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教育問題的論文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的教育發展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在成績的背後,尤其是我國即將進入新的社會發展階段面臨著新經濟時期,人們對教育的需求、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國家對教育的需求該怎樣解讀平衡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中國教育質量問題癥結淺析》
[摘 要] 文章分析中國教育體系現狀和存在問題,並與發達國家的教育方式進行對比研究,提出巨集觀方面的教育體制和微觀方面的教學模式的改革建議。
[關鍵詞] 教學體制;思維模式; 創新能力
[作者簡介] 凌寓樑,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講師,江蘇 無錫,214000
[中圖分類號] G40-0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302-0017-0002
一、中國教育質量問題分析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國家財力極大增加,同時對教育和科研也進行了大量的投入,這種投入當然是為了未來的發展,因為教育和科研的發展是中國能否躋身於世界先進國家行列的關鍵。
政府的投入已經產生了一系列積極的效應,但總體上來說,中國在世界知識產業鏈上仍然處於低端,這與中國教育的一貫模式具有很大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說,中國的教育機構沒有承擔起其“社會責任”,後果當然不僅僅是對學生本身,而且也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教育不僅僅是要培養人才、而且是要培養有用的人才,而中國的人才是通過一系列全國性的標準化考試選拔出來的,這種考試從小學開始,中小學生通常早上7點半上課,要學習到晚上11點,他們往往在進大學前就要選定未來的學習方向和專業,而且選擇的是最有希望考上名牌學校的專業,即使不是他們最喜歡的專業也在所不惜。
這是個人功利性的教育現狀,使得大多數中國人有讀寫能力或有個人專業的學習經歷,但並不能表示具有獨立的工作技能和創新能力,這也是我國和發達國家在人才培養方面有明顯差距的原因。發達國家的教育從小開始,對每一個孩子都傾注了悉心的個人關懷,使孩子們從童年就可以融入社會,對社會和自己的發展有個切實的基礎和認識,這也是人才培育和國家長期發展的關鍵之一。
以加拿大為例,他們如何使學習能力不盡相同的孩子共同學習?加拿大的學校都有一般老師、助理老師和資源老師的綜合搭配來負責每個年級的具體教學,所有教育系統都設有4個不同教育需求水平。助理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教育需求水平給他們分配時間,還有特別小組為每個學生評估身體和心理方面的教育需求水平。資源教師是負責為每個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量身制定教育計劃。例如,加拿大一名11歲的孩子先天腦癱,由於喪失了70%的活動能力,他只能坐在輪椅上,助理教師就會在他上學的時間內形影不離。這個例子說明,對教學的投資並不僅僅是單一地多上課、多擴大教學規模,而是對學生個體身體和心理髮展提供適宜的教育需求。
再來看看中國大學畢業生的現狀。中國大學的工科畢業生人數堪與美國大學相比,但兩國大學的教育質量相差甚遠。 一位中國一流大學的畢業生在美國大學進行博士面試時,在很短時間內圓滿地解出了面試問題。教授對他通過一個很長的公式得出了答案非常驚訝,問他怎麼能夠記住這麼複雜的公式。回答是充分準備的結果,而面試的結果是不錄取,因為解決方法是技術工人式的死記硬背,而不是工程師的直覺和方法。我們一貫的學習方法就是翻翻課本,看看那些熟悉的公式,就能說出我學過些什麼,這其實就是典型的技術工人型思維方式,基本上都是在把公式生吞活剝。中國的教育部門在興建學校、擴大規模、重量不重質的教師業績評估方面投入很多,但教育部門和其他部門不一樣,教育關乎百年人才大計,不當的教育制度自然影響其所培養的人才的質量。
二、中國教育改革應對措施
中國的教育改革可以從這些方面著手:
1. 教育改革必須去除官職化
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的學校校長都是沒有行政級別的,學校重視的應該是教育質量、人才培養、學術聲望和社會尊重,學校最應該追求的是知識的傳播、文化的底蘊和專業的精神,而不是比拼學校達到了何種行政上的級別,以及校長行政級別的高低。
2. 在國家控制的教育體制之外建立另一套完整的教育體制,為社會轉型提供人才知識。國家可以有自己的教育體系,有自己的公辦學校,按照國家制定的模式繼續運作,但國家也要允許他人辦教育,允許有不同教育方法和教育規則的存在和表現,允許別人另辦一套,允許自由競爭。從根本上來說,壟斷教育是一種知識的壟斷,任何人、任何機構都不能有知識的壟斷權,包括對教材的自主權,國家可以有國家頒定的教材,但學校可以有選擇權,學校可以選擇更優於國家頒定教材之外的更適應自己教學的材料。通過不同形式的教育的存在和比拼,促使教育更加多樣化、更有活力和新意。
3. 在這個知識爆炸、資訊更新極速、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各種生產方式不斷轉化,那麼,上大學的理念及目標也需要重新定位:做一個合格的公民,適應這個社會,掌握知識技術迅速適應現代化社會的轉型以及生產方式的轉型,隨之適應各種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的轉換,不拘泥於文憑,而重在思維養成和技術培養。這需要整個社會和各學校以及高校清晰的自身分析和梳理,對專業和課程設定的及時調整和適應,跟上時代的步伐,去虛無化而重實用化,實現學校人才知識和時代市場需要的對接。
美國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就開始做自己的研究。他從圖書館找資料,寫了一篇有關藍鯨的論文。共有三頁,第一頁是封頁,上面畫著一條張牙擺尾的藍鯨,嘴裡還畫了一群慌張逃亡的小蝦,論文的內容很簡單:介紹藍鯨吃什麼、怎麼吃東西以及藍鯨的非凡之處。二年級的小學生能夠獨立的找資料、閱讀材料、整理材料,並且“研究”寫成報告。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西方的學校從小就鼓勵孩子做研究,培養孩子的研究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組織研究材料和運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時也能在研究中學到書本知識和實踐中的知識。而我們中國學校,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採取的是初級階段打基礎,高階階段做學問的相互脫節的兩個階段戰略。因此,中國的教育需要調節教育戰略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以適應世界的發展需要。
三、結 語
教育不改革,國家就不會有很大希望,民國時代就提出了“教育救國”的口號,改革開放以後我國也提出了“科教興國”。因此,教育改革直接關係到中國科研實質性的進步,先進的教育孕育出一流的科研成果,這樣才能使中國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