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的起源是什麼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程序的加速發展,企業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就必須建立和維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要素之一,那麼?

  企業文化的起源

  我們常常聽到企業家談“企業文化”,不管是說得清的問題還是道不明的事情,都喜歡用“企業文化”作一概述、當一總結。實際上,大多數人並不是真正地明白企業文化是什麼,更談不上切實地建立企業文化。

  最喜歡用“企業文化”解釋問題的管理人一般有兩種:第一種是高水平的,他們系統地學習過管理知識,在使用過各種管理方式方法後發現,企業文化是達到一種管理境界後的高效管理工具,未來的管理趨勢必是文化管理;第二種是低水平的,他們沒有太多的管理知識,遇到問題解釋不清,但出於對“文化”的崇拜,便愛用企業文化作為分析不清原因的解釋。不管是哪一類,他們都認同文化的重要性,並意識到問題的癥結、解決的方法、發展的出路都可能與文化相關。在這個時代,企業文化是任何企業家都避不開的話題,要想獲取最大的成功,必須明白企業文化、建立企業文化、用好企業文化。

  日本企業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崛起,是西方學者開始重視企業文化的直接原因。威廉·大內的《Z理論》***1981***、泰倫斯·迪爾和愛倫·肯尼迪的《企業文化》***1982***、托馬斯·彼得斯和小羅伯特·沃特曼的《尋求優勢》***1982***等專著掀起了研究與實踐企業文化的熱潮,從此,熱衷於企業文化的討論與建立工作從末間斷。

  最早正式出現“企業文化”一詞,是在1979年的《管理科學季刊》,Pettigrew在“企業文化研究”一文中首次使用。很多學者都嘗試定義“企業文化”,有人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慣例、儀式和典禮***Deal and Kennedy,1982;Trice and Beyer,1984***,有人認為是控制和交易機制***Jones,1983;Wilkings and Ouchi,1983***,有人認為是分享的、想當然的、固有的假設***Schein,1985***,有人認為是分享價值和信仰的模式***Deshpande and Webster,1987***,有人認為是企業習慣的做事方法***Burack,1991***……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企業文化,將決定企業文化操作的內容和方法。Schein***1985***認為:“企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所形成的併為全體成員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範和準則的總和。”這個定義得到了普遍認同,但在該定義影響下,人們更傾向於把企業文化工作侷限在理念和制度,這種理解和操作都是不完整的。

  在中國,《易經》最早把“文”和“化”兩字聯絡起來——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說苑》正式將“文”和“化”聯為一詞——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功。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致,然後加誅。早期,“文化”的文治教化含義已非常明顯。現代《辭海》對“文化”的定義是:①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態: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②泛指一般的知識。③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總稱。《辭海》對“文化”的廣義解釋雖然很廣,但它完整地包含了“文化”的概念和內容,與當前研究和操作的“企業文化”比較相近。因此,企業文化是在一定社會大文化環境之下,經過核心人物長期倡導和全體成員共同認同,在實踐中所獲得的物質與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宋聯可,2007***

  企業文化可被分成幾個層次,三層和四層兩種分法比較流行。三層說將企業文化分為核心層、中層和外層,四層說將企業文化分為精神層、制度層、行為層和物質層。精神層是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長期形成的一種精神成果和文化觀念,包括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思維、企業理念、企業哲學等,是企業意識形態的總和。制度層,主要是指組織在進行生產經營管理時所制定的、起規範作用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政策以及由此而構成的管理氛圍。行為層是組織成員在生產經營、 學習娛樂活動中產生的,是精神層和制度層的動態體現,包括組織經營、教育宣傳、人際關係活動、文娛體育活動中的文化現象。物質層是組織成員創造的產品或服務以及各種物質設施等構成的器物文化,以物質形態為主要表現。核心層對應精神層,中層對應制度層和行為層,外層對應物質層。企業文化是一個系統,各層之間有著內在的相互聯絡,只有內在的統一,才能形成穩定的文化。

  企業文化的主要特徵

  獨特性

  企業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具有相對獨立性,每個企業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澱積,這是由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特色、企業傳統、企業目標、企業員工素質以及內外環境不同所決定的。

  繼承性

  企業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產生、生存和發展,企業文化是歷史的產物。企業文化的繼承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精華。二是繼承企業的文化傳統。三是繼承外來的企業文化實踐和研究成果。

  相融性

  企業文化的相融性體現在它與企業環境的協調和適應性方面。企業文化反映了時代精神,它必然要與企業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以及社群環境相融合。

  人本性

  企業文化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最本質的內容,就是強調人的理想、道德、價值觀、行為規範在企業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強調在企業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關心人。注重的全面發展,用願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機制激勵人,用環境培育人。

  整體性

  企業文化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人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密不可分,引導企業職工把個人奮鬥目標融於企業整體目標之中,追求企業的整體優勢和整體意志的實現。

  創新性

  創新既是時代的呼喚,又是企業文化自身的內在要求。優秀的企業文化往往在繼承中創新,隨著企業環境和國內外市場的變化而改革發展,引導大家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創新。

  企業文化的主要型別

  按照企業任務和經營方式

  迪爾和肯尼迪把企業文化分為四種類型:即強人文化;拼命幹、盡情玩文化;攻堅文化;過程文化。

  1.硬漢型文化。這種文化鼓勵內部競爭和創新,鼓勵冒險。競爭性較強、產品更新快的企業文化特點。

  2.努力工作盡情享受型文化。這種文化把工作與娛樂並重,鼓勵職工完成風險較小的工作。競爭性不強、產品比較穩定的企業文化特點。

  3.賭注型文化。它具有在周密分析基礎上孤注一擲的特點。一般投資大、見效慢的企業文化特點。

  4.過程型文化。這種文化著眼於如何做,基本沒有工作的反饋,職工難以衡量他們所做的工作。機關性較強、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任務的企業文化特點

  按照企業的狀態和作風

  1.活力型。特點是:重組織、追求革新,有明確的目標,面向外部,上下左右溝通良好,責任心強。

  2.停滯型。特點是:急功近利,無遠大目標,帶有利己傾向,自我保全、面向內部,行動遲緩,不負責任。

  3.官僚型。特點是:例行公事,官樣文章。

  按照企業的性質和規模

  1.溫室型。這是傳統國有企業所特有的。對外部環境不感興趣,缺乏冒險精神,缺乏激勵和約束。

  2.拾穗者型。中小型企業特有。戰略隨環境變動而轉移,其組織結構缺乏秩序,職能比較分散。價值體系的基礎是尊重領導人。

  3.菜園型。力圖維護在傳統市場的統治地位,家長式經營,工作人員的激勵處於較低水平。

  4.大型種植物型。大企業特有。其特點是,不斷適應環境變化,工作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受到激勵。

  企業對各種因素重視

  1.科層型。壟斷的市場中從事經營的公司所擁有。非個性化的管理作風,金字塔式組織結構,注重對標準、規範和刻板程式的遵循,組織內部缺乏競爭,人們暗地裡勾心鬥角。

  2.職業經理型。工作導向,有明確的標準,嚴格的獎懲制度,組織結構富於靈活性,內部競爭激烈。

  3.技術型。技術專家掌權,家長式作風,著重依賴技術祕訣,職能制組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