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的綜合題的解題步驟分析

  高中地理的題型有很多,其中綜合題所佔的分數比較的多,而且比較多的學生容易在這失分,下面的小編將為大家帶來高中地理的綜合題的解題步驟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的綜合題的解題步驟

  認真審題準確定位

  審題是答好綜合題的關鍵和基礎。地理綜合題往往在實際區域和虛擬區域內,考查地理事物的自然特徵及其成因、人文特徵及其成因、人地關係等問題,具有綜合性、應用性、時代性的特點,體現新課程的思想,呼應課改。因此,這類題中固然有部分顯性條件可以較快讀取到,另外部分已知條件藏得很深,需要仔細研讀材料,並結合所給圖示仔細推敲才能找到,這就要求考生理清層次和脈絡,找出問題關鍵所在。

  先審文字材料和題幹。文字中常常包含一些基本資訊,如背景介紹、概念簡介、事件的簡單經過和結果等,題幹中則包含了所考查的具體問題,如自然地理特徵中的氣候成因分析、人文地理特徵中的區位因素分析、某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危害和解決措施等。只有準確審清題目,確定所考查的是哪些方面的知識點,才能從頭腦中提取出思路答題。

  再審圖示材料。先搞清是考查區域圖的辨識還是示意圖的理解,是曲線圖的判讀還是結構式圖的填寫。以區域圖為例,區域地圖反映地理事件的空間分佈,地理學科內的綜合題往往以區域圖為載體,在區域定位的基礎上,考查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考生對區域不能進行空間識別,就難以從區域圖中提取有效資訊,更談不上解決相關問題了。如2005年天津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第36題中出現的兩個地理區域,很多學生識別不出其位置、範圍,導致瞭解答該題失分較多。

  最後,不管是文字材料、圖示材料還是題幹部分內容,審題時決不能截然分開,必須前後照應、反覆推敲,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整合知識提煉答案

  在審清題目、定出所考區域、理清所要考查內容的前提下,就要迅速回歸課本、檢索所學知識、整理答題思路、多角度全方位組織答案。如對區域工業發展條件的分析,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資源情況、農業基礎、勞動力因素、市場條件、交通條件、技術條件、歷史基礎、政策因素等九個方面做作答。對水土流失、荒漠化、鹽鹼化等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可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個方面去思考歸納。

  當然,能否順利形成答題思路,主要取決於對主幹知識的理解、把握和應用,這幾年的考點主要集中在地圖與空間定位、地球的運動、天氣與氣候、工農業生產佈局、人口與城市化、環境問題、國土整治與可持續發展等幾個方面。因此,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和靈活的知識遷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語言精準書寫規範

  答題時,力求心態平穩,把握好答題速度,合理分配時間。答題中,使用規範用語即地理專業名詞和術語要準確並避免生活化和口語化用詞。如“荒漠化”不能寫成“沙漠化”,“颱風”不能寫成“颶風”、“正午太陽高度”不能寫成“太陽高度”等。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卷面整潔,書寫工整,杜絕錯別字。這些看似小事,很多時候卻決定了考生是否能得高分。

  高中地理學習要注意的方面

  一***要學會閱讀理解地理教科書

  地理學習的支柱是教材的閱讀理解,地理不同另兩個文科之處在於,對教材知識點必須理解記憶而不要死記硬背,要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必須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閱讀,積極思考。上課時間有老師的引導,可以少走彎路,特別是進入高中以後地理中常識所佔比例較初中小了,但知識更深,更系統化,更加複雜,理解難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滲透的範圍越來越廣,學習地理需要的課外知識也多,所以,一定抓緊學習的主陣地課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冊***,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絡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學習地理時,要重視概念的學習,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諸如:天體、天球;恆星日、太陽日;時區、區時等。當然,概念學習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從基礎知識抓起,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如:氣溫與氣壓的關係;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生態平衡的條件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做就能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

  第三、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指用聯絡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是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視覺化,便於思考、交流與表達。它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路圖,其中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絡,用節點和連線組成的網路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

  高中地理關於泥石流形成的三個條件介紹

  1、地形地貌條件:在地形上具備山高溝深、地勢陡峻,溝床縱坡降大、流域形態便於水流彙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三部分。上游形成區的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瓢狀或漏斗狀、地形比較開闊、周圍山高坡陡、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這樣的地形有利於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中游流通區的地形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夠迅猛直瀉;下游堆積區的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階地,使碎屑物有堆積場所。

  2、鬆散物質來源條件:泥石流常發生於地質構造複雜,斷裂褶皺發育、新構造活動強烈、地震烈度較高的地區。地表岩層破碎,滑坡、崩塌、錯落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另外,岩層結構疏鬆軟弱、易於風化、節理髮育,或軟硬相同成層地區,因易受破壞,也能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的碎屑物來源;一些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如濫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開山採礦、採石棄渣等,往往也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質來源。

  3、水源條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發條件和搬運介質***動力來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庫***池***潰決水體等形成。我國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長時間的連續降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