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黃湯茶加工工藝

  溫州黃湯茶在採製和製作過程中都會相當地講究,它的加工工藝你瞭解多少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溫州黃湯茶葉加工工藝因種種原因失傳,直至1987年才恢復,恢復黃湯的加工工藝,能推動平陽茶產業的發展,提高茶農經濟效益,更能使歷史名茶重揚名聲,延續文化傳統。

  浙江名茶溫州黃湯,始於清代,一度被列為貢品。在上世紀30年代初期,每年有千餘擔運銷上海、營口、天津、北京等大城市,而後因多種原因停產,加之原先茶葉加工由農民手工操作,缺少系統、書面的文字記載,以致平陽黃湯加工工藝逐漸失傳,茶市上不見其影。

  雖然我國也有黃茶,但由於品種的不同,在茶樹品種選擇、加工工藝上也完全不同,因此難以借鑑其他黃茶的加工工藝。

  為了恢復平陽黃湯的加工工藝,讓歷史名茶重放光彩,早在1987年,在平陽縣農業局工作的林平與水頭名茶開發場的盧立浣、陳積柱開展合作,共同從事黃湯茶葉的加工研究,經過十多年的反覆試製,一套完整的“平陽黃湯茶葉加工工藝”終於出爐。

  從選擇原葉,到每個程式的反覆試驗……最終,確定了以平陽特早茶作為黃湯原料,以殺青、揉捻、悶堆發酵、悶烘與提香五道工序進行加工。

  2003年,黃湯樣品試製成功。2004年,上海市茶葉學會對經這一加工工藝製成的平陽黃湯給予審評意見:達到黃茶工藝標準。2006年,浙江大學茶學系教授劉祖生、副教授胡月齡等專家也對平陽黃湯進行審評。2006年,“平陽黃湯茶葉加工工藝”申請發明專利,經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審查,於日前被授予發明專利權,獲得發明專利證書。

  溫州黃湯採製工藝

  亦稱溫州黃湯、平陽黃湯。產於平陽、蒼南、泰順、瑞安、永嘉等地,以泰順的東溪與平陽的北港所產品質最佳。該茶創制於清代,並被列為貢品。其特點是:條索細緊纖秀,色澤黃綠多毫;湯色橙黃鮮明,葉底嫩勻成朵,香氣清高幽遠,滋味和酸鮮爽。民國時期失傳。新中國建立後,於1979年恢復生產。浙江主要名茶之一。

  溫州黃湯清明前開採,採摘標準為細嫩多毫的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要求大小勻齊一致。炒制的基本工藝是殺青、揉捻、悶堆、初烘、悶烘五道工序。成品外形細緊纖秀,色澤黃綠披毫,香氣高銳,湯色橙黃明亮,滋味醇和爽口,葉底勻整成朵。

  溫州黃湯的製作工藝

  殺青:鍋溫160℃左右,投葉量1~1.2公斤,要求殺勻殺透,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滾炒揉捻。

  揉捻:繼續在殺青鍋內進行,降低鍋溫,滾炒到茶葉基本成條,減重50~55%時即可出鍋。

  悶堆:將揉捻葉一層一層地攤在竹匾上,厚約20釐米,溫州黃湯上蓋白布,靜置48~72小時,待葉色轉黃,即可初烘。

  初烘:用烘籠烘焙,每籠投悶堆葉1.2公斤左右,烘焙時間約15分鐘,七成干時下烘。

  悶烘:初烘後適當攤涼,收放在布袋內,每袋1~1.5公斤,連袋擱置在烘籠上悶焙,掌握葉溫30℃左右,經3~4小時達九成幹,再經篩簸,剔除片末,復火到足幹,即可包裝。

  溫州黃湯的品質特點是,條形細緊纖秀,色澤黃綠多毫,湯色橙黃鮮明,香氣清芬高銳,滋味鮮醇爽口,葉底芽葉成朵勻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