非專業小學數學學術論文

  小學數學是通過教材,教小朋友們關於數學的認識,四則運算,圖形和長度的計算公式。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提高小學數學質量

  摘要: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數感"的培養,要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建立敏捷"數感"。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引導學生聯絡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有趣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逐步提高數學感知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數感培養;情境體驗;活動估算;綜合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4-0175-01

  所謂數感,就是認識客觀事物與數的關係時建立的意識,是人對"數"的敏銳感知與領悟。數感能力的高低關係到學生學習的效率與質量。在小學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綜合運用等方面引導學生感受數的意義與作用,促進他們逐步形成敏捷、準確的數學感知能力。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方法的運用。

  1.注重創設情境,在真實中體驗數感

  良好的適合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使抽象的數學具體化,"若隱若現"的數感真實化。因此,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在真實情境和已有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從具體的問題到抽象的概念,然後再把它們應用到現實情境中去。例如,在一年級"認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學們還記得在幼兒園上活動課時的情景嗎?大家一起去滑梯,去盪鞦韆,去騎木馬。"學生們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漸漸被喚醒了。這時,教師適時運用多媒體出示一個歡快、溫馨的幼兒活動的畫面:"大家願意和老師一起來數數這個幼兒園裡的活動器械嗎?"於是,小學生們開始興趣盎然地數數:1只滑梯,2個鞦韆,3只木馬,從而經歷了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了數的意義。可見,情境教學是培養學生數感的基礎。如果較好地利用和創設情境,體驗和感受數學的實際意義,學生不但較容易將知識與生活經驗建構起來,獲得豐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的數感意識得以萌芽。

  2.優化師生關係

  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好朋友,老師與學生是平等和民主的關係。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都關心他們,從而激起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其次,教學要平等,要面向全體施教,不能偏愛極少數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對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卻漠不關心。要成為學生的好朋友,教師就與學生一起玩,一起學,互動互學,知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幫學生所忙。在課堂裡,教師包辦的事情要儘量少一些,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要儘量多一些,師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學中去,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課堂成為師生心靈交融、情感呼應的園地。這時,教師才真真正正地成為學生的良朋知己。良好的師生關係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敢於參與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在喜愛所教老師的前提下,才會樂於學習。

  3.用"活"教材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從而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虛無飄渺,數學教育是要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 ,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如改革家庭作業形式,突出應用性操作。比如學習了常見的乘法數量關係以後,我佈置學生雙休日隨父母去菜市場買菜或購物,按單價獨立計算價錢,學生興趣十分濃厚。重視了數學學習的應用性操作,暢通了學數學、用數學的聯絡,使學用緊密結合,這正是片面應試教育所嚴重缺乏的,也是我們改革數學教學必須要不斷加強的。如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可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在"分類統計"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統計一週所要學的功課,每門功課的節數等;在學習"米、千米"的教學中,我領著學生去操場上數步伐,估計長度等。

  4.因材施教,加強教學中口頭能力的訓練

  4.1要達成共識。已成為習慣了的東西,再去改變它是相當困難的。過去在數學課上只要讓學生回答"怎麼列式"、"是多少"的結果就可以了,現在不僅要讓學生說出結果,還要讓學生有順序地說、說完整,並且要讓大家一起說,說好,這是不容易的。學校領導,教學工作的組織者,一定要多宣傳,一起研究,與教師達成共識,才能動員大家去做好這件工作。實施中,可以先選擇一個班、或一個年級試點,取得經驗再逐步推開。

  4.2加強備課。不同教材,學生說的內容就不同,說什麼?怎麼說?在備課的時候,把這方面的內容也要備好,教師就能在課上訓練學生說,說好,這項工作就落實了。

  4.3加強檢查、考核。學校領導要深入教學第一線,經常聽課,既是檢查、鞭策,又是鼓勵、促進,不斷完善,把這項工作做得更好。同時,學校裡也可以試一下,可以設立數學口試,進行考核,量不要多。例如,可以出一道應用題,讓學生說出其解題的思維過程,然後列式計算,即可。根據教學內容,也可以選擇其它內容讓學生口試。儘管口試的量不大,但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在數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說的訓練,就要把"說的訓練",看作是一項教學任務,認真去完成。如果學校領導重視,教師決心大,持之以恆,定會在數學教學園地裡,長出一棵新苗,並結出碩果。

  5.加強"雙基"教學是推進學生素質的關鍵

  "雙基"好比面河之源。正確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基礎的前提,在數學教學中,適當引入概念,準確講清概念,是學好"雙基"的重要環節。例如,在講平面圖形時,如果對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及圓等概念理解不透,就會給學習平面圖形帶來很大困難。

  同時,基礎知識是解題思路的本源,是解題的依據,基本運算的技能和技巧,是完成運算的工具。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比較複雜的綜合題,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綜合。因此,應使學生既學會了應用"雙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又通過比較複雜的問題來鞏固和加強基本概念。

  在運用"雙基"解題時,對於容易混淆的地方,要用分析對比,區別異同的方法去解決。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