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語文有的人教學設計

  《有的人》是當代詩人臧zāng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週年而寫的一首抒情詩。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瞭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通過本組的學習,你對魯迅有怎樣的印象呢?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他嗎?

  學生評價

  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於鴻毛。”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後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讓我們共同分享。

  二、初讀體會

  1、自讀課文,讀熟讀通順。

  你想給這首詩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嗎?初次見面,一定要真誠:讀兩遍,不要忽視一個字。檢查,評價

  2、再讀:僅僅準確就夠了嗎?還必須流暢:把每一句都讀流利,再讀兩遍。

  3、你讀懂了什麼?嘗試理解這樣幾個問題:

  A、詩歌前四節中每節有兩個“有的人”,前後兩個“有的人”有什麼不同呢?

  B、首節兩個“活”與“死”有什麼不一樣的含義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著,後面的“活”是指精神活著。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後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節與第五小節有怎樣的聯絡?第三小節與第六小節有怎樣的聯絡?第四小節與第七小節有怎樣的聯絡?

  三、聽錄音,朗讀

  1、請同學們聽錄音。

  2、請同學們評價一下,這個人讀得怎麼樣?

  感情處理得比較好語速把握恰當  語氣語調抑揚頓挫  重音恰倒好處讀出了詩歌的層次等等  讀出了對前者的恨,對後者的愛……

  詩歌重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僅僅靠聽朗讀錄音是遠遠不夠的。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根據你對詩歌的理解,設計朗讀。

  自由朗讀。

  3、我們齊讀這首詩。

  要想更好地誦讀,還必須深刻領悟詩歌內容。

  下面,以各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研讀各小節,而後在班級交流心得。同學們如果能夠引述課外在網上或其他傳媒上獲取的紀念魯迅的文章、資料進行評點的話,就更好了。

  討論、合作、交流。

  A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世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人,這兩種人有什麼不同的命運呢?

  1理解課文第二小節與第五小節

  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幻燈補充《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國民黨的天下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為人民勤懇工作。

  2理解課文第三小節與第六小節

  【幻燈補充《野草?題辭》】“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執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願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於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觀,比價值觀:學習第四小節與第七小節

  師:妄想流芳百世的人,靈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卻極強,正像白居易所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對這兩種人的回報也一定是愛憎分明的。

  小結:魯迅先生雖然已經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復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魯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寫下了《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其中有這樣一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誦

  毛澤東曾經這樣評價魯迅先生: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讓我們懷著對魯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五、拓展

  詩歌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卻不用“魯迅贊”或“紀念魯迅”為題,而是以“有的人”進行反覆詠歎。這首詩的前四節一連用了八個“有的人”,語言極為凝練。同學們能不能試著動筆寫一寫,用自己的語言將它們具體化,將“有的人”替換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

  互相交流

  讓我們看看集體的智慧能產生怎樣的結晶。先請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說一句,不可以重複。同學或老師評點

  【評:以讀代講,結合大量課程資源,結合本組所學課文,邊讀邊悟,體會詩歌內容的同時更加了解了魯迅為人。】

  六上語文有的人教學反思

  《有的人》這篇課文是1949年為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而寫的,因此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2.瞭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教學之前我有些疑慮,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最後我決定通過對比朗讀去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最後引導孩子們聯絡實際說說什麼樣的人才是為人民的人,對於小學生來說該如何去做。

  教學中,簡單的教學程式很快幫學生突破了難點,他們懂得了為了人民的人將永生,與人民為敵必然滅亡。他們進行了對比朗讀,注重了朗讀技巧。

  文以載道,語文學科,作為德育材料同樣是豐富而生動的;因此我在教學活動中,決定充分發揮語文教材優勢,適時的進行德育滲透。於是,有感情誦讀了課文之後,我引導孩子們討論:怎樣做才叫為了人民?孩子們討論得很熱烈,最後舉了不少例子加以說明。不可避免的,我們也遭遇了“中國式的道德尷尬”,他們用他們幼稚的眼睛發現了諸多的社會問題,談到了當今社會一些為官不為民做主的事情,但是,這些當官的依然飛黃騰達。此時我不知道該如何向孩子們解釋,也許是我過於孤陋寡聞,能說出的為民做主的官太少太少。最後我告訴孩子們,對別人要寬容,對自己要嚴厲。

  語文課堂上也要進行德育滲透,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比品德課上一味地道德傳授的效果要好。如果語文課堂上只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德育,或者丟掉了教育最佳時機而盲目地空洞說教,則顯得蒼白而無力。教師就應該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進行必要的引導,因此,教師應該時時關注孩子而設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