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山區農村教育問題的論文

  我國山區農村小學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頻現教育“三農”問題,突出表現為政府對山區農村小學教育投資的不足,山區農村小學師資的流失以及山區農村小學中頻現的留守兒童問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山區農村小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分析》

  摘要:我國山區農村小學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頻現教育“三農”問題,突出表現為政府對山區農村小學教育投資的不足,山區農村小學師資的流失以及山區農村小學中頻現的留守兒童問題。我國山區農村小學教育問題的解決,既需要政府支援和社會關注,同時,也需要山區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努力。

  關鍵詞:山區農村 小學教育 教育“三農”

  在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程序中,農村教育是決定“三農問題”能否得以順利解決的關鍵之一,而小學教育作為農村教育中的基本根基,其是否能順利發展更是關係到農村教育的全面實現。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髮展,農村小學教育也逐步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然而,對於農村的邊遠山區而言,小學教育中的“三農”癥結始終存在,制約著義務教育範圍的普及和質量的提高,影響著教育公平理念的實現乃至我國整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重視我國邊遠山區小學教育,發現其中的問題並予以及時解決成為我國必須關切的一個問題。

  1、山區農村小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就我國基礎教育的實施狀況而言,發展重點在農村,難點在山區。這是因為,與發達的城市地區相比,山區教育存在自身發展的特殊性,主要表現為地理區位上的劣勢以及經濟發展中的弱勢,這些因素的存在制約了整個山區基礎教育的發展。就山區農村小學教育而言,更是存在著極大的發展瓶頸,突出表現為山區農村小學教育發展中的學校辦學難、教師質量低以及學生管教難的問題。

  1.1學校“辦學難”問題

  自我國推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辦學體制改革以來,農村教育體制的改革主要內容是實行縣、鄉***鎮***、村三級辦學,由“村負責辦小學,鄉鎮負責辦初中和中心小學,縣負責辦高中、完中、農職中、縣師範、進修學校、示範性初中、實驗小學以及其他教育事業”[1]。初步形成了“人民教育人民辦”、“農民的學校農民辦”的集中辦學格局。然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集中辦學格局客觀上造成了不同地區、城鄉間、鄉村間教育投資的差距。對於山區農村的小學教育而言,由於地處深山區,人們居住較為分散,加上財力不足,教育經費分配不均等原因,導致山區學校辦學條件相對滯後,基礎設施陳舊,教學條件極為簡陋。在種種條件的制約下,很多山區小學只能辦到三年級,而無法開設四、五、六年級的課程。這就意味著,對於大部分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而言,從四年級起就要到其他村或鎮上去讀書,路途稍遠的學生就要住校。

  事實上,對於三年級以下的學生而言,雖然上學無需長途跋涉,但鑑於山區小學教育基礎設施簡陋、匱乏,其接受的往往是“超大班”①和“無人班”②的教育,同時由於地處山區,學校無法提供電腦等多媒體硬體、文體設施、實驗器材和學生課外閱讀書籍,基本辦學條件的缺乏使得山區學生與城市學生的基礎教育水平相去甚遠。而對於那些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則不得不選擇其他村或鎮上的中心小學入讀,家庭負擔的沉重以及交通資源的匱缺使他們從小就開始在校住宿的生活,不僅要獨立學習,還要學會生活。當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些山區已經推出了“校園公交車”的模式,每天配備專車接送山區學生上學。但由於這種公交車並非專門的校車,司機也並非專職,不僅存在交通安全隱患,同時也給教育部門增加了新的財政負擔。

  1.2教師“充實難”問題

  與山區小學教育中的學校“辦學難”同時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山區教師的隊伍現狀同樣不容樂觀,“素質低、年齡大、人數少、工作強度大、工資待遇差”[2]是當前山區教師隊伍狀況最準確的寫照。一是就整體結構而言,教師隊伍結構性矛盾突出,山區教師隊伍年齡偏老齡化,不少農村教師是上世紀70-80年代由民辦轉為公辦,這些教師年齡偏大,學歷層次偏低,而新畢業的師範生又因教師編制滿員進不了教師隊伍,或因山區條件的艱辛而不願進駐到山區學校進行教學。二是就整體能力而言,師資隊伍文化偏低。山區小學因各方面條件相對較差,生活艱苦,比較難吸引高學歷、高水平的教師去工作,因此留任的大部分是民辦教師或師範畢業的教師,整體師資隊伍素質不高。儘管有許多教師按要求進修了大專或以上學歷,但很大程度是通過短期培訓取得的,這樣的文化層次制約了山區教師的整體素質。此外,網路資源的匱乏也限制了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和知識結構的優化。三是教師隊伍中還存在優秀教師流失的問題。受城鄉差距、生活水平以及工資待遇的影響,山區教師流失現象嚴重,大部分優秀教師在山區留任了兩三年之後便選擇流入經濟條件偏好的鄉鎮、城區和外縣小學,真正能夠堅守在山區小學任教的教師不到10%,這也嚴重影響了山區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1.3學生“管教難”問題

  作為山區小學教育中的基本主體,山區學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才是問題的根本。就山區學生而言,總體存在兩大問題:一是管理難的問題。隨著山區農民外出打工的比例增加,山區農村“留守學生”比例逐步增多,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由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由長輩或其他親戚代為監護、教育和管理的適齡兒童也越來越多,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這些留守學生在家裡往往成為“放養”的孩子,成績低下、性格怪異、自我放縱,給學校增添了管理的難度,而一旦管理不好,則容易為社會埋下隱患。二是課程教授難的問題。由於城鄉文化背景差異,全國統一模式下的教育課程無法適應山區學生的基本需要,無法貼近山區學生的接受能力。尤其表現為一些城裡學生看到的高樓大廈山區學生無法體驗到,城裡學生接觸到的網路媒介山區學生也無法接觸到。

  2、提高山區農村小學教育質量的對策

  當前,山區小學教育發展到新階段,對優質、公平、多樣化、個性化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隨著義務教育的普遍推行,以及義務教育的免費化,對於山區小學教育而言,雖然已不存在“上學難”的問題,但是“上好學”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因此,如何成功化解山區農村小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成為當前的工作重心。

  2.1加大教育投入,配好教育設施

  以上可以看到,在山區小學教育中,分散辦學和集中辦學的矛盾始終存在,而教育投入的不足使得大部分山區學校處於“低年級”辦學的困境當中,“高年級”的小學教育無法有效地覆蓋到山區學生。對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和增強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調整教育佈局,相對集中辦學,儘快解決辦學條件差的問題;另一方面則需要建立農村小學教育保障機制,對於那些需要到本村以外寄宿就讀的山區學生,應建立修建校舍機制、住宿補貼機制或校車安全保障機制,以解決集中辦學帶來的負面難題。此外,政府還應為學校配備良好的軟硬體設施,為學生創造與城市接軌、與時代接軌的就學環境,為拓寬學生視野、豐富認知渠道、全面開展素質教育提供有利條件。

  2.2合理配置資源,充實師資力量

  一支高質量、高水平的山區教師隊伍是全面提升山區小學教育水平,縮小城鄉教師隊伍差距的重要舉措。對此,應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優化年齡結構、完善培訓體系、提高工資待遇,逐步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向專業化方向發展。[3]針對教師年齡老化的問題,應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在考慮年齡結構、知識層次的基礎上從整體上合理配置教師資源,促進教師在城鄉之間合理“雙向”流動,建立健全城鎮中小學教師到農村任教服務期制度[4],並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吸引高校畢業生“教育下鄉”。針對教師素質偏低的問題,應加大經費投入,為山區教師增加對外交流和培訓的機會,以改進山區教師的教學模式,彌補山區教師的低學歷缺陷。針對教師流失的問題,應建立向山區教師傾斜的工資機制,為處於條件較差的山區小學教師創造比城市小學教師更為優厚的待遇,以彌補他們的心理落差,以實現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

  2.3建立長效制度,開設特色課程

  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的花朵,也是承載山區未來發展的棟樑之才,因此,將他們教育好了,才能實現山區的全方面長足發展。對此,我們一是要切實加大對貧困山區教育扶持力度,切實保障弱勢群體受教育的權利。對於“留守學生”,除了為他們提供舒適的教育環境,還應關心他們的生活條件和心靈健康。對於某些存在性格問題、心理疾病的留守兒童,還應建立“一對一”幫扶救助,讓他們享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二是要緊密聯絡山區農村的實際情況,編寫農村特色教材,設立地方特色課程,在保證必要的統一化義務教育內容的同時,為農村學生提供一些實用的、貼近當地農村生活的知識,讓他們不僅學到文化知識,而且收穫一些基本的農業技能和生活技能。為此,農村義務教育教材的改革應朝著既要讓農村孩子學習文化知識,又要讓其學習農業技能、掌握先進的農業理念的方向發展。三是要完善農村遠端教育工程,運用現代化資訊平臺和教育資訊化手段,讓所有孩子都能通過網路接受現代高素質教育,縮短城鄉之間的辦學差距。

  參考文獻:

  [1]河北省教育委員會.河北省農村教育改革十年[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

  [2]宋永軍.加快山區教育發展的思考[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1***6***.

  [3]劉彥伯、張豔.遼寧省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觀察視界,2011***3***.

  [4]楊海猛.關於武漢市農村中小學師資情況的調查研究[J].城鄉建設,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