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參考

  大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健康關係到整個社會和民族的未來。關注他們的健康,我們應該首先從心理健康教育出發,結合實踐總結了大學生健康教育的措施。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隨著社會高節奏地發展,人們所承擔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尤其是一直被父母呵護的大學生們,進入大學這個新的環境後,遠離了家庭和原來熟悉的環境,他們失去了原來的多向受寵的心理環境。人際交往中優勢地位的喪失,很容易產生不順心、不溫暖、不合群的失寵心理。加之學業與未來前途的渺茫帶來的困惑與壓力,使大學生們更加不會處理兩者的關係。閉鎖性與強烈交往願望的矛盾更增加了大學生處理好人際關係的難度。本文將在這裡分析心理壓力的產生,指出了當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從心理教育簡單化到教育渠道的缺失,並從教師的角度進行分析,正確的指導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試圖幫助大學生解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壓力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

  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對位,表現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認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應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認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就不應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由於課程設定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從根本上得不到正確的心理觀念的汲取。無規矩,不成方圓,由此看來,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有基礎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當前,部分高校在課程設定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論課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只是在各個版本的“思想道德修養”教材中作為一章或一節來講解。雖然有些高校後來單獨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學時很少,教師很難將心理健康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學生;課堂講授的內容脫離實際,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吸引力,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無法真正解決學生心理健康中的實際問題。從高中進入大學,由於環境的變化,大學生很難一下子適應身份的變化,再加之自身適應性差的原因,心理與現實差距加大,加劇了心理問題的產生。

  二、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觀念

  ***一***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

  從心理學分析,自卑實際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只是這種“防禦”是消極的。一個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後,對自己的能力評價很低,不敢大膽主動地去與別人交往。漸漸地會從疏遠別人、自我孤獨發展到自我封閉,與周圍的人形成一道無形的高牆;這種情況又會使別人對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為遠離和迴避你,從而反過來進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主要問題是對生活環境的變化以及在新集體中位置與角色的變化不適應,引起自我評價降低,強烈的自尊心與自卑感的尖銳矛盾衝突,導致心理失衡。

  ***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克服虛榮心理

  虛榮心就是以不適應的虛假方式來保護自己自尊心的一種心理狀態。心理學上認為,虛榮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是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達到自尊心的滿足就產生虛榮心。因此,有的人說虛榮心是一種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例:一女生平時學習成績很好,自我感覺比其他女同學都強,可過強的爭先拔尖,造成與同學關係緊張,每次選班幹部都落選,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裡經常又哭又笑,並常常自言自語,出現異常行為。該例是為了過度滿足自尊心需要而導致產生虛榮心大學的案例,這種現象在大學女生中尤為常見,為了滿足自己所謂的面子,甚至以放棄自己誠信為代價。對於這類學生,老師首先運用認知領悟療法,認知領悟療法,是指心理諮詢者對來訪者進行暗示和啟發,使其改變原有錯誤的認知結構,逐漸形成正確的認知。逐漸形成對自己的正確認識,以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再就是要教導學生要樹立自己的奮鬥目標,踏踏實實做事,厚積薄發,不要追求虛名。

  ***三***進行焦慮的自我調節

  1.焦慮症自我調節從樹立自信開始。

  自信心缺乏是產生焦慮的主要原因之一。當我們碰到困難時,往往是需要有勇氣去面對的,而勇氣則來源於自信心。自信心不足就會讓我們在處理事情上瞻前顧後、猶豫未定,從而給自己又添加了一層陰影。所以說,只要我們自己自信起來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為進一步治療焦慮症打好基礎。

  2.放鬆心情有利於焦慮症自我調節。

  我們周遭的環境緊張而刺激,當習慣於這種興奮狀態時,有誰會想象一下,假如一切歸於平靜之後,自己會是怎樣的?過度的緊張與興奮是不利於人們的身體健康的,我們應該適當放鬆心情、調整心態,拋開一切煩惱,迴歸到最本我的狀態中去,這樣才可以避免焦慮情緒的產生。

  3.焦慮症自我調節更需要自我反省。

  每個人都有出錯的時候,不要總是糾結於那些錯誤,越是糾結就越是困擾,以致出現惡性迴圈。適當的反一下自己出錯的原因,是焦慮症自我調節的有效方式。適當發洩可幫助焦慮症自我調節當我們煩躁不安、緊張無措時,可以選擇適當發洩的方式幫助我們排解心中的痛苦。但是,發洩只限於公道方式的發洩,不要影響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焦慮症自我調節對於焦慮症患者來說,是十分有幫助的。患者首先要知道焦慮症並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可以將焦慮症的自我調節方法與心理、藥物療法相結合,達到治療的最佳效果。以此為治療的出發點,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人活在世上,難免不會處於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氣和,不去胡思亂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培養適合21世紀的優秀人才,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並將研究結果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當中。本文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進行了分析與綜合,教師應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指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

  參考文獻

  [1]樊富珉,李卓寶.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國家教育.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1995-11-23***1***.

  [3]莫旭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試探.廣西政法幹部學院學報,2003,1:127-128.

  [4]謝炳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1-2.

  [5]陳國海,劉勇.心理傾訴-朋輩心理諮詢.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1.

  篇二

  《淺析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目前,我們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很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視,然而我們許多教師卻錯誤地認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老師的任務。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必須重視的。作為教師有責任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小學生在生活、學習中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不怕困難、戰勝困難的頑強毅力,使學生的心理素質達到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平等;真誠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教師學習和掌握心理衛生常識尤為關鍵。一定要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我就從家庭和學校兩方面來談談存在的問題及具體解決辦法:

  一、樹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出生後,首先接觸並受其影響的就是家庭環境。因此,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父母對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須嚴格要求,決不能失信於孩子,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不能過於順從溺愛,也不能過於嚴厲甚至專制,要有民主的作風。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驕橫、煩躁、抑鬱的心理,造成心理壓力過大,甚至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學習環境,師生平等相待、真誠相對,傾注真心真愛

  家庭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學校教育則是有意識、有計劃的。學校教育應當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及日常管理中去。

  ***一***師生平等相待

  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鬆。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併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師生真誠相對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於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後的道路。

  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裡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三***傾注真心真愛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瞭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總之,小學階段是人生長髮育初期,這一時期生理髮育很快,而心理則幾乎從零開始,儘管孩子入學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響,但是這與學校教育階段相比,則顯得微乎其微,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將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礎,一個人的性格、情緒、意志品質、人格、興趣愛好及各種技能等都將在這一階段初步形成,各科老師結合本學科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方法充分運用到教學中,兩者有機結合,確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和諧發展,為適應未來的社會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準備。使他們真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