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論文

  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社會中一群特殊群體,在社會中引起了的重視日益凸顯,這個特殊群體至多以引起社會中諸多問題,源於其群體成員均為兒童。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討》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摘 要: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的大量流動,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急劇增加。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留守兒童自身等方面還存在問題,要解決河南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就必須完善社會政策,動員多方力量;提高辦學水平,為留守兒童構建良好的氛圍;強化家庭教育,為留守兒童營造溫馨的環境;加強自身教育,增強留守兒童的自我認同感。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1***01-0070-01

  1 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1 學校教育水平低下,監督管理不到位

  在河南省農村,很多地方中小學的辦學條件較差,無論是教學設施還是師資力量都是很薄弱的。一些農村的中小學裡甚至只有最基本的語文、數學、英語等文化課,音樂、美術、計算機、體育等方面的授課老師十分缺乏。有的學校只有幾個老師,一個老師要教授多門功課,老師的教學負擔十分沉重,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再去多加關注留守兒童,學校也很少對留守兒童進行個別關懷,對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

  1.2 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教育內容單一

  家庭教育是一個孩子一生中最基本的教育,對孩子的一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由於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或至少有一方長期外出,減少了對孩子教育的關注,對孩子的成長不利。而且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內容過於單一,基本沒有美術、音樂等有助於其全面發展方面的教育內容。只有少數老人教孫輩一些簡單的手工、兒歌或是講一些民間故事,很多故事還帶有封建迷信色彩,很難起到教育作用。

  1.3 留守兒童普遍學習成績差,自律性差

  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學校管理的疏忽,留守兒童覺得自己得不到重視,因而容易產生叛逆心理,以河南省為例,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成績優秀的不足3%,8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留守兒童大多年齡較小,缺乏自律意識,對於社會上的不良誘惑缺乏抵抗能力,成績越來越差,又會受到老師的訓斥,同學的孤立,使他們感到自卑,導致學習興趣下降。

  2 河南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學校方面

  首先,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外出務工人員多的地區多為貧窮地區,這些地方師資力量缺乏,學校除了常規管理之外,很難對數量眾多的留守兒童進行特別監管。其次,教師育人缺少關愛。教育部對那些偏遠貧窮的農村學校的投資少之又少,學校的發展缺少資金上的支援,甚至拖欠教師工資,這就直接導致老師的教學熱情減退,很難全心全意地去教學,教育質量也會隨之下降。

  2.2 家庭方面

  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留守兒童缺少了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影響了留守兒童對父母的信任,甚至對父母產生誤解和怨恨。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的新的家庭環境基本分為隔代監護、上代監護、無人監護三類。大多數留守兒童的父母在選擇監護人時沒有考慮自己孩子的自身情況以及監護人的教育能力、經濟能力等因素,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頻出問題的現象屢見不鮮。

  2.3 自身方面

  首先,自信心不足。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物件,長期下去,問題壓在心中得不到解決,因而較非留守兒童相比,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其次,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在行為習慣上難以得到正確的教育與引導。再加上他們年齡小,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自我約束能力差,明辨是非能力不強,留守兒童容易產生道德行為偏差。

  3 解決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措施

  3.1 完善社會政策,動員多方力量

  要強化政府職能,將各項任務落實到人,認真貫徹落實《憲法》、《教育法》等相關法律檔案,使農村留守兒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多出臺一些關愛留守兒童的政策,如加快戶籍制改革,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減免學雜費、書本費等。要充分發揮婦聯等組織的作用。婦聯、共青團等組織,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親情與關愛,藉助新聞媒體的作用,大力宣傳,使社會各界都更加了解留守兒童,更加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

  3.2 提高辦學水平,為留守兒童構建良好的氛圍

  學校應該多吸納高學歷、高素質的教師,創造積極的條件,為老師提供各種培訓的機會,鼓勵老師在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時,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此外,還要加強老師和留守兒童之間的溝通,老師不僅要在學習上給留守兒童多作指導,在生活上也應多加關心,在情感上多加激勵。老師要善於發現留守兒童身上的優點,及時給予肯定,以增加留守兒童的自信心。

  3.3 強化家庭教育,為留守兒童營造溫馨的環境

  首先,要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一些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認為教育就是學校的事,對子女的教育質量不重視,還有一些家長認為讀書沒有用,覺得還不如讓子女早點打工賺錢。針對這些家長的教育觀念的偏差,應加強對家長的教育與培訓,讓他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其次,選擇合適的監護人。家長在選擇監護人時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果自己子女自律性較好則可以交由祖輩監管,如果自律性差的,應安排在孩子心中有影響力、有威信的其他親屬作監護人。選擇其他親朋好友作監護人的,應選擇那些有一定教育能力,同時家庭負擔相對較小的。

  3.4 加強自身教育,增強留守兒童的自我認同感

  首先要提高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學校可以讓一些成績優秀的留守兒童作演講,分享自己的成功經歷,喚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學校應該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文體活動,讓留守兒童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閒暇時間,充分發揮留守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培養留守兒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蔣篤運.河南: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N].中國教育,2008-7-19***3***.

  [2]徐巨集升.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思考[J].河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8,***5***:75.

  篇二

  《淺談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加快,農村的絕大多數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流動人口不斷增加,然而這些農民工的子女們由於現實條件的限制而留在了農村讀書。近幾年來,農民工的子女教育問題日益凸現。然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涉及到一系列問題,其中教育問題尤為重要,這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重視。本文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因素及其對策做了相應研究,以減輕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社會壓力,幫助農民工解決進城務工的後顧之憂,促進農村經濟及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留守兒童 教育問題 農村

  一、引言

  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社會中一群特殊群體,在社會中引起了的重視日益凸顯,這個特殊群體至多以引起社會中諸多問題,源於其群體成員均為兒童。在兒童成長正需要父母陪伴教育的時期,其父母卻到城市務工。雖然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在城市務工改善了家庭生活環境,但在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孩子本身的個人成長都是無限隱患。

  現在兒童的發展空間巨大,並且在社會成熟的影響下,兒童的認知及思維潛力都是無限的,兒童接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響到其將來發展,並且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有序發展。

  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期間,由於父母的監護不到位,教育不到位而產生了諸多社會問題,這些問題關乎我們社會的未來的發展,其中最凸顯的是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徵

  兒童健康成長的關鍵在於家庭環境及家庭的完成性,而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和孩子處於長期分離狀態,造成了孩子長期處於被孤兒狀態,這樣一定會給孩子帶來自閉膽小、情感溝通不暢、消極冷漠等不同程度的影響。

  1、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較消極。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不在身邊,家庭的不完整行給孩子帶來孤獨及不安全感,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是其他情感多不能替代,這讓孩子產生消極的情感態度,每一個孩子都渴望家庭的情感完整。

  2、農村留守兒童的認知程度上存在偏差。研究表明,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認知偏差上存在顯著差異,表現為留守兒童的認知偏差顯著高於非留守兒童,並且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少[1]。

  3、農村留守兒童的人際交往障礙。研究表明,農村留守經歷對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有不良影響,容易使他們產生人際關係障礙。具體表現為對人冷漠,人際信任度低,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與人交往退縮畏懼、自卑孤獨或目中無人,常常遊離於群體之外[2]。

  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因素

  1、農村留守兒童缺乏家庭教育。孩子出生後,第一所學校就是家庭,第一位老師就是父母。在孩子的啟蒙階段,父母是給孩子樹立權威性的最好時間,這個權威性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之處,這期間對孩子的性格、品格的形成和培養有著無可厚非的重要作用,如果只靠學校的教育和管理是遠遠不夠的。如果長時間沒有父母陪伴的兒童會對父母產生怨恨,甚至會對社會產生報復心理,而外出務工的父母對這一點的認知度也不高,有些父母也會一味的以為學習就是學校老師的工作於自己無關。有些父母長期外出務工將孩子留給家裡的老人管,不瞭解孩子的生活及學習狀態,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就成了問題學生,就是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2、農村留守兒童的隔代教育。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是留給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教育,這就形成了隔代教育。隔代人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都比較低,多采用溺愛的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上的滿足。其中有不少年老體弱的監護人認為:能讓孩子吃飽、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對於他們的學習、日常行為、心理狀況根本沒有辦法去管教,有些就是想管教也無能為力。這樣久而久之很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同時,農村留守兒童與隔代老人代溝差距較大,難以形成情感、語言上的溝通,從而造成性格孤僻。

  3、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管理欠缺。農村學校的教師大多配備的人員素質相對較低,對於科學教書育人的理念甚是缺乏,對留守兒童的管理更是效果不佳。而老師對於留守兒童的這一特殊群體沒有從家庭背景、心理狀況等方面深層次的分析,造成對整體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不當,管理方法不當,因此留守兒童的叛逆心理加強,甚至難以管理,此時教師對學生失去信心,放任不管。

  四、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

  1、扭轉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在學校上學期間,學校應承擔起與留守兒童溝通並疏導他們的作用。父母不在身邊帶給孩子孤僻膽小的性格。教育他們應該學會把父母不在身邊的現實看成是對自己的鍛鍊和考驗,勇敢面對、積極解決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這種良好的心理彈性也會減弱父母外出打工帶來的不利影響[3]。

  2、農村學校可設立寄宿部。農村留守兒童大都是父母不在身邊,與隔代老人難以溝通和傾訴其所想,所以建立寄宿制的學校可增進孩子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學校教師又可隨時看管。國外研究發現,更換看護者、寄養方式等會改變留守兒童對父母的依戀質量[4]。

  3、社會各界應做好愛護留守兒童的工作。政府應在農村加大小學及初中的建設力度,建立寄宿制學校,大量收取並做工作予以家長讓其孩子住校,在父母外出務工期間切實為他們解決兒童生活及學習上的問題。鼓勵每一位農村留守兒童努力學習,讓其感受社會的溫暖。

  參考文獻:

  [1]王曉丹,陳旭.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社交焦慮及認知偏差的比較研究[J].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57-61

  [2]王麗雙.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研究綜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28***11***:59-60

  [3]葉曼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思考[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27***:67-69

  [4]Weinfield N S,Sroufe A,Egeland B.Attachment from Infancy to Early Adulthood in a High -Risk Sample:Continuity,Discontinuity, and Their Correlates[J].Child Development,2000,***71***:41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