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發展取向的功能和適應取向的功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心理健康論文,供大家參考。

  心理健康論文範文一:技校生心理健康論文

  一、物件與方法

  1.物件

  某高階技工學校新生,平均年齡16歲。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調查人數為680人,有效問卷631份,佔96.7%。其中男生510人,女生121人。

  2.測評工具

  採用SCL-90症狀自評量表和自尊水平評定量表***SES***。SCL-90共90題,10個維度,分五級評分,1分表示沒有症狀體驗;5分表示症狀嚴重。該量表是心理健康普查常用的量表。自尊水平評定量表***SES***,取總分作為變數,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3.統計學處理採用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採用t檢驗組間比較及Spearman相關分析。P<0.05表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SCL-90統計結

  果顯示10個因子分在1.28~1.79之間,各因子分與全國青年常模比較結果顯示,軀體化、人際敏感、抑鬱等4項因子分顯著低於全國青年常模***P<0.01***,強迫症狀、恐怖和精神病性3項因子分顯著高於全國青年常模***P<0.05***。

  2.SCL-90因子分

  大於2表示被測試者在該專案存在輕度心理問題,因子分大於3表示被測試者在該專案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問題。SCL-90總分超過160分可考慮篩選陽性,632份有效問卷中,有124份總分超過160分,佔19.62%。SCI-90因子分≥2分、≥3分的情況***%***

  三、結果討論

  青少年正處於生理髮育和心理髮展急劇變化的時期,是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多篇調查報告顯示,技工學校學生相對欠缺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們經歷了更多的心理挫折。準確瞭解他們的心理狀況並加以正確引導有著重要的意義。結果1、2顯示技工學校新生在強迫症狀、恐怖、精神病性問題上多於全國青年常模。技工學校一年級新生有的揹負著父母考高中期望落空的失落感,有的則感覺到從升學壓力中解脫出來的空虛感,心理狀況比較動盪。學校應密切關注新生的心理狀況和外在行為表現,做好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普查、跟進輔導,及早發現行為異常、精神狀況較差的學生,及時引導就醫以免延誤病情。同時,多組織不同群體的集體活動,通過多種型別的社團活動讓不同性格特徵的學生找到同伴,找到共同的興趣愛好,找到施展才華的平臺,從而緩解心理壓力。結果3顯示技校生的自尊水平偏低,且自尊水平與心理健康狀況關係密切。在632份調查結果中,自尊水平在20分以下的人數佔23%,25分以下的佔74.5%,而2011年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二中學網站上公佈的調查資料顯示,自尊水平25分以下的人數僅佔6.12%。可見,在社會唯成績論的形勢下,技工學校學生在傳統教育中屢屢挫敗,導致自尊水平即自我價值和自我接納的總體感受較差。自尊是個體自我係統的核心成分之一,其發展狀況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的關係。因此,技工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任務是重構學生的自信心,尤其要特別關注自尊水平低於20分的那23%的學生,因材施教,多創造機會讓這部分學生體驗傳統教育以外的成功感,多給予肯定鼓勵,以幫助他們提升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總之,社會理應大力宣傳倡導職業不分貴賤、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平等精神,且在各種工資待遇,職位選拔、晉升等環節創造公平的條件,充分尊重技工人才。

  心理健康論文範文二: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一、現階段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課程的問題

  ***一***缺乏多種類的、有效的形式

  現階段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和建立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諮詢機構是高職院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兩種主要存在形式。高職院校的心理諮詢機構一般僅僅依靠幾個心理諮詢教師開展諮詢和疏導工作,難以實現提高全體學生心理素質的目標。而開設的心理健康課程注重心理學知識的傳授,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這兩種單一形式的教育方式未能實現應有的成效。因此,需要更加多樣化的心理教育活動形式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從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二***師資隊伍薄弱

  由於重視程度不足和資金投入缺失,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薄弱,現有的師資隊伍已無法適應當代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教育需求。現階段大多數高職院校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常常由德育教師兼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時,這些教師多是非科班出身,相當一部分教師是經過短暫進修或考取心理諮詢師資格證後就接受工作任務,導致這些教師在開展工作中存在諸多不足。因此,心理學教師的缺乏成為高職院校心裡健康教育研究的制約因素之一。

  二、改善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提升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態度決定一切”,而態度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認識到位。改善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全面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院校領導要提高認識,從源頭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內涵,樹立“心理育人”的正確理念,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擺在學生工作的核心位置並貫穿於學校全域性工作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教師要轉變思想,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身知識儲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識,積極推進教學改革,使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二***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和途徑

  高職院校在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過程中,要改變單純依靠課程教育和心理諮詢的單一形式,要通過進一步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形式,在全校範圍內創造良好的育人氛圍,讓學生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自覺參與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培養健全的人格品質。例如,相關部門可以不定期開展以“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活動,宣傳教育工作,如專家講座、主題班會、案例分析等,使心理健康知識在全校學生中傳播和普及,引導學生心理正確發展,培養健康的心理及優秀的品質。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師資力量培養

  在新的時期,高職院校要重視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師資力量的建設,只有良好的師資力量,才能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首先,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培訓和管理。各院校要建立一套科學規範的師資選拔制度,獲得國家職業資格的人員或者獲得國家級專業認可的心理學教師能更好地勝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崗位,引導促進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研究。此外,高職院校還應加強兼職人員的培訓工作,使整個高職院校在心理學教育教學研究方面有足夠的重視並取得相應成果,為科學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總之,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從學生需要出發,深入研究,積極探索,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和規律,不斷改進和完善新時期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