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論文

  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應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方面。高校要努力創造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使學生們和諧愉快的學習生活環境。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高校如何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應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方面。高校要努力創造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使學生們和諧愉快的學習生活環境。高校要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和能力,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在心理健康課程中積極開展教學實踐,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指導、心理諮詢教育機構,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努力開拓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

  關鍵詞: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社會發生的最大變化,就是生產、經營方式,所有制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發生的變化。相應的,大學生社會活動空間也更加廣泛。為了適應這些變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不斷改革和強化,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高校要努力創造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使學生們和諧愉快的學習生活環境。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客觀因素很多,其生活環境的影響力比較大,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由於大學生集中住校,遠離家庭,很少接觸社會,因此學校的小環境對他們的心理髮展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大學生大多數時間活動於教室、宿舍和食堂之間,同齡夥伴間形成了一個小社會。同學們從朝夕相伴,互相融合,更易溝通,他們互相影響,與整體心理健康關係較大。因此要培養集體榮譽感,樹立團隊精神,培養寬鬆,和諧的環境,使學生們在集體交往中保持一種和諧、正常的心境,感到集體的溫暖,同學的關心,老師的可親可敬,從而促進他們個性心理的健康發展。

  高校應該建立和諧的校園環境,通過構建美麗的校園自然環境這個“硬體”設施陶冶同學們的情操,對學生的心理產生積極的暗示作用。積極營造和諧氛圍,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提高高校領導層的管理水平,改進工作作風,加強校風、學風建設,堅持科學管理,從嚴治校。注重教師的言傳身教,力求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

  二、高校要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和能力,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現代化生活日益緊張和繁忙,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來自社會各方面有形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心理衝突和壓抑感。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大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學校要培養教師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要對教師廣泛開展心理學知識的培訓,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使每一位教師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以利正確對大學生進行指導,並在教育教學過程不出現失誤。教師的職業牲特徵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教師應該調整自己心態使自己始終處於積極樂觀,平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學科教育是教育的中心環節,也是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渠道。各種學科的教學活動是對大學生最系統、最集中、最全面、時間最充足的教育形式,對大學生思想品德、心理習慣的養成起到最重要、最深刻、最持久的作用。每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均不同程度的表現出對人格的要求,既有德育、智育、美育等因素,也有心理教育的因素。每一位大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積極倡導情景教育、愉快教學,育教於樂,在愉快的教學過程中有機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三、高校要在心理健康課程中積極開展教學實踐,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

  開展心理衛生知識普及教育,增強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當前,不少大學生對心理學及心理衛生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不懂得遵循心理活動的規律來調適心理。因此,為有利於全體的大學生髮展健康的心理,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對學生進行心理衛生知識普及教育十分必要。學校可開設有關心理學類的選修課,如大學生心理衛生、大學生心理學、大學生健康指導等,在教學內容上講述專題,聯絡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教學,針對大學生的不同階段、不同群體以及大學生共同關心的心理問題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系列專題講座。

  教師在教授心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有關知識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實際引導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客觀地分析別人,積極地適應環境,擺正個體心理與集體活動的關係。促進大學生心理活動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形成更好的心理品質。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這樣幾點:一是要著眼於現實,聯絡實際安排教學內容。面對未來社會對人的心理健康更高的要求,要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與時代的脈搏合拍。二是要用科學的教學方式,有利於大學生主動參與,這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適時採用課堂討論與辯論對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理就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三是結合教育實踐,以類似心理諮詢的形式,通過與大學生交流、探討、協商、解釋,對他們施加心理影響,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併力爭使其達到心理自助能力。

  四、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指導、心理諮詢教育機構,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服務。

  據有關精神病學專家進行的一項抽樣研究調查證實,我國高校約有28%的大學生有心理問題,其中20%屬於一般心理問題,需要學校和親友進行疏導;6%的學生有心理障礙,出現失眠、消瘦等症狀;2%有精神病症狀,具有部分行為能力,不能完全辨清現實和幻覺,而後兩類人群是需要心理醫生進行治療的。但是,我國缺少大量專職心理諮詢師,這也阻滯著高校心理教育的發展。

  高校中應該配置掌握心理學專業知識、受過專業訓練、擁有執業執照的專職心理輔導教師對大學生開展心理調查、測試、諮詢與輔導。因為不同時期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徵,為了開展學生個性化心理教育,學校應定期進行教師專業培訓,使其掌握最新的心理輔導技術和心理訓練方法,做到與時俱進。同時學校也要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充沛的活力投入心理教育工作中。同時建立、健全心理諮詢和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使其成為學校心理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學校開設心理諮詢室、心理閱覽室、心理活動室,開設心理諮詢電話熱線。定期為師生舉辦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專題講座。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大學生進行學習指導、生活輔導、前途職業指導等並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檔案,作為班主任、任課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依據。

  [參考資料]

  [1]陳仲庚,張雨新《人格心理學》***M***遼寧人民出版社。

  [2]胡佩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理論與當代》2005*** 6***。

  [3]樊富珉, 王建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漢大學出版社。

  [4]堯國靖《高校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法制與經濟》2008***3***

  [5]彭曉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與對策思考》***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

  [6]申小瑩,鈔秋玲《大學生心理教育教程》***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