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有關論文

  學校是孩子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地方,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鍵還是要靠學校,因此要加強農村學校建設,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全面發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涉及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綜合性的社會問題,需要各級有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將有助於進一步提升農民的文化道德修養,提高我國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因此,關注並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必將促進農村的快速發展、社會的和諧共進。

  【關鍵詞】留守兒童;問題;原因;對策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和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大批農民湧入城市充當新型勞動大軍,農民工在進城落腳的同時,卻沒有能力及條件將自己的子女帶到務工所在城市上學,只能留在家中由父母及親朋好友照顧,使這些農村孩子和父母長期分隔兩地。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逐年增加,伴隨而來的是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根據多年對留守兒童的關注、教育和思考,深感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十分突出。

  1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1缺乏關愛,容易產生心理障礙

  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裡找到感情的支援,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

  1.2學習成績相對較差

  我們班只有40個學生,就有30個留守兒童,且每個留守兒童的成績都偏差。在父母有一方外出務工,尤其是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的情況下,除了給留守兒童帶來心理上的影響外,最直接的就是缺少了對留守兒童的監督和家庭輔導,這樣就直接影響到了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另外,有些父母對留守兒童的總體期待不高,他們將孩子的學習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務工上。由於孩子的思想極容易受父母等外界影響,久而久之也不免會被同化。

  1.3容易產生行為偏差

  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正處在身心發展時期,他們的自律能力不強,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負面影響。再加上親情缺失、代理撫養人對留守兒童管理不到位,對孩子的行為一般採取遷就、認可的態度,造成行為偏差。表現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紀律觀念差,違紀現象嚴重;

  2沉迷於網咖和遊戲廳等場所;

  3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缺乏正確的人際交往觀;

  4有些留守兒童的撫養人,採取“物質+放任”的管理方式,以為這樣就對得起孩子的父母,結果孩子養成了亂花錢、擺闊氣、奢侈浪費等不良行為習慣。

  2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2.1從社會角度看,大量農民工進城以及城鄉壁壘的存在是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務工的同時,政策法規滯後於社會變遷或存在許多壁壘,還有些地區和學校不能很好地執行國家的政策法規,如有的以需要辦理各種手續為藉口將流動人員子女拒之校外;一些城市學校要求流動人員的子女必須交納一定的借讀費才能入學;流動人員的子女不能在當地參加中考和高考,必須回戶籍所在地參加考試等等。進城務工人員一般承擔不起高昂的城市消費和孩子的上學費用。而城市裡的農民工子弟學校要麼是學費太高,農民工無法承擔,要麼是條件有限,不能滿足所有孩子進城讀書。這樣,多數進城務工人員只能將孩子留在老家接受教育,從而產生了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以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

  2.2從家庭角度看,親情和教育的缺失影響了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家庭教育的實施者主要是父母,影響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是親子關係狀況。由於留守兒童不能跟在父母身邊學習,一般由祖輩或者親戚撫養,生活中就缺少了父愛或母愛,長期在這種缺少親情的環境中成長,勢必會對孩子的心理髮展帶來不利影響。父母不在孩子身邊,除了給留守兒童的心理髮展造成不利影響之外,也造成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從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

  3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與建議

  3.1政府方面

  一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消除城鄉差距給留守兒童教育帶來的障礙。二要強化政府職能作用,政府職能部門要重視和加強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同時加強對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進行引導和教育,普及、強化農民工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讓農民工家長掌握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揮家庭對少年兒童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三是綜合整治校園周邊環境,政府相關部門要依法加強對網咖和電子遊戲經營場所的管理,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3.2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終身教育,其與生俱來的天然性、親子溝通的情感性、潛移默化的滲透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因此家長要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理念。有條件的父母,應該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認真從孩子成長需求的角度出發,尋找和確立孩子的監護人,細緻地落實孩子的被監護權。同時要加強與孩子聯絡,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

  3.3學校方面

  學校是孩子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地方,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鍵還是要靠學校,因此要加強農村學校建設,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全面發展。首先要建立和完善農村學校寄宿制度,讓留守兒童住校,和同學、老師在一起感覺大家庭的溫暖。這樣,也可以減輕撫養人的負擔,避免由於撫養人管理缺位帶給留守兒童的一系列問題。其次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諮詢,讓留守兒童的各種煩惱有地方傾訴,為他們開啟“心結”;同時通過正面引導,使學生理解父母外出務工的艱難,教育學生要認真學習,遵規守紀,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的辛勞,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三要加強學校的娛樂、體育設施建設,並建立農村留守兒童父母與孩子暢通的交流渠道。一方面有助於培養留守兒童的業餘興趣和愛好,豐富他們的課餘生活;另外也可以讓孩子隨時或定期與父母溝通、交流、談心,便於家長隨時瞭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篇二

  《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摘要】由於“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正處於義務教育階段年齡,他們的數量、他們的生活和教育狀況以及由此帶來的對社會的影響,我們理應給予積極地關注。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農村

  由於“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正處於義務教育階段年齡,他們的數量、他們的生活和教育狀況以及由此帶來的對社會的影響,我們理應給予積極地關注。

  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一是變“留守兒童”為“隨行兒童”。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即隨著條件的改善,在經濟發達、民工集中的地區,實行民工“市民待遇”,讓夫妻雙方均有相對穩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同時,要加快專門學校的建設。在農民工集中地區,鼓勵、扶持專門對民工子女進行義務教育的社會辦學,適當降低辦學條件的“門檻”,並切切實實給予必要的政策、資金傾斜。但從當前來看,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基本策略主要應從民工輸出地即農村入手。

  1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可以了,至於孩子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師們去管教。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正確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班主任聯絡,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

  儘可能調整好家長外出方式,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學習條件。父母之間最好留一個在家照顧和監護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與影響氣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雙方都出去打工,首要問題就是選定好監護人。監護人最好是比較有文化、有責任感、能監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既不要嬌慣孩子,也不要讓子女幹過多的家務、農活,保證子女充分的學習時間。如是祖輩監護,一定要囑咐其對孫輩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家長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絡及親子間的溝通。一方面,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絡,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動態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上,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璞”,只要心裡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學校:加強管理,傾注關愛

  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學校統一部署管理。檔案資料應全面反映“留守兒童”的各方面情況,包括“留守兒童”姓名、年齡、道德品質、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徵、學習動機和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與代管人的融洽程度,與打工父母的溝通情況等;監護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性格特徵,重點是監護人如何對孩子進行管教等;“留守兒童”父母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單位及工種、經濟收入情況、對子女的希望要求、與子女聯絡溝通情況等。  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和需要,建立專門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兒童”的校內外管理列入學校管理的目標,有專門的管理計劃方案等。如讓親子間保持電話聯絡,班主任根據孩子的校內外表現,儘可能地讓孩子與父母取得聯絡,每月定期通電話,讓家長對孩子進行“電話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節等學生家長返鄉的機會約父母面談,這樣能使這些父母較為詳細地瞭解孩子,以便更好地進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對於一些留守學生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在校內外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處理,耐心的進行說服和教育;定期家訪,定期舉行監護人座談會,交流管教“留守兒童”的經驗教訓,相互溝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開展“體諒父母”活動、“交往輔導”活動,將心理諮詢室引入農村中小學,對學生進行心理諮詢,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等。

  學校和老師應給“留守兒童”以更多的關注、鼓勵、幫助。愛是教育的基石,對於長期生活在“孤獨城堡”中,處於父母“關愛缺失”的“留守兒童”,愛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教師應與“留守兒童”交朋友,多關心、愛護、照顧、理解他們。在安全上,要時刻提醒;在生活上,儘可能提供幫助;在心理上,要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要多予指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大班級集體中,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

  3地方政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農村人口進城務工會越來越多,過去那種穩定不變的家庭結構已經打破,經常性缺位的家庭結構開始形成。對於處於兒童時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會越來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應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建立並完善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使之成為農村教育保障機制。成立關心“留守兒童”教育指導機構,建立農村社群教育和監護體系。可由鄉鎮政府牽頭,學校組織,村民委員會、派出所及熱心的退休教師等參加。建立對“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訪問制度、與在外務工父母聯絡制度,瞭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承擔起更多的教育、關心和保護責任。湖南省新寧縣婦聯倡議的要求各級婦女組織、婦女幹部擔任“代管媽媽”行動就是為“留守兒童”營造親情、加強管理方面的一個典範。

  加強宣傳貫徹《義務教育法》的力度。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既是一項權利,也是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應該嚴格依法辦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託的子女監護人從守法的高度,正確處理外出務工緻富與教育子女的關係,把“留守兒童”的輟學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確有困難的,地方政府也可通過適當補貼及其它措施,讓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縣、鄉鎮政府部門要努力整治好學校周邊環境,加強監管直至取消學校周圍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網巴、遊戲廳、錄影廳等,加大危害學生安全和學校工作秩序的打擊力度。針對“留守兒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擊傷害的情況,應採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給兒童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