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課堂質疑的初探
質疑探究――這個教學活動中最富於創造性、最活躍的元素之一,正是享受思維、享受發現、享受創造的一個主要載體。下面小編給你分享,歡迎閱讀。
篇一
《新課程標準》要求:強調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把給予學生問題、思路、結論的教學方式變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善於從學生好奇、好問,求知慾強等特點出發,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標新立異,學會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學會通過主動的嘗試和探索解決問題。?
我通過對學生課堂學習現狀調查瞭解到,目前許多課堂上學生質疑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普遍存在著質疑只有其“形”而無其“實”。 我也聽過部分教師上質疑課,更讓我產生了不盡的困惑,而且隨著聽課次數的增多,這種困惑愈積愈多。一些教師將質疑簡單的當作了對課堂教學行為的改變,而忽略了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熱衷於一些操作層面的內容,有些教師在學生質疑的學習中缺乏有效的指導,結果使課堂教學糾纏於許多沒有價值的問題當中。帶著這些困惑我在教學中也做了一些簡單的探索研究。?
一、學生有疑而不敢疑
根據最新研究發現,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在課堂上質疑的積極性越來越低。調查結果顯示:在上課遇到問題當場主動提問的學生中,小學生佔13.8%,初中生佔5.7%,高中生僅佔2.9%。我曾留心觀察,在小學階段,最愛問問題的是低段的學生,到了五六年級時,學生基本上不愛問了。因此,小學階段,特別是中高段學生的語文課堂必須重視學生課堂質疑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提高。?
好奇好勝是學生的天性,教師要善於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特點,給他們創設情景,鼓勵他們大膽質疑,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讓學生會“疑”、愛“疑”,當然這些都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因此,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通過創設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引入到教學中來,並積極啟發、誘導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多問幾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使學生從不敢問到想問,從不想問到多問,從不會問到善問,以此來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學生“被迫”質疑
學生對課文還沒有基本把握,還沒有形成質疑的心理準備和也不知道該如何質疑,迫於教師的外在要求,不得不提出一些與課文內容關係不大的問題。?
我曾經執教的一個班級,因為學生在低年級沒有進行過質疑教學,所以當我開始要求他們質疑時,學生一下子不知從何入手,但又迫於老師的要求不得不想方設法來找問題。提出的問題要麼讓人啼笑絕非,要麼和課文沒有一點關係,要麼乾脆把課後的思考題或是練習冊上的習題重新抄一邊來應付差事。這時候怎樣讓學生學會質疑呢?我覺得教師在教學中,應逐步交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學生的發問能體現學習語文得“個性”特點,比如,可以從課題發問;從標點符號和詞語的特別用法或句子作用以及特殊含義方面發問;從課文內容本身前後有沒有聯絡方面發問。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凡事問個為什麼的習慣,使他們明白多疑多問是好學深思的一種良好學習品質。在預習或初讀課文時,教學生對課文的故事情節、時代背景及字、詞、句等表層的質疑。因為是初讀,所以這些問題一般還較為膚淺,通過仔細讀文或運用工具書就能解決。隨著疑問的解決,學生所獲得的主要是以感知為基礎的知識和感受。但有些問題比較散亂,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肯定的態度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從而讓學生髮現學習的重點、難點,進而帶著問題去學習課文,解決問題。同時學生的心裡特別希望自己提出的問題能夠得到大家的重視,並得以解決。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尤其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我讓學生在初讀感知的基礎上質疑。學生紛紛提問:“五壯士的任務是掩護部隊和群眾轉移,當他們已經完成了任務,為什麼還要冒著生命危險把敵人引到狼牙山山頂呢?”“槍是戰鬥的武器,當時還那麼缺少武器,五壯士最後為什麼還要把槍給砸了呀?”……學生們提出了許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有價值的問題。凡是學生能發現的問題,要鼓勵他們大膽發問;凡是學生有可能發現的問題,要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
三、學生質疑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我曾聽過一位教師的幾節課,這位教師在安排預習的時候就讓學生針對所學的課文來提問題,在上課起始環節,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但由於諸多原因,這些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歸納和梳理,致使學生質疑與後續教學缺乏內在聯絡,在上課過程中也忽視了許多問題的解答。因此,質疑歸質疑,課還是按照原定的程式來上。?
在預習環節安排讓學生來質疑,這種做法原本無可厚非,然而如果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和給予重視,時間一長學生就會對質疑感到興趣索然。在預習過程中學生肯定會有不少問題,如果上課時讓每位同學把自己的問題都展示給大家這顯然不是現實之舉,而如果教師只是叫幾位同學把自己的問題提出,又也代表不了全班同學的疑惑之所在,那麼如何才能既照顧到全班每位同學的疑惑,又能及時找出有代表性的問題,還能是這些問題得到及時的歸納和梳理呢?我試著這樣去做:在上課起始的質疑環節,先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每個小組成員把自己問題提出來在小組內先進行討論,解決一些諸如生字、生詞之類的簡單問題,然後每個小組選出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或是有代表性的問題,整理出來寫在一張大紙上面,最後幾個小組把整理好的問題都貼上到黑板一邊,老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及時進行歸納、總結、篩選和整理,剔除一些重複的價值不大的問題,並把這些問題和自己的教學設計有機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這樣即發揮了合作學習的作用,讓學生體會到了合作學習的樂趣,也能巧妙的把學生的質疑及時的進行了集中、篩選和整理,把質疑有機的融入教學當中去。?
課方始,趣亦生,學生的學習動機被激發起來了,思維活躍起來,這為新課的學習埋下好的伏筆。 ?
四、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質疑缺乏迴應與反饋?
老師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上課時,特別是上公開課時,因為怕耽誤時間或是其他原因,對一些和這節課重難點關係不大或是沒有在自己教學設計中的問題,總是匆匆解答了事。有的老師在一節課上完以後,會問:“同學們,你們還有沒有不懂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發問者寥寥,但也有一些學生主動質疑。由於課堂時間和容量的限制,對一些一時不能接的的問題老師常常這樣說:“這些問題,留到課外大家討論解決。”這些問題是否真的在課外解決了呢?由於缺乏反饋和交流機制,其結果不得而知。?
記得一位老師在教學《稱象》一課時,大部分學生都形成了共識,曹衝很聰明!這時,一個學生出人意料地提出:“我就覺得曹衝並不聰明!曹衝的辦法雖然能稱出大象的重量,可是得搬很多石頭,石頭笨重不好搬動,既費事又耗時。不知道有沒有既省時又省力的辦法?”由於這個問題提的很意外,為了能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老師只能說:“這個問題我們留給同學們下去思考。”就這樣一個很有啟發性、很能拓展思維的問題就被擱置下來了。我覺得這時候老師應該抓住這個思維的火花,放手讓學生去討論,拓展學生思維,而不要被教學設計限制,必要時完全可以延長一課時。
總之,課堂質疑能力的培養需要師生長期共同努力。學生課堂質疑的前提是敢問、愛問,課堂質疑的關鍵是會問、善問。教師也要在課堂中科學的善待學生提問,讓學生感受到多問的樂趣,共同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