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尊嚴教學設計

  有一種飢餓叫無助,有一種選擇叫毅然,有一種生存叫尊嚴,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設計理念及思路:

  1、結合學生喜歡通過講故事進而思辨這一實際,以故事、辯論、討論呈現教學內容;從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有效參與、

  合作與交流,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2、這篇課文寫的是美國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的一個故事。在展開學習的過程種,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如:"富翁=尊嚴"。

  3、採用情景創設和討論、辯論的教學模式。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從描寫年輕人的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裡體會到年輕人自尊的品格,從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

  揭題方案:

  情景設計:出示美國著名企業家哈默及同時代美國國情的照片,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誰嗎?你們想成為富翁嗎?想

  知道他是怎樣成為世界首富的?老師通過直接點題,引出"尊嚴"一詞。

  二、新課教學

  一體驗"尊嚴"的內涵:

  請學生回答什麼是尊嚴,當學生回答不出"尊嚴"一詞時,或者不完善的時候,老師先給學生講貧者不受嗟來之食的小故事。通過故事學生

  初步理解尊嚴的內涵。

  【設計意圖: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作為切入點。有助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教材解析

  矛盾焦點一: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1、老師開始講故事,並把難理解的詞、不認識的字隨機板書,學生反覆讀並理解。講述內容:"從頭......就狼吞虎嚥的吃起來。"停下

  來設定問題開始辯論

  板書:沃爾遜逃難面呈茶色疲憊不堪狼吞虎嚥學生理解完反覆讀

  2、問題: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

  觀點一:吃。表示感謝,然後狼吞虎嚥地吃起來。

  觀點二:不吃。堅信勞動得來的才是自己的。

  1支援第一個觀點的同學,在一起討論理由.

  教師設想:根據現在社會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天真可愛、真實,估計這組人多。

  [估計討論結果是:1、不吃白不吃。2、死要面子活受罪。3、這個時候是選一張臉,還是選一條命。4、吃完有了力氣再幹活。]

  2支援第二個觀點的同學,在一起討論自己的觀點。

  設想:這組人少,原因1、讀過課文,順應課文的思想沒有自己的思想。2、有個性。3、順應老師的想法。

  [估計學生討論結果是:1、人活臉,樹活皮,人的面子重要。2、勞動得到來才是自己的,雖然活下來卻像個乞丐。3、寧願餓死不吃白食

  。4、吃完不讓幹活呢?]

  3兩組開始辯論。學生辯論時,教師首先應尊重他們的獨特感受,同時捕捉有代表性的資訊進行價值取向的引導,如"勞動得來的才是

  自己的"這種說法十分符合孩子的認識水平,會有很多同學表示贊同。可以組織討論:人該不該有這種信念,讓學生聯絡實際自己父母的勞動

  充分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一個信念。"

  【設計意圖:本課初次討論,看學生參與情況適時調整教學策略,調動絕大多數學生有效參與。在這裡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

  ,想法和意見得到盡情的流露。在辯論中學生很多想法得到肯定之後會有一種成功感,這種成功感會變成一種動力。從而激發他們今後主動、

  自覺的獲取知識。】

  矛盾焦點二:堅強的毅力

  1、老師接著講故事,並把難理解的詞、不認識的字隨機板書,學生反覆讀目的是讓學生和文中情感進行碰撞

  故事內容:"只有一個人例外……我再給您派活兒"停下來設定問題辯論

  板書: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目光灰暗理解完反覆讀

  2、問題:如果是你,你該怎麼辦?

  觀點一:吃完再幹

  觀點二:幹完再吃

  1支援第一個觀點的同學,討論自己的理由。

  老師設想:通過上一步的引導,大部分學生不會選這組

  [估計理由:吃完再幹有力氣,.......]

  2支援第二個觀點的同學,討論自己的理由。

  [估計理由:1、吃完不讓幹呢?2、自己既然有堅定的信念,就應該幹完再吃。]

  3兩組開始辯論,辯論時教師捕捉雙方有價值的資訊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人都這麼餓了,先幹活會很累的也幹不好,這就需要

  人有堅強的毅力--一種品格。隨機引出第三個話題:這活該不該認真幹?

  【設計意圖:從二次辯論看學生參與、思考、語言表達的情況。教學內容進一步深化,為本課教學做最後鋪墊。學生將更加主動的參與到

  教學情境中。】

  矛盾焦點三:做事認真

  針對上面的問題的答案教師設想:全班學生估計說:認真幹。同桌互相找理由主要目的:是內化成一種品質

  [估計討論結果是:1、不認真幹心裡不踏實。2、還不如不幹白吃。3、我媽教育我幹活要認真幹好。4、幹活時心態要好,既然幹就幹好。

  5、吃的踏實。]

  [ 當學生的意見達成一致時,說明學生在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相互碰撞中提升到了一種品質,一種精神,這正是我們教學目的所在。]

  1、老師接著講故事,邊講邊板書難理解的詞、不認識的字。根據上面辯論,讓學生和課文主人公對照的過程

  故事內容:"不,我現在就做……完"

  板書:讚賞愜意羨慕尊嚴理解完反覆讀

  2、問題:什麼是尊嚴?

  矛盾焦點四:富翁=尊嚴

  1、翻書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並互相檢查。

  2、互相交流、互相研讀,畫出重點詞、句。

  3、討論什麼是尊嚴?

  通過討論問題,讓學生基本達成這樣一個共識:這裡的富翁,並不是指那些擁有豪華的物質享受或百萬金錢的人,而是擁有著尊貴的人

  格魅力、相信勞動才能創造財富的人。這樣的人的貧窮只是一時的,他會靠自己的尊嚴,憑自己的雙手一點一滴的把財富創造出來,成為既有

  物質財富,又有精神財富的富翁。

  【設計意圖: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這裡是課文的中心所在,也是課文的教學重點、難點。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加上老師的及時點

  撥,使學生的情感和文中人物的情感產生激烈的碰撞、交流。隨著情感的融入、理解的加深,突出了重點,也突破了難點。】

  三、點題昇華。

  課文內化,使"尊嚴"成為學生的行為。

  教師總結:簡短的故事告訴我們:勞動可以創造美好的生活,形成一個人獨特的人格魅力;勞動更能推動歷史的進步。我們應該熱愛勞動

  、熱愛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四、作業:運用圖書、電腦網路,完成口語故事:談"尊嚴"

  板書設計:

  五、學生老師資訊收集:1、世界首富的故事,2、石油大王哈默的資料

  六、課後反思:

  成功之處:

  1、巧妙激趣。從學生感興趣的"你們想不想成為富翁;""成為富翁應該具備哪些條件"的問題入手。

  2、採用講故事、辯論的方式。這個年齡的孩子喜歡講故事,愛張揚自己的個性,辯論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學習方式。教師利用這點使學生與文字對話交流,與學習夥伴交流碰撞。在學習中享受,在學習中學會做人。

  思考:不成功之處

  1、這樣的課學生喜歡上,課堂開放了,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2、學生思維太活躍,不知道自我控制,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老師只好把他們的討論熱情打斷。

  人教版尊嚴課後反思

  由於對教材沒有深入地挖掘和領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反映出來我不還是“背課”痕跡過重,課堂隨機應變能力較差。整節課給人感覺總是“老師問,學生答”,沒有真正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比如,設計學生初讀課文這一教學環節時,我先提出了兩個問題:1、是誰讚美了哈默?是怎樣讚美他的?2、為什麼會讚美哈默?對於第一個問題,由於學生在課前進行了預習,所以看到問題後便可以直接說出答案。但此時,由於我還不能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還是安排學生自讀課文說出答案。這樣,給人的感覺就是我在“背教案”。其實,遇到這種情況時,可讓學生直接回答,然後再自讀課文思考第二個問題。再如,本課的重點就是“尊嚴”的含意,但這一重點在我教學設計中並沒有很好地體現。

  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反重強調哈默是有尊嚴的,但是教師並沒有抓住這個詞,讓學生真正體會“尊嚴”在課文中的含意。在參考聽課教師的反饋以及自我反思後,我認為應該在課文教學伊始先讓學生說一說字典上對於“尊嚴”一詞的解釋,以及自己對於“尊嚴”這個詞的最初理解。在學完課文後,再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一談自己對於“尊嚴”這個詞的新的理解。再指導學生理解傑克遜大叔對女兒說的話。讓學生正確理解,當時傑克遜大叔其實並沒有預見到哈默以後會成為百萬富翁,而只是讚賞他的個性。說明只有一個有尊嚴的人在今後的生活中才會取得成功。此時,教師可以順勢力導,問學生:一個有尊嚴的人還應具備哪些品質?從而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尊嚴外還應具備其他好品質。最後昇華主題,讓學生對於那些同樣也渴望成功的人說一句話。從而深化學生對於課文主題的理解。

  在課件的使用上不夠自然、靈活。根據聽課教師的反饋,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示課件時,有提前出示的問題。比如安排學生默讀課文時,我提前出示了有關部分易錯字音的課件,學生本來全神貫注地讀課文,但是看到提前出示的部分易讀錯的生字,便不知所措,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其實,這個問題是非常好解決的,只要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根據教學的需要及學生學習的情況,提前說明出示課件的目的,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

  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學法指導。其實講讀課文的目的,是希望以講讀課文為載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分析課文的方法以及相關學習方法的指導。但在我的這節課上,卻是教師在“牽著學生走,教師問一句,學生答一句。”整節課給人感覺是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學生只是教師的一個陪襯而已。拿分析哈默的語言為例,我事先將書中哈默的語言依次做成了課件,在授課過程中逐步出示,並讓學生通過對比讀體會哈默的性格。這樣做雖然實出了教學重點通過分析哈默的語言體會他的性格,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句子分析與課文相分離,並且沒有更好地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在與聽課教師在課下在交流中,我認為聽課教師的建議很值得嘗試。那就是以“當……時,哈默……,反映出哈默是怎樣的人?”這樣的形式,先帶著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找到哈默的第一處語言,並進行分析,指導朗讀。然後讓學生學會這種方法,再自己在課文中找到相應的語言,完成練習,教師在此過程中再加以指導。這樣既可以將課文分析與朗讀指導有機地聯絡在一起,又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學法指導,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