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裝備精細化管理論文

  航空裝備管理保障裝備具有整體優化的戰術技術性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淺析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培養

  摘要:根據航空裝備保障的特點和要求,論述了培養航空維修保障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航空裝備保障人才的現狀,提出了培養航空裝備保障人才的基本要求和措施。

  關鍵詞:維修保障 人才 培養

  一、加強培養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的必要性

  航空裝備維修保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航空裝備維修保障需用裝備全系統全壽命過程的觀點、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和手段,優化裝備的維修保障總體設計進行巨集觀管理,使航空裝備具有良好的設計特性,並與維修保障分系統之間達到最佳匹配與協調,以實現及時、有效而經濟的維修。

  對航空裝備的維修保障實施全系統、全壽命過程的科學管理,以維修工程分析和綜合權衡作為手段,論證和確定可靠性、維修性和保障性等要求來影響裝備的設計,保障裝備具有整體優化的戰術技術性能,並作出該裝備維修保障分系統的總體設計。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高科技時代,對空中戰場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航空高技術裝備的發展,推動著現代空中作戰樣式、方法和理論的迅速演變。航空電子技術、武器精確制導技術、隱形技術、空中偵察預警技術和空中加油技術等的廣泛應用,加速了航空裝備的更新換代。

  從目前來看,航空航空裝備越是現代化,高技術含量越高,對技術保障的依賴就越大,技術保障也越來越複雜,越需要專業的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隊伍。

  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是指具備裝備及裝備保障知識,有較強裝備保障工作能力,能夠圓滿完成裝備保障能力任務的優秀人員。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建設,是人才強軍戰略的重要內容,是裝備保障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所在。

  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是根本。培養新型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是一項戰略任務,是新世紀新階段有效履行我軍歷史使命的重要保證,同時也是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的重要手段與舉措之一。

  二、 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的現狀

  進入新世紀,我國的航空武器裝備快速發展,我國的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的培養既面臨機遇,又面臨重大挑戰。一方面,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依託國民教育體系,打牢了人才基礎,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人才培養渠道的多樣化發展,也使得人才培養趨於多向、人才需求趨於多元的發展。我國的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對具有創新知識、掌握高科技技術的優秀人才吸引力巨大,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的培養面臨著吸引人才、穩定人才、保留人才、充分利用人才的機遇和挑戰並存。

  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和努力,我軍已經建立一支具有較強業務素質,較高保障能力的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隊伍,具備完成各種保障任務的基本能力,但仍然有許多問題。

  一是人員數量制約,成建制保障能力受到人員不足的影響。二是保障人才個體知識結構有欠缺。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一線部隊的人才實踐經驗豐富,但是理論水平普遍較低,而機關、院校、科研機構的人才,又普遍缺乏一線保障時間經驗。三是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群體結構不合理。我軍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大部分分佈於機關、院校和科研機構,而一線部隊的保障人才則較少。而在一線部隊的保障人才之中,高階人才缺乏,中級人才也不足。

  三、培養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的基本要求

  首先,人才的培養方向要與維修保障需求相一致。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培養的直接目的是滿足裝備保障建設和裝備保障活動的需求。裝備保障建設和裝備保障活動對人才的最基本需求,就是培養政治合格、作風過硬、求實創新、技術精湛的高素質裝備維修保障人才。

  其次,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要結合起來,貫穿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這也是根據維修保障人才成長規律提出的一項要求。新的歷史條件下,需要注重培養過程中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實踐活動的連續性,使人才培養始終同新軍事變革偉大實踐相結合,才能進一步推動戰鬥力生成模式的有效轉變。

  再次,不同級別與類別人員的培養要統籌協調。航空裝備保障人才隊伍具有多領域、多型別、多層次的特點。人員的思想水平、技術水平以及創新能力各有不同,因此,要特別注意按照崗位、技術級別及能力高低等方面的不同,實施分級分類培訓,保持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相統一。

  最後,保持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人才培養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其內在素質的不斷優化提高的過程。堅持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這一要求,就是航空裝備保障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

  四、培養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的措施

  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的培養是一個觀念需要及時更新、體制需要適時調整、模式需要不斷創新的系統工程。

  第一,更新舊的培養觀念。當今世界,戰爭已經進入到了資訊化時代,我軍處於由機械化向資訊化建設轉型的關鍵時期,我軍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軍事任務的多樣化,使得對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的培養觀念應更新。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不僅僅關於技術問題,它還包含了政治、軍事和經濟等多方面屬性,因此,航空裝備保障人才必須是綜合政治、經濟、技術和經濟等方面的複合型人才。

  第二,培養模式的創新。一是要改變學歷教育的單一方式,裝備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具有連續性,內容和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求保障人才不斷更新、補充、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二是要走軍民結合培養的道路,人才的培養要依託國民教育和培訓體系,不斷走創新發展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綜合素質高的維修保障人才,才能為航空裝備的保障工作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第三,深化培訓體制的改革。人才培養的最終落腳點要歸於體制的創新改革上來。我軍近年來院校教育的改革持續推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存在培訓目標不明晰、培訓渠道不暢通、培訓內容不規範等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呢?答案是:充分發揮院校的教學訓練作用,結合國家職業培訓和裝備系統培訓渠道,以軍事院校為主導,軍民融合式的培養方式,建立教育-培養-訓練為一體的機制。與此同時,院校還應該建立完善的學科專業體系,合理設定專業課程,形成專業教學與裝備相適應的學科體系。

  資訊化時代的到來,讓我們看到了現代戰爭已經是一種不接觸的戰爭了,高科技武器裝備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來施行保障,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武器裝備的效能。我軍擔負著空天一體的戰略重任,航空裝備維修保障人才的培養,決定著我軍戰鬥力的發揮,更是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的催化劑。

  作者簡介:趙德春***1964-***,男,湖北鄂州市人,副教授,主要從事飛機構造、機械設計與製造的教學與研究。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