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活動中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論文

  “美術”這一名詞始見於歐洲17世紀,也有人認為正式出現於18世紀中葉。近代日本以漢字意譯,五四運動前後傳入中國,開始普遍應用。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美術活動中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美術活動中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全文如下:

  美術教育是小學基礎課程之一,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跨世紀人才以及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學科。那麼小學美術教育應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應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是合乎生活規律的、與其內容和諧統一的、豐富獨特的又令人愉悅的具體形象。人們認識美、發現美就必須有鑑賞能力,而人的鑑賞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經過後天的培養和訓練。且愛美是人的天性,對正在成長的少年兒童來說,表現尤為突出。通過審美的教育,能使學生運用辯證唯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去鑑別真偽、分辨善惡、判斷美醜。所以我們的美術教育有較多的審美內容。

  二、應該培養的造型能力

  “型”是美術教育的基礎,也是美術的根本內容和主要手段。“型”的好壞直接關係美術作品的好壞,一幅好的美術作品肯定有一個好的造型。而這個造型又包括了兩種情況:一種是整幅的結構造型。這是一種比較大範圍的造型,就如我們寫作文用什麼內容來表達思想感情一樣,同樣的思想內容可以用不同的形狀物體來表示。如:同是表達人的憤怒,可以用一個人的面部的表情直接表達,也可以用人的舉止和周圍的物體組合來表達。

  又如:同是表達冬天,有的人可能直接用大雪紛飛來表達,也有人用穿著棉衣、棉帽的人來表達等。不同的內容、物體就有不同的結構造型,也有不同的組合造型。怎樣把這些物體組合到一起才美呢?這是我們教師必須強調的問題。另一種是單個物體的造型,每一個物體都有不同的形狀,但我們可以歸納成幾種幾何圖形。如:長方形***長方體***、正方形***正方體***、三角形,圓形等。在實物中我們可以把現實中的大部分房子、書本、課桌看作長方體;我們的手腳四肢、樹木的枝幹可以看作圓柱體;我們的整個頭可以看作是蛋形的圓;牡丹花可以看作圓形等。這是物體的整體形狀,在我們學習畫畫時,教師必須先教會學生了解物體的大體造型,然後再去分小的部分的造型。如:我們畫小汽車,可以把小汽車看作一個長方體,確定大小位置,再來確定它的門、車輪的大小位置等。這樣就不會出現變形和太大的比例問題。

  三、應該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也是我們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每一個成功人士都是想象力非常豐富的人,尤其是畫家、詩人、作家、科學家、天文學家,他們肯定有非一般人的想象力,才有今天的成就。想象力的培養在美術教育有較多地體現,如:根據一個場景、一種現象、一個季節、一首詩歌,讓學生畫一幅想象畫等。又如:讓學生用泥捏人的喜、怒、哀、樂,都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在實物繪畫中,我們也要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尤其是我們小學生,不可能畫得和物體一模一樣,也不要求和物體畫得一模一樣,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的想象力。

  四、應該培養學生的色彩能力

  色彩是美術教育中繪畫的基礎,要想學好繪畫,色彩知識是少不了的。色彩是表現物體形狀的關鍵,當然這裡的色彩不單單紅、藍、綠、黃、紫等,它還包括黑白、沒有色彩對比,形狀是表現不出來的,如在同一幅畫中,如果有十個物體都用紅色或藍色畫,這些物體是很難表現出來的。尤其是在色彩的明度和亮度上如果拉不大距離,這些物體是不可能在畫中區別開來的,就如同在黑暗中看物體一樣,什麼也看不到。所以我們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色彩的能力,如色彩的明暗、深淺等。我國的墨本就只是黑色,但在繪畫中卻分深淺五色,可見色彩在繪畫中的重要性。而且色還可以表達人的不同情感、性格等,所以色彩在繪畫中是很重要的。

  五、應該培養學生的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是美術創作的最終結果,美術創作的最終好壞決定於表現手法的好壞。因為好的繪畫,色彩依附於形狀中,好的形狀又要用好的手法來表現。不同的繪畫有不同的表現手法,水彩有水彩的表現手法,水粉有水粉的表現手法,國畫有國畫的表現手法,就是同一類繪畫,畫同一樣物體也可能個人有個人不同的表現手法。但作為一些常用的、普通的表現技法,教師是應該培養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