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校三生教育論文
隨著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和利益關係的深刻變化,探索以生命為終極關懷的“三生教育”――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實現路徑,正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高校“三生教育”的實現路徑》
摘 要 以人為終極關懷的“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正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從探索高校“三生教育”的實現路徑的角度出發,提出當前應通過充分發揮高校“三生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重視激發家庭教育的潛隱性功能,以及積極推進社會場域的教育實踐活動三方面來實現“三生教育”的價值目標。
關鍵詞 三生教育 實現路徑 高校
On the Path to Achieve College "Sansei Education"
SONG Yang, LI Yan
***Instit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Abstract Ultimate concern of "Sansei Education" - Lives Education, survival education, and life education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college, "Sansei education" path to achieve the perspective put forward by the current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Sansei education" the main channel, attention to stimulate latent func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social field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to achieve "Sansei education" value target.
Key words sansei education; path; college
時值社會劇烈轉型時期,隨著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和利益關係的深刻變化,普遍性的社會焦慮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身上以“生命困惑”“生存弱化”、“生活茫然”等形式透顯出來,因此,探索以生命為終極關懷的“三生教育”――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實現路徑,正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1 高校應充分發揮三生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生命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所有的生命都無法重複或替代的,教會學生尊重和敬畏生命是教育的倫理起點,也是教育的價值依託。如果不能正確看待、對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和愛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就失去了最本質的內容,所以,構建正確的生命觀對於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1.1 學校教育應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
生命意識是個體對生命認識的自覺、認同和感悟,對個體的行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缺乏生命意識,就認識不到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不會去熱愛和珍惜生命,也就不會理解生命的超越本性。①生命的存在,無疑是一切意義的前提。然而大學生中不乏因為感情受挫、成績不好等事情選擇自殺來解決問題的,甚至僅僅因為一些小事懷恨在心進而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的同學或老師,比如去年發生的復旦大學投毒案等,都反映出大學生生命意識的淡薄,從而在生活中無法正確指導個人行為。
1.2 學校教育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有資料顯示,大學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並不少,其中很多學生自殺的原因就是由於心理壓力或心理問題解決不及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長期以來沒有得到社會和學校的重視,在一味追求學業成績的教育制度下,大學生的心理以及道德狀況往往被忽略了。②這是因為在我國傳統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不受重視,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為隱患,進而在當前競爭型社會中不斷顯現出來。因此,高校應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多渠道地完善心理諮詢服務,同時為學生建立生成性的心理檔案,充分發揮班級心理委員的職能,跟蹤學生心理狀況,並利用多種形式進行現代健康觀念的宣傳教育。
1.3 學校教育也應重視在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
每個學生都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教育者最主要的責任在於為學生創造一個有助於其生命充分成長的教育環境,所以教師應改變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重視學生個體的心理及現實需求,幫助學生解決個體化需要,創設具有生命力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其生命成長的歷程,以求達到生命教育的教學目標。當前應試教育體制下的許多學生沒有認識到作為一個人,其生命的價值不僅是取得好的成績和存在於物質世界當中,而是通過社會實踐去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方式來努力實現個人生命的價值。
1.4 通過開設生存、挫折、逆境、死亡教育等課程強化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課程主要指關於如何在各種險情下進行自救或救人的知識,也就是教學生如何儲存生命;挫折和逆境教育則需要創造一定的逆境來磨練學生的意志,引導學生了解痛苦和苦難是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深刻體會到生命只有在戰勝苦難中的生活中才會有樂趣,從而更加享受生活,珍惜和提升生命的意義和質量;死亡教育主要是引導學生學會不以衝動的情緒面對死亡,而能運用理智的心態處理,以哲學的角度來思考生死的問題,即以理性與超越的思維來認識與面對死亡的問題,進而審視自己的生命,以超越生死與有限性,創造出個體生存的智慧,才能積極地面對生命與死亡的課題。③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而人的生命具有無限發展的潛力,總是在不斷生成新的生命,並一直產生意義,而這些意義使生命成為一種獨特的、不確定的過程,使人的發展永遠富於創造性和超越性,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所以注重生命發展教育能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地探索外部世界,自覺地認識自我,追尋自我,提升自我,並在自我不斷地學習、發展與超越的過程中體驗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2 高校應重視激發家庭教育的潛隱性功能
家庭作為個人的首屬群體,對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形成與發展起著深遠而直接的影響。我國目前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是影響大學生健康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學校應從以下兩點發揮家庭環境對生活教育的重要作用:
***1***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橋樑作用,增強家長的責任意識。中國曆來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觀念,“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就充分體現了古代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大學生身心的成長和發展,單靠高校的巨集觀教育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家庭教育在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學生的生活教育是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融入家庭氛圍之中,對於孕育學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應建立定期與家長溝通制度,支援家長充分利用電話、微信等便捷的網路方式,經常、主動地與學校和子女聯絡,利用寒暑假子女回家的機會,適時地進行生活上的教育,強化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深入開展。
***2***強化學生主動參與家庭教育的意識。學校應培養學生尊重、孝敬父母的優秀品德,並要求學生主動向家長介紹學校情況,彙報自己的思想、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情況,獲取家長的指導和幫助。這樣既可以密切學生和家庭的關係,增加相互之間的瞭解和溝通,又便於家長及時發現子女身上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地進行督促和引導。④與此同時,子女的言行也可以幫助父母根據新的社會發展趨勢以及當前社會形勢下子女的心理特點來調整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實現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終身、相互、持續的教育過程。
通過以上兩點表明,在家庭中家長的角色不僅僅是給予子女生命和衣食無憂的生活環境,還承擔著引導和教育子女身心健康成長和發展的重要責任。因此,學生管理工作者應把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協調配合,充分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的橋樑作用。這樣才會促進家長們意識到為子女創造一個輕鬆、和諧、寧靜、愉快的家庭環境和氛圍,對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共同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教育環境,才能為學生照亮未來追求幸福生活之路。
3 高校應積極推進社會場域的教育實踐活動
陶行知先生對杜威“學校即社會”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礎上得出“社會即學校”的教育觀點,他主張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密切學校和社會的聯絡,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使學校與社會密切相關,使學校成為社會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應做好學校和社會的聯絡,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在社會中的主體實踐性,是“知與行”結合的有效途徑,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尊重學生的生命成長、發展的主體性以及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強化大學生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力,有助於大學生進一步認清自我,縮小“理想中的自我”和“現實中的自我”的差距,客觀全面地分析評價自己。當前不少大學生畢業後只是急於找到一份工作,而對於職業生涯的發展、自我價值的認知、職業定位等一無所知,導致不少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局面的出現,使大學生的生存、生活受到威脅。因此,大學生只有在社會實踐中親身體驗自己的思想、學習和工作上成功與不足,進行自我剖析,才能對自己有一個較為全面客觀的認識,才能在以後步入社會的生活中找準自已的位置,把握自身的發展方向,較好地完成角色的轉變,從而在社會實踐教育活動中實現強化其社會化生存能力,適應社會需要的存在方式等目標,避免因就業環節中出現的種種壓力、困難、挫折而產生的不平衡心態、偏執的想法以及過激的行為。⑤
***2***社會實踐活動有助於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社會教育不同於學校教育,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與社會互動,學習與各種群體和諧相處,扮演好各種社會角色,瞭解並遵守社會通行的價值體系與規範,明確規定未來的生活目標,確定人生理想,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鍛鍊意志品質,逐步實現社會化。增強個體的生存危機意識、社會責任感、道德判斷力、社會適應性等內在修養,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適應社會需要的存在方式以及實現人全面發展的目標。
***3***對學生而言,加強以教學實踐、專業實習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是大學生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習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廣泛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願服務等實踐,促使大學生更加了解社會的現狀,是大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和獲取新知的過程,是自身的個性與社會性、穩定性和發展性、全面性和整體性相結合的過程,只有全面系統地掌握知識、提升能力、錘鍊品格、瞭解社會,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立足社會、服務社會。
基金專案:陝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專案***11JK0036***
註釋
① 周德新等.淺論大學生生命觀教育[J].武陵學刊,2009.3.
② 戴曦.高校生命教育實證研究――以南京師範大學為個案[J].南京師範大學,2005.9.
③ 盧屏等.青少年生命教育探析[J].社科縱橫,2007.1.
④ 吉明明等.大學生家庭教育的弱化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14***.
⑤ 鄭永廷,張再興.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9-64.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 淺析高校三生教育論文
- 腦腫瘤的原因
- 收銀員個人年終工作總結精選
- 盆栽蘋果的種植過程及方法
- 低強度有氧運動有哪些
- 小學一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測試題
- 如何防止水淹車子和雨天車子
- 國旗下安全與我同行​的講話稿
- 關於描寫校園雪景經典佳作
- 屈姓女孩取名的技巧
- 燕窩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 母親節溫馨的優秀致辭
- 七年級語文期末綜合檢測題
- 關於外匯發展的簡史
- 初中家長反思範文
- 廣西公務員行測類比推理試題解析
- 感恩媽媽的話_感恩母親的話
- 備品備件採購管理制度彙編
- 夏季護膚小竅門
- 靈便的意思和造句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