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校學生組織中學生主體性的培養論文
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完善學生的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基本特性之一。學生主體性的培養是21世紀教育改革的目標,是對傳統歷史教育反思的結果,更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析高校學生組織中學生主體性的培養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析高校學生組織中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全文如下:
[摘要] 學生組織以發展學生為根本宗旨,同時肩負著校園文化建設的任務。學生組織的執行過程應以學校引導為前提,以學生組織為載體,充分發揮學生在組織中的主體作用。但由於認識與實踐的侷限性,學生主體性的實現在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完善學生組織的主體性需要培養學生在群體中的主體意識,建立常規管理機制,建立學校一學生組織一學生之間的合理關係,創新學生組織的管理模式,例如扁平化的管理機制。
學生組織是高校教育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學生以一定目的、理想而自願組成並接受學校監督和管理的學生群眾性自治組織。他們以“活動”為紐帶,利用課堂以外的活動空間,將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組織起來,自主、有序地開展課外活動,旨在豐富學生課外生活,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鍛鍊多種能力,提高綜合素養。學生組織是促進學生成才,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
高校的學生組織在其執行過程中主要有三方面的關係構成,即“學校一學生組織一學生”。學生組織以發展學生為根本宗旨,同時有肩負校園文化建設的任務,因此三者之間良好的關係應以學校引導為前提,以學生組織為載體,充分發揮學生在組織中的主體作用。當前,在高校的學生組織管理過程中,管理者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尊重學生以及學生群體的主體性。但由於認識與實踐的侷限,在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不足。
一方面,缺乏對學生組織主體意識的培養。許多學生組織在執行過程中仍然沒有擺脫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決策權仍然集中在校方以及少數管理層的手中,成員之間缺乏自主、主動參與組織管理的意識。成員間主體意識的缺乏直接引起的是責任意識的單薄,對學生組織的後續發展帶來不利。另一方面,學生組織主體性的不合理利用,例如管理者過度放寬管理力度。往往會引起組織活動的隨機性、無序性。同時,由於學生組織成員本身存在較大的流動性,一般成員在組織內的活動時間不會超過三年。如果過度放寬管理限度,缺乏穩定而有效的維持力量,則很容易導致後勁不足,人才斷層,甚至引起生存危機。
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這已經是教育界的共識,但對於主體性內涵的解讀還存著諸多的差異性。對於學生組織而言,主體性是指人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動、能動、自由、有目的地活動的地位和特性。表現在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三方面主體性的物件包含學生組織和組織成員兩個層面。即學生組織在其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獨立性、自主性和成員在其組織內部的主人翁地位。
學生組織的主體性是保持其獨特個性的重要保證。許多學生組織以獨特的興趣愛好、活動方式、活動性質等組織起來,具有內部獨特的個性。還原學生組織的主體性就是為團體的個性發展保留合理的空間;發揮成員的主體性是激發學生積極性的前提。讓成員參與到組織的管理和決策中來是取代被動的執行,激發學生活動積極性,培養成員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發揮每個成員的智慧促進組織發展的最有效途徑;發揮成員的主體性是使學成在組織中得到充分鍛鍊的必然要求。學生組織在培養學生組織能力、決策能力、管理能力、執行能力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學生組織的主體性是校方和教師指導下的自主性,校方肩負著引導和把關的重要作用,這層作用的缺失則容易引起學生組織主體性的過度膨脹,引起管理鬆散,價值偏失等問題。
學生組織的主體性需要一個培養和健全的過程,要使學生組織的主體性得到有效而合理的發揮,需要長效機制的保障,需要理順學校、學生組織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更需要創新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培養學生在群體中的主體意識。
要培養學生在學生組織中的主體意識,首先,教育者自身要加強主體意識培養,成為主體,才能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馬克思有一段精闢的論述:“我們現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關係是一種人的關係,那麼你就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其次,學生主體意識培養應貫穿在具體的實踐活動過程當中。只有通過實踐,學生才能真正認識自我在群體中的存在意義,自我價值才能得到實現。
二、建立常規管理機制,保證學生組織的主體性得到合理發揮。
學生組織的管理制度是學校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完善的管理機制應該具備自上而下完整的制度體系,學校作為學生組織的管理者,應當成立專門的組織進行專門化的日常管理。並加強學生組織管理制度的建設,從組織管理、經費管理、組織的權利與義務,獎懲制度等方面作詳細的規定。從學生組織的誕生到日常工作的開展都應有明確的規範。
學生組織作為自我發展的主體,應加強組織內部管理制度的建設。學生組織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同時也是最常見的難題便是成員的不穩定性。一方面學生組織的成員多由學生自發自願的參加,不具有強制性,當成員認為該群體不能滿足自身預期的需求時便有離開的自由。另一方面,每位學生在校時間短暫,能服務於學生組織的精力更是有限。因此,學生組織要完成自身的歷史積澱並走向壯大,需要制度的長期保障。例如制定管理章程,經費管理制度,活動紀律和考勤制度等。
三、建立學校一學生組織一學生之間的合理關係。
學校可以理解為學生組織的管理者,對學生組織起著導向作用,同時給學生組織的發展提供有利的環境。對學生而言,與學校的關係是主體與主導的關係。學生是學生組織的主體,學校不能替代學生在其中的權利,同時管理者又必須發揮其應有的主導作用。學生組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學生歷練自己的平臺。而學生既是學生組織的主體,更是學校各項教育活動的主體。
要理順三者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的是管理者應認清自身定位,積極合理的發揮其主導作用。一是,管理者對學生組織及其成員的成長具有指導作用。學生畢竟是接受教育的群體,其知識的侷限性和經驗的缺乏容易導致工作方向出現偏差,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中舉棋不定。這就需要管理者的指導和幫助。二是,對學生組織執行狀況具有把關和規範的作用。例如,學生組織中,尤其是由興趣類的學生社團,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具有很大的隨機性,活動過多會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過少又會影響社團自身的有效發展。因此管理者需要對社團的活動頻率進行規範。三是,管理者還肩負培養學生組織負責人等後備力量的任務。學生組織中的管理層和負責人是群體的中堅力量,一個群體的發展人才保障是前提。
四、創新學生組織的管理模式。
現行的學生管理模式多以自上而下的層級管理為主,這樣的管理模式有利於保護管理者的權威性和決策權,但是對於發揮群體的民主性,實現群體成員的主體地位具有諸多的不利因素。因為,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下,一般成員很難參與到組織的日常管理中來,很難在群體中發出自己的聲音。決策層以外的大部分成員只能充當被動的執行者角色,因此難以真正實現成員的主體性。在市場競爭高度激烈的今天,許多企業為了謀求自身發展,探索出了許多創新而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也為高校的學生組織管理提供借鑑。針對上文提出的問題,下文重點介紹扁平化的管理機制。
相對於以制度建設為前提的層級管理制度,扁平化管理制度實質上是在制度管理體系之外構建的資訊管理體系,是一個資訊傳遞與互動的平臺。它應著資訊化時代的到來而生,更得益於現代資訊傳播工具的革新。在學生組織中,傳統的資訊傳播方式以自上而下的資訊傳遞和自下而上的基層意見反饋為主,而扁平化的管理機制則實現了資訊傳遞的一步到位和直接反饋。其運作原理就是組織決策重心的不斷下移,讓組織決策儘可能產生於發生資訊的地方,減少決策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滯後。
在學生組織中,扁平化管理機制建設的重點在於資訊渠道的構建和管理。扁平化管理機制的資訊渠道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直營化和短寬化,渠道中的層級減少,渠道縮短,而寬度大大增強。即利用因特網等現代資訊科技可以在同一時間點向所有成員傳遞資訊,從而大大減少多次傳遞給資訊準確性帶來的落差。更為重要的是在管理層與普通成員之間形成了透明的管理體系,使普通成員能夠第一時間瞭解群體動態,為參與活動掌握主動權。
學生組織中學生主體性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同時需要從校方到學生組織,從制度到實踐多層次、多方面的共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