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構圖的拍攝環節是什麼
旅行中的風光人像可以拍攝的題材太多太多,不同於在熟悉的地方進行的有計劃的人像拍攝,攝影師在拍攝前的準備工作中首先要想到的是:我有什麼拍攝條件?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拍攝原則
如果你有一個表現力強的旅行同伴,那麼情緒性題材不失為在不同環境下的首選;如果你有一堆高質量的器材以及豐富的風光攝影經驗,那麼將人物作為風景的點睛之筆也可以給你的風光拍攝增添樂趣和光彩。
但是別忘記了,風光人像最大的優勢是將較為複雜的風光拍攝技巧和注重情緒和故事表達的人像拍攝結合,從視覺上和內容上打動觀眾。當然,達到這一效果,你需要一定的後期技術。
但是就這張圖片而言,其效果並不盡如人意。主要問題是,華麗大氣的場景讓人物的存在感過低,背景的色調和人物並沒形成足夠的反差,簡而言之,人物和環境的結合不夠到位。因此這裡可以引出風光人像的拍攝原則:
風光人像的拍攝原則依然是以人像為主,人物是主導片子情緒和故事的關鍵。
除了多張疊加,風光人像可用的技巧基本還有:
慢門
中長焦控制景深
當然,以上方式都可以和HDR的拍攝與後期方式相結合。
這些技巧其實更貼近風光攝影,但是如上文所言,拍攝主題依然是人像。因此不能說風光人像是介於風光和人像之間的攝影,而且將二者的優勢融為一體的創作方式。
拍攝地點
大多數時候,當你決定去旅遊的時候,目的地是你從未去過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你更需要做充足的功課來避免抵達目的地的時候手忙腳亂。這一部分將主要講解在出發前該如何選擇拍攝風光人像的地點。
如果問大家去紐約拍人像應該拍什麼?相信很多人不想錯過自由女神像。但是一個地標性的景點給人像攝影帶來的很大的問題就是容易喧賓奪主。拍出來的東西就更像到此一遊。同理,如果去悉尼旅遊,你可以和歌劇院合影,但是很難第一次就在歌劇院前面拍出合格的風光人像。
切記,風光人像依然是人像。風光再美也只是背景。
圖例***不適合拍人像的環境***
那麼地點的選擇最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a*** 具有地區特點但不是著名景點
b*** 環境風格統一但缺乏拍攝主體
c*** 遊客相對較少
器材準備
首先你需要一臺相機。具體是什麼機身並不重要,可以是幾千塊錢的入門單反也可以是中畫幅。拍攝風光人像對畫質的要求應該是介於風光和人像之間的,其主要目的還是傳達思想,並不需要達到什麼極致畫質。
而風光人像可以多張合成,這也就大大提升了入門機單張畫質不給力的問題。所以只要不是便宜的卡片,大多數可換鏡頭相機基本都可以勝任。
在鏡頭的選擇上最好涵蓋廣角到中焦的焦段。筆者的選擇是16-35mm 和50mm,如果有多餘空間,還會帶135mm。但是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後,感覺如果有一個24-70可能會更輕便和方便。
因為超廣角端並不是十分常用,太廣了的話,對環境要求太高,需要環境非常和諧統一,不然環境太複雜,人物就不突出。長焦使用也非常少,但如果拍攝樹林題材,或者需要展現環境層次的題材的話,一個大光圈長焦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是入門機,不妨帶一隻10-20mm和18-105mm一類的鏡頭,價格非常便宜,效果並不差。
倘若需要慢門的話,不要忘記配上一套高質量的ND。便宜的ND會產生色差,給你在後期合成的時候製造麻煩。***合成技巧會在下期第四部分講解***。如果不願在ND上投資過大,國產的也能應付,無非是後期合成的時候要加倍小心。
三腳架是必備之物,在能背動的前提下選擇最重的,有腳釘的。因為在拍攝的時候經常要把三腳架放在各種險惡的環境裡,比如說陡坡上,海浪裡,溪流裡,狂風中。***LZ腳架上的海鹽刮下來都能炒好幾盤菜了***
然後務必記得帶上吸水性好的鏡頭紙,氣吹。以便在惡劣環境中及時清理鏡頭。筆者就有因為鏡頭上粘了一點肉眼都難以察覺的水霧,導致一整套策劃了好幾周,代價巨大的片子全部報廢的慘痛經歷。
最後要注意的是,如果需要長途跋涉的話,裝置一定要越少越好,越輕越好。疲勞往往會影響拍片的質量和旅行的心情。
時間規劃
倘若是單純的拍攝人像,在準備充分的前提下,一般兩小時之內就能結束拍攝。如果單純是拍風光,為了捕捉日出或者日落的剎那,拍攝時間也不會太長,也不會需要頻繁變動機位。
而風光人像往往是拉鋸戰,為了保證出片數量,攝影師必須頻繁更換機位。每次更換機位,假設腳架,重新取景,對焦,上濾鏡,長曝光,和模特溝通,動作指導,都會花費很多時間。所以在時間上一定要留有足夠的餘地。
以筆者個人的經驗來看,假設要出一組14張左右的成品,其中至少6張使用長曝光合成。那麼最好準備四小時的拍攝時間。
所幸的是,風光人像對環境光要求並不太高,不一定非得踩著日出日落的點去拍攝。一般適合拍攝人像的時間都適合拍風光人像。如果在日出日落大光比的環境中拍攝的話,增加了不少曝光難度,而且因為增加了搶眼的太陽,在構圖上也更困難。當然,如果是團隊作業,有助理幫忙舉燈打板那就另當別論了。
所以在自然光拍攝的前提下,倘若能在日落前四小時抵達拍攝地點是最好不過的了。如果你是去從未去過的地方拍攝,那麼還得考慮前半小時或一小時的拍攝會不會變成熱身時間,並不能拍出理想的作品。
筆者不主張風光人像趕日出。拍日出意味著即使在交通便利的情況下,可能凌晨三四點就要動身,這樣的拍攝壓力影響的不僅是攝影師,模特受的影響更大,因為他們還需要額外的半小時到一小時的化妝試裝時間。當你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帶著黑眼圈抵達拍攝地點的時候,拍攝的成功率自然大打折扣。
拍攝攻略
筆者在對許多題材做過嘗試以後,感覺風光人像應該算是比較麻煩的一種。其中最大的難題並不是堆疊慢門或者後期合成這些技術,而是摁快門的那一瞬間,你的構圖是否合適,構圖是否充分考慮的後期的思路。
那麼讓我們從構圖入手,分析一下拍攝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a*** 中心構圖大法好,黃金分割好。當觀眾看一張圖片的時候,絕對不會錯過的是圖片的中心區域。把人物放在圖片的中心,是最保險的突出人物的方式。
b*** 線條對視覺的引導也很重要。千萬不可強行把人物放在中間,濫用中心構圖的方法容易造成的“到此一遊”即視感。
筆者在使用中心構圖的時候,絕大多數情況都是因為環境中可以找到輻射線條,這些線條可以將視線引導到圖片中心或者某個特定位置,讓整個畫面的故事向中間聚攏,這樣一來,整張畫面傳達的資訊也就不會太複雜。簡潔,但是有衝擊力,這是一張合格的照片視覺上所需要具備的重要要素。
c*** 不論你是用中心構圖還是找黃金分割點,人物和環境的關係一定要和諧,景物太亮太顯眼,必然會過於降低人物存在感,讓人物的出現變得可有可無,甚至起反作用。
d*** 注意人物身後的背景。和環境人像一個道理,風光人像中,人物佔的畫面比重很小,那麼如果人物背景沒有襯托出人物的話,也降低了人物存在感。一般原則是,背景亮,人物暗,人物亮,背景暗。如果陽光把人物和背景都照的很亮的話,那麼人就融入背景了;或者如果照片中,人物處於被光面,後期強行提亮太多,結果也是影響了人物和環境的反差。
e*** 眼神交流。一張照片,無論是講故事,還是表達情緒,都需要用種種方式將這些資訊傳達給觀眾。其中,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就是讓麻豆看著鏡頭。
環境人像中,人物存在感較低,而目光也是吸引注意力的一個不錯的方式。以下圖為例,再發布以後,有人提出,如果讓麻豆看水面或者閉眼的話,效果更好。事實是,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筆者保留了多組鏡頭,分別是不同的動作。但是在仔細對比斟酌之後,還是選了這張眼睛看著觀眾的圖。
原因就是整個畫面的孤獨感,從天空,霧狀的水面,到水中的礁石,抱緊一團的人物,最終匯聚到眼睛裡,直接傳達給觀眾。倘若眼神看向別處的話,整個氛圍的中心被引向別處。圖片中各個要素也變成了獨立的景觀,那麼這張圖也就是失敗的了。
但是也並不是所有圖都適合看著鏡頭。下圖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因為圖片中樹的方向性是從左到右,留白也是在右邊。所以當眼神看向鏡頭的時候,打破了這個整體的方向,也就導致人物或者景物顯得很多餘。
再比如,很多時候,讓麻豆只留有一個背影比有眼神更好。這樣的圖片沒有眼神對故事的引導,表達方式完全由圖片的線條或者人物的動作主導,如果拍攝得當,那麼也可以獲得很好的效果。
f*** 慢門的使用。相信有人會覺得慢門是給整張畫面增加亮點的。其實慢門的最主要作用是“做減法”。海浪或者流水在快門下的靜止形態非常複雜,如果太好看,就會搶眼,難看就會起反作用。那麼用慢門,將水變成線條或者平面,減小水流對主體的干擾。尤其是當水變成線條以後,更方便表達情緒。
一般來說,曝光時間越長,水流的霧感更明顯,水霧在圖中佔的面積更大。但是水霧缺乏紋理。如果要拍出有一定紋理的慢門,那麼曝光時間一般在30秒左右即可。如果需要拍出有線條的浪花,那麼根據浪花的遠近來判斷時間,1/20秒以上都可以。一般來說,對相機而已,近處的浪運動速度比遠處的更快,幅度更大。所以曝光時間相對較短。遠處的反之,曝光時間需要更長。
有人問過,慢門需不需要合成?這裡的答覆是,一定需要。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比如說麻豆坐著,躺著,無風,可以單張拍5秒以內的曝光,但是這樣的話,如果需要嚴謹地表現暗部和高光,你還是需要另外拍兩張合成HDR。所以拍攝慢門之前,最好是學習相關的後期技巧。這些具體的後期技巧也會在本教程的PS部分詳細闡述。
總結
在旅途中拍攝風光人像,不要單純當做拍旅遊照,也不要寄予太大希望。不論是天氣,路途還是人的變數都很大。如果要嚴謹得拍風光人像的話,還是要在同一個地方多次嘗試才能拍出最好的效果。
建議:首先,準備工作要做充足。其次,在拍攝的時候,要注重構圖的把握,注意人物和環境的關係,同時也要對後期方式和思路有一個大概的準備,這樣才能儘可能的讓旅途更輕鬆,出片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