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淺談語文課匯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像一座橋樑,架在學生通向理解課文內容、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必經之路上。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清人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此一法也。”當然,這說的是怎樣寫好文章的開頭,不過,這句話對匯入環節同樣適用。上課伊始,教師應該用最快的時間,把學生的情緒調整到最佳的學習狀態。學生也普遍存在著希望上好課的動力準備,心理學稱此現象為“心向”,這種“心向”既強烈又短暫。因而,有經驗的語文教師都非常重視每堂課的匯入設計,他們往往能以精湛的匯入愉悅學生的耳目,激動學生的心靈,開發學生的智力,觸發學生的情思。匯入的合理得當,可以起到“鳳頭”的作用,反之則令學生覺得乏味。我覺得語文教學的匯入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因境生情

  興奮升溫,容易調動人的情緒,使興奮加值。抓住剛剛過去的,學生仍沉湎於過去的事情。如果把這作為課堂匯入的一個切入點,這樣既適合學生的口味,也有利於展開教學。例如,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是小說單元,教《祝福》這一課時,正好剛過了新年,學生還沉浸在新年的幸福中,臉上洋溢的那份快樂難以掩飾,於是,我就精心設計了這一課匯入。一上課我就祝福他們,雖然這是遲來的祝福,但他們還是很高興,趁機我讓他們講自己與家人團聚的歡樂,探親訪友的快樂,此時他們都樂於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和過新年時的種種樂趣。因而他們很快就能放開來講,很興奮,這樣很快就調動了他們的情緒,在他們瞭解課文的大致內容之後,瞭解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慘命運,同時產生許多疑問,從而為理解文章做了鋪墊。

  二、“投機”取巧

  俗話說“無巧不成書”,雖然巧合不是生活的長青之樹,可遇不可求,但它卻是那一點靈動的色彩,僅一點靈動,也能閃耀一時。巧合不是偶然,但偶而遇之,及時利用,也能成為課堂的動聽音符,利用生活中的巧合,讓巧合也成為課堂匯入的一個環節,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學中應該嘗試這樣的匯入。例如,一次評講習題課,剛打過上課鈴,我就發現教室裡有三名學生在睡大覺,於是我靈機一動,問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同學們,睡覺快樂嗎?”大部分同學回答:“快樂!”接著我又發問:“那麼說,大家都願意生活在黑暗中嗎?”這個突兀的發問,令許多學生感到吃驚,滿臉疑惑。在學生們吃驚之餘,緊接著我說:“現在我們來講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全班學生鬨堂大笑,立刻都變得高興起來,對新課有了興趣,重要的是他們能拋開低落的情緒來聽課,這一點我覺得很重要,為我上好這一課掃除了情緒障礙,學生有了好心情,課堂的進展就順利多了。

  三、以史為鑑

  歷史是風,從遠古吹來,吹到今天,也吹向明天。過去的每一天都成為歷史,歷史待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陰裡。讓歷史作載體,讓歷史作紐帶,讓歷史見證昨天,讓歷史啟迪今天,從而藉助歷史作語文課堂的匯入,學生腦中再現了歷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課堂。 例如,有關戰爭題材的文章,或許現在的中學生接觸的並不多,但從歷史課本上他們都瞭解到了古今中外的許多戰爭,從現在的新聞上也瞭解到了還在進行的戰爭,戰爭場面大多是刀光劍影,血流成河,是硝煙,是戰火,是哀嚎,大部分學生都知道這樣的戰爭場面。在講孫犁《荷花澱》這篇文章時,我先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戰爭的場面和自己對戰爭的看法,讓他們說說戰爭的場面是不是總是那樣:烽煙滾滾、槍聲四起、硝煙瀰漫呀等。而後進入文章,讓他們領略與他們的想象相距較遠另一種戰爭的場面,這樣就能啟發他們的思考,進入新的文章。

  四、百花齊放

  生活是萬花筒,花在怒放;生活是多彩筆,五彩紛呈;生活是永不停歇的時光,永遠前進。抓住生活,讓生活成為語文課堂匯入的調劑品,那麼,課堂也如生活那樣多姿多彩。人人都在生活,每一個人都是一本生活的書,教師在讀懂教科書的同時也得讀懂學生這本書,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向前走。在現在生活的銀幕上,我們發現了很多變化:革命歌曲遠去了,流行歌曲線上;圖書館冷清,網咖火爆;四大名著安靜地休息,言情、武俠、科幻忙得天昏地暗;傳統戲劇難覓知音,電影電視熱播,MP3暢銷。但這也是生活,五味人生呀!生活的潮流我們阻擋不住,生活的逆流我們防不勝防,既然如此,乾脆我們換一種生活方式去適應他們,轉變舊的觀念,站在潮流的前端,緊跟時代走。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對現在的學生的生活產生恐慌;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在現在的教學面前止步不前。

  生活是百花園中的花,各具特色,我們的教學也應該像花一樣怒放,像花一樣多姿多彩,語文課堂的匯入應充分體現生活的豐富美麗,跟時代的步伐走,隨生活的腳步前進,在變化中匯入,在匯入中變化。永遠不變的是生活的主旋律,只有這樣,才能有永恆的激情。

  總之,匯入是上好語文課關鍵的一步,它是氣氛的調和劑,也是整堂課情緒感染的開始。匯入應以學生為主,因時而變,因勢而改,因文而生,因境生情,從而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篇二

  常言道:響鼓還需重槌敲。如果說一節課是響鼓,那麼導語則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渾厚激越,聲聲擊到學生的心扉上,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課程的延續思維或心理雜念的干擾,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提高學習效率。

  一、啟動原認知匯入

  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啟動原有認知是匯入新課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一課時,我是這樣匯入的:“春夏秋冬,四時更替,我們偉大的祖國四季如春,景色美不勝收。上一課我們領略了《春》的綠滿天下、花開遍地的美景,現在讓我們再來觀賞一下老舍老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二、故事匯入

  許多老師都有這樣的感覺,課堂上提到課本外的內容時,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對這些內容特別感興趣。教師課堂中如能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以一些故事來匯入課文,無疑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裝》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丹麥有位著名兒童文學家安徒生,今天,老師講個有關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請去參加舞會,一位小姐對他仰慕已久,於是大獻殷勤,問他:“你覺得我這件衣服怎麼樣?你喜歡嗎?”安徒生冷冷地說:“談不上喜歡。”小姐又問:“那你覺得我穿什麼樣的衣服好呢?”你們猜猜安徒生怎樣回答的?***語驚四座***他說:“皇帝的新裝。”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皇帝的新裝》。在一片歡笑聲中,學生們被引入進新的教學情境。

  三、情境匯入

  平時的生活和課文中所描繪的情境有著很大的差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創設出一個與課文相符合的情境,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進入角色,將會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在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時,我首先讓學生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音樂聲響起,在激昂的樂曲聲中,我介紹道:貝多芬的耳疾起於28歲的時候,自此至57歲逝世,其間二十餘年全是聾疾為祟的時候,然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卻在這段時期產生。站在演奏臺上聽不見觀眾掌聲的時候,他仍是繼續創作,終於譜寫出了偉大的《第九交響曲》。所以,貝多芬的偉大,絕不只在於他是一個音樂家,還在於他勇於直麵人生的極度苦悶並將音樂融入與命運的不屈抗爭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音樂巨人貝多芬》,看看耳聾後的貝多芬,這個被命運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麼樣的形象。

  四、巧設圈套匯入

  無論是道理還是知識學習,如果能讓人親身體驗,定會長久不忘,這種注重學生體驗的思路,也是新時期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閃光點。因此,如果能在匯入環節中運用新奇的方式讓學生親自體驗一番知識的內涵,勢必會讓學生學得更生動、更快樂。在教學《山中訪友》一課中,我先做了個調查:“孔子教導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也就是說在學習中要實事求是。下面請本著實事求是態度,沒預習課文的請高抬貴手。”幾個同學怯怯地舉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請根據文章標題猜猜本文的內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說寫了作者到山中拜訪了一位隱居的好友,並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談……我鄭重其事地總結道:“說得很好,想象豐富奇特,語言流暢生動。可是大家說本文作者所拜訪的朋友是人嗎?”“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這樣一來,那些沒預習的同學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學課文的主要內容。

  五、設定懸念匯入

  初中學生的心理還不夠穩定,他們學習的熱情往往會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驅使。因此,在教學中也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在匯入環節中適當地製造懸念,適度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思考,又會涉及到課文的學習,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學《滕野先生》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匯入:1937年11月7日,在日本一個偏僻的鄉村診所裡,來了兩個不速之客――兩位中國記者。他們遞給一位蒼老的醫生一份報紙,報紙的頭版頭條刊登了“魯迅先生逝世”的內容。老人抬眼看時,兩眼發直,拼命搖頭、不敢相信而後潸然淚下。你們知道這個老人是誰嗎?他為何有這種反應?這樣一來,學生的熱情一下子高漲了,急不可待要進入課文的學習。

  當然,任何一門藝術都是一門精深的學問,匯入藝術的方式層出不窮,絕不是簡單的羅列和歸納就能包容的。還需要教師依據教材、學生特點自由創新,靈活運用。“轉軸拔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一個好的開頭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樑,它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整個教學活動進行的生動、活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