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課匯入藝術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導語更是藝術中的藝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節課開場白的好壞關係直接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率。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一、猜謎激趣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用猜謎的方式揭題,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高度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增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其學習動機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

  如在教《竹影》時我給學生出了謎語: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頭,燈前月下跟你走,就是從來不開口。問題一出,如石子投入平靜的湖水,立刻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每個學生都開動腦筋猜謎,積極參與到課堂內容的學習中。

  二、意境感染法

  意境可以通過形象的描繪表現出不同的境界和情調,在導語中運用,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如講《春》時,由學生背誦名家名作中的詩句來描繪春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日出江邊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憶江南》***;“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詠柳》***;“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以上詩句無一不用生動的語言展現了美麗的春色。

  三、故事引路法

  學生從小就對故事感興趣,儘管年齡增長,但對故事的興趣卻絲毫未減,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我採取了饒有趣味的小故事匯入新課,緊緊地把學生“拴”住。

  在教《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時,我這樣拉開帷幕:美國康奈爾大學做過一次有名的實驗。經過精心策劃安排,實驗者把一隻青蛙冷不防丟進煮沸的油鍋裡,這隻反應靈敏的青蛙在千鈞一髮的生死關頭,用盡全力躍出了那勢必使它葬身的滾滾油鍋,跳到地面安然逃生。

  隔了半小時,實驗者使用同樣的鍋,這一回在鍋裡放滿冷水,然後把那隻死裡逃生的青蛙放在鍋裡。這隻青蛙在水裡不時地來回遊動。接著,實驗人員偷偷在鍋底下用炭火慢慢加熱。

  青蛙不知究竟,仍然在微溫的水中享受“溫暖”,等它開始意識到鍋中的水溫已經使它熬受不住,必須奮力跳出才能活命時,一切為時太晚。它欲試乏力,全身癱瘓,呆呆地躺在水裡,終於葬身在鍋裡。

  這個實驗揭示了一個殘酷無情的事實——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四、投石激浪式

  有疑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求知慾,解疑之後受到鼓舞,體味成功的快樂,會更增強信心,對新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

  如《孔乙己》一文,我是這樣引入的:“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的悲劇。悲劇,往往是催人淚下的,而孔乙己卻在笑聲中出場,在笑聲中離去。讀了這篇小說後,你一定笑不出來,只能眼淚往肚裡流,心中隱隱作痛。那麼,孔乙己的悲劇是什麼樣的悲劇呢?今天我們學習《孔乙己》這篇文章,相信你從中可以得到滿意的答案。”

  五、啟發討論式

  啟發誘導是我們教學中常用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令學生積極思考,很快進入學習狀態之中。

  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時,我是這樣匯入的:于勒是“我”的親叔叔,“我們”一家人左等右盼希望他能回來團聚,可是,當全家人在一隻遊船上真的與他相見時,卻出現了一個戲劇性的場面,這是為什麼呢?要知原委,讓我們一起學習《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

  六、對聯點題式

  對聯是我們喜聞樂見的,在詩文中運用對聯匯入新課,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講《過零丁洋》時,我這樣匯入:“猶存正氣參天地,永留丹心照汗青。”

  《水調歌頭》: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岳陽樓記》:四面河山收眼底,萬家憂樂繫心頭。

  《狼》: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出師表》: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

  匯入形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以上方法,只是我的一點兒淺見,在教學中運用上述方法匯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讓學生以最佳的學習狀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篇二

  一、啟動原有認知匯入

  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啟動原有認知是匯入新課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一課時,我是這樣匯入的:"春夏秋冬,四時更替,我們偉大的祖國四季如春,景色美不勝收。上一課我們領略了《春》的綠滿天下、花開遍地的美景,現在讓我們再來觀賞一下老舍老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二、故事匯入

  許多老師都有這樣的感覺,課堂上提到課本外的內容時,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對這些內容特別感興趣。教師課堂中如能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以一些故事來匯入課文,無疑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裝》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丹麥有位著名兒童文學家安徒生,今天,老師講個有關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請去參加舞會,一位小姐對他仰慕已久,於是大獻殷勤,問他:"你覺得我這件衣服怎麼樣?你喜歡嗎?"安徒生冷冷地說:"談不上喜歡。"小姐又問:"那你覺得我穿什麼樣的衣服好呢?"你們猜猜安徒生怎樣回答的?***語驚四座***他說:"皇帝的新裝。"今天,我們就一齊來欣賞《皇帝的新裝》。在一片歡笑聲中,學生們被引入進新的教學情境。

  三、情境匯入

  平時的生活和課文中所描繪的情境有著很大的差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創設出一個與課文相符合的情境,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進入角色,將會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在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時,我首先讓學生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音樂聲響起,在激昂的樂曲聲中,我介紹道:貝多芬的耳疾起於28歲的時候,自此至57歲逝世,其間二十餘年全是聾疾為祟的時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卻在這段時期產生。站在演奏臺上聽不見聽眾掌聲的時候,他仍是繼續創作,終於譜寫出了偉大的《第九交響曲》。所以,貝多芬的偉大,絕不只在於他是一個音樂家,還在於他勇於直麵人生的極度苦悶並將音樂融入與命運的不屈抗爭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音樂巨人貝多芬》,看看耳聾後的貝多芬,這個被命運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麼樣的形象。

  四、抓住文題,激趣匯入

  課文的標題,往往與內容有著緊密聯絡,它有時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時是文章內容的濃縮。在匯入環節中,也可依據情況,從標題中尋找新穎生動的方式。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時,我直接在黑板上寫下"走兩步",學生立即嚷道:"老師,錯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則反問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難道不是走兩步嗎?我們的作者好像連'1+1=2'都不知道,還把題目寫得這麼複雜。是不是啊?""不是!"學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這樣,那麼作者為什麼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標題呢?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學習課文。"此問的提出,旨在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章的內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懸崖石架上遇到困難時,父親不抱他下來而讓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來,以此來告訴作者也告訴讀者"遇到困難,要學會自己去解決,要學會把困難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這樣即使有巨大困難,也會容易戰勝"這樣一個人生哲理。匯入之後,自然過渡到文章的學習中來,使原本較為深奧的哲理變得通俗易懂了。

  五、巧設圈套匯入

  無論是道理還是知識的學習,如果能讓人親身體驗,定會長久不忘。這種注重學生體驗的思路,也是新時期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閃光點。因此,如能在匯入環節中運用新奇的方式讓學生親自體驗一番知識的內涵,勢必會讓學生學得更主動、更快樂。在教學《山中訪友》一課前,我先做了個調查:"孔子教導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也就是說在學習中要實事求是。下面請本著實事求是態度,沒預習課文的請高抬貴手。"幾個同學怯生生地舉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請根據文章標題猜猜本文的內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說寫了作者到山中拜訪了一位隱居的好友,並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談……我鄭重其事地總結道:"說得很好,想象豐富奇特,語言流暢生動。可是大家說本文作者所拜訪的朋友是人嗎?""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這樣一來,那些沒預習的同學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學課文的主要內容。

  六、設定懸念匯入

  初中學生的心理還不夠穩定,他們學習的熱情往往會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驅使。因此,在教學中也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在匯入環節中適當地製造懸念,適度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思考,又會涉及到課文的學習,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學《藤野先生》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匯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個偏僻的鄉村診所裡,來了兩個不速之客--兩位中國記者。他們遞給一位蒼老的醫生一份報紙,報紙頭版頭條刊登了"魯迅先生逝世"的內容。老人抬眼看時,兩眼發直,拼命搖頭、不敢相信而後潸然淚下。你們知道這個老人是誰嗎?他為何有這種反應?這樣一來,學生的熱情一下子高漲了,急不可待要進入課文的學習。

  當然,任何一門藝術都是一門精深的學問,匯入藝術的方式層出不窮,絕不是簡單的羅列和歸納就能包容的。還需要教師依據教材、學生的特點自由創新,靈活運用。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一個好的開頭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樑,它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