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課堂匯入

  “課堂匯入”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得到了眾多老師的重視,紛紛採用各種各樣方法來匯入課程,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如今,新課程改革正不斷深入,課堂上要求老師少講、學生多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些觀點的良苦用心,無非是呼喚把課堂還給學生。老師在課堂上少講,而其在課外下的功夫卻不少,因為課堂的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都得精心籌劃。其中第一個環節“課堂匯入”是重中之重。如果希望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一個好的開頭往往會起到“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提起學生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自然。課堂匯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略列舉如下。

  一、開門見山匯入法

  開門見山是語文教學常見的一種匯入方法。開課就介紹文章內容、結構、主題、寫作特點或學習重點、難點,但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某一方面,就是這一方面也應該有所側重,避免佔用過多的時間或沖淡學習重點。如介紹《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時,可突出他小時因家境貧寒無錢買紙筆,母親教他用樹枝在沙盤上寫字,經過刻苦磨練他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的事蹟。

  二、課文題目匯入法

  古人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又有俗語說:“題好一半文。”這些話足以說明題目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了。我們的教材中有一部分文章題目新穎有趣。如果我們在新課教學時能抓住題目進行有效的匯入,那將不但會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還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課可以這樣開講: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六月指農曆六月,也就是荔枝的成熟期在農曆六月,荔枝是這篇課文的說明物件,丹是紅色,也就是荔枝的顏色。標題是明代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雖只有七個字,卻從三個方面概括了荔枝的生態特徵:荔枝的產地在我國的南方地區,成熟期在農曆六月***公曆七月***,成熟時的顏色為紅色。學生了解題目之後,對於把握文章的整體思路大有裨益。

  三、講故事匯入法

  許多老師都有這樣的感覺,課堂上提到課本外的內容時,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對這些內容特別感興趣。教師課堂中如能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以一些故事來匯入課文,無疑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拿來主義》時,可設計這樣的導語:“天津有位作家叫馮驥才,他訪問法國時,在一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接二連三地向他提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回答:‘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他幽默機智的回答,博得滿堂喝彩。是的,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同樣,繼承文化遺產時,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原則,就一定能成功,這個原則就是‘拿來主義’。”這時學生就想知道“什麼是拿來主義”、“為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於是便乘機匯入課文的學習。

  四、學習興趣匯入法

  教師要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刺激學生的求知慾望,有利於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探索的興趣。如在設計《藤野先生》的導語時,開頭可用這樣一段話:“同學們,我們曾到過魯迅的《故鄉》,認識了閏土和楊二嫂;也看過《社戲》,領略了平橋村的淳樸民風;還到過魯迅小時候玩耍和讀書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今天,我們要去認識魯迅的一位日本老師《藤野先生》。”這樣的導語,內容承上啟下,知識銜接自然,又吊起了學生求知慾望的胃口。

  五、詩詞匯入

  通過與文字內容相關的學生熟知的詩詞來匯入,這樣既鞏固了以前的知識,又初步感知了文字,使學生能夠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如學習朱自清的《春》時,我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關於“春”的古詩詞,說出來後還得指名說的是春天的什麼。學生一個個都積極思考,踴躍回答:“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春水***;“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春花***;“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草***……詩詞的聯想積累,喚起了學生們的情感。氣氛正濃的時候,我因勢利導:“春天是如此的絢麗多姿,引得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為之潑墨揮毫。今天我們也來學習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在他的筆下,春風、春花、春雨、春草是怎樣的呢?”

  在新課導語設計上,還有巧用背景匯入、點面結合匯入、提示問題匯入、提煉觀點匯入、針對語病匯入等。總之,作為課堂的第一環節,匯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課前偶然聽到的一句話,或者上一節課的一個亮點,都可以作為課堂的精彩匯入。但是無論如何設計,都要為全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服務,與講課的內容緊密相聯,自然銜接;匯入都應該切合學生實際,包括知識基礎、生活閱歷、心理特徵、思維特點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師生間的雙邊活動,從而提高授課效果。

  篇二

  一、匯入的含義

  匯入是教師引導學生做好學習新課知識的心理準備、認知準備,並讓學生明確教學內容、學習目的、學習方式以及產生學習期待、參與需要的一種教學行為。簡單來說,匯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它要求教師能迅速創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情調和課堂氛圍,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

  二、匯入的目的

  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起學習動機

  興趣是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進行教育的有利因素。也許有的課文字身比較枯燥,但如果教師能夠巧妙地進行匯入,就會讓學生對課文產生期待,對學習更有興趣。

  2. 引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關注,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注意力是心靈唯一的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在上課鈴響的時候,我們的學生很少已經做好了上下一節課的準備。他們有的也許剛剛氣喘吁吁地跑回教室,有的也許還沉浸在課間遊戲的興奮中,有的也許剛剛把一片餅乾塞到嘴裡……所以,在上課開始,我們就要給學生較強的、較新穎的刺激,幫助學生收斂課前活動的各種思想,在大腦皮層和有關神經中樞,形成對本課新內容的“興奮中心”,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在特定的教學任務之中,為完成新的學習任務作好心理準備,這樣一堂課才能收到較好的預定效果。

  3.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的核心。匯入要採用形象化的語言,敘述或設計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可以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開拓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處於興奮狀態,從而自覺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

  4. 明確學習目的

  教師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抓住教材的重點問題,用簡練的語言來揭示教材的中心內容,能起到聚精薈萃、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一開始就能明確學習任務,瞭解他們要學習什麼,應達到何種程度。

  總之,運用正確的方法匯入新課,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明確思維方向和學習目的,激發學習興趣,引起內在的學習慾望,為整個教學過程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三、匯入的型別

  在本文中,筆者給大家講匯入的型別,就以《孔乙己》這一經典篇目為例。

  1. 提問式匯入

  教學中教師最常用的匯入方法就是提問。提問這種技巧運用於新課的匯入之中,應該以懸念作為挑逗學生好奇心的出發點,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慾望,而一經造成這種慾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總的來說,設定的懸念要做到三個字,即“精”、“新”、“奇”,一下擊中學生的興奮點,促使構成學習掌握知識的意圖。

  具體而言,在內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濃縮全文,也要以從中擷取片斷;在技巧上必須發人深思,留有無窮餘味,能引人入勝。

  筆者總結了三種提問方式:

  ***1***嚴肅深刻地問

  如於漪老師講《孔乙己》時先講了這麼一段話:“據魯迅先生的朋友說,魯迅先生對他的小說中的人物,最喜歡是孔乙己。魯迅先生為什麼最喜歡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樣的鬼斧神工之筆來塑造這個苦人兒的形象的呢?你們認真讀課文以後,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那麼,魯迅寫孔乙己悲慘的一生,是命運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問題的悲劇呢?我們學完課文以後,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

  於漪老師這樣兩問,不圍繞課文內容本身,而借課題以外的與課文有關聯的某些內容發問,巧設懸念,由遠及近,引入新課,不僅過渡自然,而且所述問題正是學習《孔乙己》的一些本質問題,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創作方法和孔乙己這個形象的典型意義。

  ***2***突如其來地問

  還有位教師,先板書課題“孔乙己”,然後突然問學生“孔乙己叫什麼?”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教師又問:“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嗎?”學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綽號。”老師緊問一句:“孔乙己讀了一輩子書,為什麼連個名字都沒有?”學生面對這個異軍突起的問題,沉思起來,學生頭腦中的平靜和課堂教學中的沉悶氣氛被打破了,掀起了他們思維活動的波瀾,調動了他們思維的積極性。此時開講正文,正值妙時。

  ***3***一石激起千層浪地問

  有位教師執教《孔乙己》這樣開講:“大家知道,偷就是竊,竊就是偷。同學們說對不對?***生:對***但有人說:竊不能算偷,***生:議論紛紛,有人說這個人沒有讀過書***不,他讀過十幾年書;你們的衣服大概三五天就要換洗吧,但有的人一件衣服似乎穿了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生:又議論紛紛。這不可能,穿在身上不舒服***但魯迅筆下就有這樣一個人,他就是―――孔乙己。”如此開講,注重抓住人物典型語言和外貌,從反面去造成一種吸引力,促使教育物件去探究教材中的人物。這對於學生了解孔乙己及他生活的環境,認識封建社會給主人公造成的悲劇有極大的幫助,能收“一石激起千層浪”之效。

  2. 情境式匯入

  所謂情境式,即創造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情境,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來聽音樂、看影像,師生講故事、背誦古詩等,縮短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創設一個有利於教學的情境。

  ***1***多媒體創設情境

  我們可以在匯入新課時播放音樂作品,來渲染氣氛,突出文章的主旋律。教《孔乙己》,未開講首先播放樂曲《二泉映月》,悽婉的樂曲使同學們的神情立即嚴肅了起來,漸入課文的情景,彷彿置身於那個冷酷、麻木的世界。此時開講,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2***即興創設情境

  有位教師在教授這課時,時值深秋,天氣有點冷,他走上講臺發現下面不太安靜,於是說:“同學們,遇冷,人們常用新增衣服、烤火、喝熱湯或飲酒等方式來暖身子。近百年前,也是這樣的秋後,有一殘疾人來酒店喝酒。他是為了禦寒嗎?他喝酒的錢哪裡來的?他以前是什麼樣子?他以後又會怎樣?其答案就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中。”這段導語,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同學們的好奇心,學生們紛紛開啟課本,迫不及待地讀起來。

  3. 溫故知新式匯入

  蘇教版語文課本較以往的教材,注意了學生比較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學中可以運用溫故知新的方法,促進學生知識系統化,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絡。

  講《孔乙己》一文,可讓學生回憶一下七年級時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八年級時學過的《故鄉》中對比手法的運用,待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道:“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又是一篇巧用對比手法的佳作。請大家認真閱讀課文,文中怎樣作對比,並思考: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還可由《范進中舉》匯入,因為兩篇課文在同一單元,二者又有相似性: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社會很世態炎涼。筆者是這樣匯入的:“我們學過了《范進中舉》,吳敬梓以傳神的筆調,刻畫了一個封建科舉制度下醜陋的讀書人形象。今天,讓我們走到另一位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孔乙己的身邊。透過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我們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黑暗。”

  學生的認識是逐步向前發展的,不可能產生大的跳躍。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於成功,新的知識用舊的知識作為臺階易於被學生所接受。由“范進”這一剛學過的人物入手匯入新課,還可以使兩個形象形成對照,形成有機的聯絡。

  4. 直接匯入

  直接告訴學生學習內容。教師通過簡捷、明快的講述,告知學生本節課要學什麼,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誘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當然這種方式可能效果一般。

  講《孔乙己》第二課時,可以這樣匯入: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瞭解了孔乙己一生悲慘的遭遇。今天,讓我們來深入分析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並去探究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說完,可以將這兩個目標寫到黑板右側。這樣,學生很快明確了任務,學習目的明確。

  5. 先聲奪人、一錘定音式匯入

  仍以《孔乙己》為例。新課伊始,可在黑板上寫兩個填空題:其不 , 其不。讓學生填空,寫出成語。學生一個個搜尋枯腸,尋求答案。正在他們苦思冥想,思想高度集中之際,點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答案,然後就勢引入新課:“今天,我們學《孔乙己》。課文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受封建社會制度及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形象。閱讀時大家用心體會魯迅先生筆下、心底的這種***手指詞語***感情。”這樣開講,不僅語言凝鍊精緻。佔時短,切入教學內容快,而且有利於學生把握全文感情基調。

  四、幾個注意事項

  1. 匯入時間不宜過長

  導語的設計要短小精練,匯入的時間不宜過長,形式不要太複雜,一般三四分鐘就要轉入正題,時間過長會喧賓奪主,而且課堂匯入應該注意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宗旨。

  2. 匯入方式的選擇要合理

  匯入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不是讓教師去展示自己。在進行匯入教學時,教師要考慮所教年級學生的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選擇學生喜歡的形式,手段靈活的方式來匯入,不可只顧自己抒情陶醉,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與感受。

  3. 恰當利用教師的肢體語言

  教師的肢體語言能在課堂匯入中起著重大的作用,但不能運用過多,切不可矯揉造作,會影響課堂教學。

  匯入藝術的方式層出不窮,絕不是簡單的羅列和歸納就能包容的。總之,我們設計新課匯入這一環節時應注意到―――因文***教材、教學內容***而異,因人***學生與教師本人***而別,循情***學情及教學時機、氣氛***而變,循需***教學目的***而發。真正做到“新”、“活”而且“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