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

  留守兒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為什麼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呢?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親情關愛的缺失,是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

  隔代監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學生”不同程度地產生心理問題,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很多家長外出務工後,就把兒童託付給年邁的父母***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負責照管孩子的農村老人不僅年邁而且絕大多數文化素質較低,難以從體力和智力上擔負監管重任,在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響下,“留守兒童”因“情感飢餓”而產生畸形心態,主要表現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差;沒有禮貌,沒有上進心,集體榮譽感不強,道德品行較差;學習成績低下,學習缺乏自覺性、積極性和刻苦精神;由於家庭沒有稱職監護人,學校、家庭又無法溝通,學生厭學情緒日趨嚴重,學生就更加難管了。

  ***二***、學校的不當評價、教師的不當教育,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1、學校的“分數”評價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

  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學校以分數高低來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教育評價機制,把學生劃分為好學生和壞學生,使得我們的教師把更多的精力傾注到那些學習成績好,聽話的學生,而對於那些學習基礎差,又經常違紀的學生,更是不聞不問,不理不管,而這一部分學生中,大多數是“留守孩子”。雖然新課改在不斷推進,學校的評價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從各學校、基層教育部門制訂的考核細則中不難發現,無論從多少個指標中來考核教師,最終拉開教師之間分數的還是班級學生們的“考分”!

  2、教師的不當教育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

  ①教師不當學生觀,是“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的成績好壞或聽不聽話,是直接影響教師學生觀的主導因素。教師對成績好的學生投入更多的關注,對成績差的學生常常是一點機會都不給,或者是給予很少的機會。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大多數是“留守兒童”,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引起教師的重視和信任,於是就會抑鬱悲觀,往往以“不好”、“更不聽話”的方式與教師對抗。而他們的逆反又會激起教師對這部分學生的厭棄,這樣的惡性迴圈導致師生關係惡化,有的教師甚至採取挖苦諷刺的方式,給這部分“留守兒童”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

  ②教師落後教學觀,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自主權。認為學生是白板,教師可任意塗抹。教師把學生看成課堂教學的附屬品,學生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教師,使學生產生自卑感、恐懼感。第二、信奉“嚴師出高徒”的古訓,認為“玉不琢不成器”。學生在課堂上不能有半點違背教師的意思,懲罰成為家常便飯,學生每時每刻如履薄冰,如臨大敵,很容易產生心理疲勞。第三、由於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對學生嚴重地不負責任,對學生的學習漠不關心。兒童在家得不到關愛,在校得不到溫暖,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三***社會的不良環境、成人的不良影響,是“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重大誘因。

  社會是一個大熔爐,對於人的成長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社會教育的原因,存在的問題也十分嚴重,具體表現在:

  1、社會上的不良場所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農村小集鎮上的一些公開的和隱蔽網咖,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為了賺錢,而大量招徠在校學生,甚至引誘學生。小學兒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強,而“留守兒童”又缺乏父母的監管,網咖對他們的不利影響就更大,經常偷錢、編造謊話逃學上網。

  2、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對“留守兒童”的成長也帶來了不良影響

  農閒時節,“閒人”太多,致使賭博風盛行。無事幹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賭博,許多“留守兒童”的代管監護人也參與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過問孩子的情況。這種“潛移默化”對孩子帶來很大的不良影響。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表現

  一是性格柔弱內向。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儘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月聯絡一次或很少聯絡。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分離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二是自卑心理障礙。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還有不少孩子上網成癮,荒廢學業,義務教育沒有完成就流落社會。

  三是寂寞無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裡感到空落,感到寂寞,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鬱等問題。這種寂寞的心理必然導致精神上的空虛,進而導致行為上的出格。

  四是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

  五是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裡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怎麼辦?

  1、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以學校為單位,對全部‘留守兒童’的生活思想、學習和家庭教育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登記造冊,建立反映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並實行動態跟蹤及進歸檔、分類管理、資訊共通的工作程式,根據檔案記錄情況有效的做好工作。

  2、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絡熱線,通過書信、電話、家訪召開家長會等形式,與“留守兒童”的家長主動溝通,經常聯絡,讓家長及時瞭解掌握孩子的情況。

  3、培訓“留守兒增設一些課程內容和生活能力訓練內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增強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