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化學教學學位論文

  化學素質教育包含化學知識、化學技能、化學方法、化學思維、化學能力以及化學興趣的培養等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設計與教學研究 》

  摘要:新課改要求化學教學要以科學探究為基點,大力開展探究實驗。但由於各種原因,在實際的教學中仍是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嚴重影響了學生髮散性思維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提高。本文從初中探究性實驗的設計原則入手,對實驗內容的選擇以及如何設計實驗內容的呈現方式等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設計

  新課改後,我國教學標準明確提出要把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基點。尤其對於化學教學而言,化學本身就是基於化學反應的一門學科,探究實驗更是化學家得出化學成果的重要途徑。因而開展探究性實驗理應是化學教學中的必要環節。但是在當下的現實環境下,許多學校和教師還處在觀念的轉變期,很少能意識到在初中階段就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的重要性。部分教師則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去引導學生去做探究實驗,因而演示性的實驗仍舊是化學實驗教學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師積極轉變觀念,提高自身水平,研究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的設計方式和教學引導方式,對於教育事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化學探究實驗設計原則

  1.目標明確原則。

  每個探究性實驗首先都要有明確的目標,探究的每一個步驟也需要設計出明確的學習目標,比如整體實驗是為了探究什麼原理,探究過程中實驗品、實驗條件的設計又是為了向學生傳遞什麼資訊,這樣具有明確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的設計,整個探究實驗才有實際的意義,也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2.創新探究原則。

  如果一味地按照傳統的內容和模式進行探究實驗,很難提起學生的興趣。而且實驗設計的內容具有創新性、探究性,可以藉助教師的創新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有利於活化學生的創新思維,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影響學生去發散思維、創新探究。

  3.切實可行原則。

  再好的想法都要能落地才能稱之為“好主意”。探究實驗也是這樣,如果探究實驗不能在現有的環境條件下開展,或者超出了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範圍,學生難以融入其中,那這樣的探究實驗是無用的。切實可行才能讓學生在探究中激發繼續探究的慾望。

  4.實時安全教育原則。

  在設計探究性實驗時,保證學生的安全是基本規範。因此,實驗設計要力求裝置簡單、操作規範、安全,在實驗結束環節要對有毒物質進行無害處理,使用藥品時也要注意節約。教師在平時以及實驗中也要時刻進行安全教育,以防患於未然。

  二、探究實驗內容的選擇及呈現方式

  探究性實驗的實驗內容既要在學生的認知範圍內,又要是學科知識中符合教學目標要求的內容。我們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實驗都能進行探究,初中化學實驗室也並不是能滿足所有探究性實驗的實驗條件。因此我們必須合理篩選探究實驗的內容,並選擇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呈現方式。

  1.化學探究性實驗內容的選擇來源初中化學探究實驗內容的選擇來源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

  ①教材。

  教材中會提及到許多化學實驗。對於這部分,教師不能只進行傳統的演示實驗,而要滿足學生動手實踐探究的心理,著力引導學生體驗探究的整個過程。比如,對於教材中提及的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實驗,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化學實驗室的資源,請學生們一起進行探究學習。

  ②生活現象。

  生活中處處蘊含著化學現象。比如,廚房裡炒完菜洗過的鐵鍋如果不把水擦乾,再次使用的話會發現有一些紅色物質。教學中不妨根據類似的生活現象,帶領學生探究生成的新物質的成份。教師還可以據此與學生探討洗油鍋的時候用洗潔劑和不用洗潔劑後鐵鍋放置一段時間後的不同現象,並分析原因。師生把生活話題的探討延伸到了化學探究性實驗,對於促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十分有益,還能把化學與生活聯絡起來,促進知識教學的生活化。

  ③學生自身的發現與疑問。

  在整個化學學習的過程中,對於教材提及的物質的化學性質或者相關實驗的實驗現象、實驗原理等等,學生也會有存在疑問的部分,對於教材和老師的論斷,學生的這種疑問與發現是彌足珍貴的。遇到這種情況,教師要儘可能地設計實驗,選擇具有實驗價值且操作性較強的問題,把學生個人的疑問放在班級面前進行討論和實驗探究。這樣也會激發學生思索化學、學習化學、探究化學的興趣和習慣。

  2.化學探究實驗內容的呈現方式探究內容如何設計呈現也會影響到整個探究實驗。在此提供以下幾種建議:

  ①圖文結合,巧用視覺衝擊力。

  單純的文字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單一的文字也會使簡單的實驗看起來很麻煩。因此,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探究內容,精美的圖片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視覺衝擊力,吸引學生對相關的文字材料進行細化閱讀。而且,圖片可以更直觀地表達實驗的重點,避免文字過於繁雜、枯燥的描述。

  ②巧設習題,融入探究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習題的形式呈現探究性實驗的內容,選擇一部分以往的題型進行修改,融入新的探究性實驗的內容。這樣,學生在思考這些習題時,就會融合運用曾學過的知識對內容進行探究、思考,同時也鞏固了原有的化學實驗探究思維。

  ③在實驗演示中揭露探究內容。教師藉助教師和學生在演示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實驗現象或者問題,產生出新的探究內容,從而讓學生以此為探究課題展開新的探究實驗。這樣的呈現方式保持了化學思維的連貫性,用一個化學實驗引發新的化學探究實驗,也有助於學生對原有的演示實驗有更全面的瞭解。

  ④藉助多媒體呈現。

  總有一部分化學實驗無法在現有的環境條件下進行操作。教師可藉助多媒體資源,替代演示無法用語言進行表達的實驗過程,為學生直觀地展示化學探究實驗中的操作步驟和實驗現象,讓學生自我觀察,進而引導學生髮現問題,並對新問題進行思考。這也是探究思維的另一種培養形式。總之,本文提出了探究實驗的設計原則,並對探究內容的選擇及內容呈現方式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建議,在這些教學指導下再結合具體的探究實驗進行教學,對於引領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具有實際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鄭長龍.中學化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25-26.

  [2]郭玉潔.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設計與教學策略研究[J].讀與寫,2013***11***.

  [3]王興平.新課標下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的教學設計與研究[J].科學大眾,2013***8***.

  [4]高俊芳.有機化學設計性實驗教學的探究與實踐[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4***24***.

  [5]楊柳.重視探究培養,提高實驗能力--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設計[J].基礎教育研究,2014***12***.科學教育

  篇二

  《 化學教學創新教育開展思路 》

  【摘要】在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中應該建立創新情境,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引導學生實施創新活動,進行探究性的學習。理論聯絡實際,走出課堂,進行社會調查,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關鍵詞】素質教育;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創新活動;社會調查

  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施行素質教育。高素質的教師應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更新觀念,樂意接受新事物,接受新挑戰。要善於駕馭教材,很好地運用科學的藝術教學法。作為實施活動的教師,必須具備以下素質:

  1.職業素質。有崇高的職業理想和道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高尚的人格,有良好的個人修養和較強的自律性。要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對學生言傳身教,做學生各方面的表率。

  2.業務素質。具備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即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組織教學能力、處理教材和恰當地使用教學方法的能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能力、學法指導能力、對學生學習情況考核能力;合理的知識結構,即深厚的專業知識、廣博的相關知識、相當的教研能力、較強的自學能力。

  3.身體心理素質。應具備健全的體格,身心健康充滿活力,能適應繁重的教學教研工作。還要具有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調節能力,讓自己時刻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況。中學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中學教學素質教育中創新意識的建立特別重要。

  中學的基礎知識教學,特別是理科教學,是對前人研究發現所積累的基礎自然科學知識成果的傳播再現,不具有創造性。所以,中學化學中的創新教育,不是去開拓和創新未知的知識和知識體系,而是創設一定條件和氛圍,引導啟發學生去模擬、探究原科學家的實踐活動過程,發現新現象,通過聯想、判斷、推理和綜合分析,歸納出物質呈現如此現象的本質和規律,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建立創新情境,培養創新意識。教師要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創設一個適宜的情境,善於接受學生新的合理化建議,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養成創新習慣和膽識。鼓勵學生有創新意識的計劃,進行競聘演講,讓能者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並鼓勵和幫助學生將大膽的設想、創新的計劃變成現實。讓學生品嚐成功的喜悅,領略創新的意義。“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化學科學有著強烈的探索慾望和對化學知識及規律的擁有欲,將所知化學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造福人類的動機,才可能激發創新潛能,才可能產生創新慾望。教師可以集色、態、味、光、聲、於一體的化學實驗,給學生強烈的視覺刺激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如鈉與水反應、鎂條燃燒、噴泉實驗、爆炸實驗、鋁熱反應、銀鏡實驗等。但這種興趣和好奇是本能的、不穩定的認識傾向,還應激發社會性動機,使之成為主導動機,方才起著持久穩定強有力的動力和維持調控作用。如善於創設問題情境,激思激趣;理論聯絡實際,講解化學在尖端科技工農業生產、環境保護、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講述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侯德榜制鹼法等化學史激發學生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社會性動機等。另外,良好的教師形象,生動準確的講授,熱情真誠的關心鼓勵,幽默大方的舉止等,在培養和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機也起著不可忽視的情感作用。

  2.培養創新思維,鼓勵學生敢於創新。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是培養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特別是要培養學生敢於提出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不盲從教師、不盲從書本、不迷信權威的思維品質。例如,由於已經學習了氧氣的實驗室製法,在此基礎上,在學習二氧化碳的過程中可以要求學生根據反應原理、反應條件和氣體性質,自己設計一套製取二氧化碳的製取裝置,學生完成後,再組織學生一起分析、討論、比較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和優缺點等。也可以對學生提出問題,教材中有不好地方能否進行改進,能否隨時控制反應的進行等。改進後,對好的方案特別是創新的方案,進行表揚和獎勵,鼓勵學生創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設計、探索實驗,進行創新活動。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特別是在中學教育階段,化學實驗對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具有特別注重要的意義。設計性或探索性實驗,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還要求他們靈活地、創造性地綜合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設計性或探索性實驗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培養他們的意識和創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規實驗所無法比擬的。如學習水的淨化知識後,可佈置一個課外作業: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建議淨化水裝置。學習了酸的性質以後,可以讓學生在家中動手除水垢。學習了二氧化碳的性質時,教材上用紫色石蕊試液變色來證明二氧化碳和水發生反應了,可以向學生提問:二氧化碳通入水以後滴加紫色石蕊變色,誰使石蕊變色呢?有幾種可能呢?受此啟發,學生很容易提出假設:二氧化碳使石蕊變色、水使石蕊變色、反應生成的新物質使石蕊變色。接著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自己得出結論、接著引導他們得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通過探究和實驗逐步培養學生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敢於動手實踐的創新精神。愛因斯坦講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對學生形成創新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要學會聯想。講到甲烷氣體燃燒的焰色時,要聯想到氫氣和一氧化碳氣體燃燒的火焰也是淡藍色;講到甲烷氣體的實驗室製取時,聯想到用這套裝置還可以制哪些氣體;講到硬水的軟化時,想到水壺為什麼易起水垢;講到濃硫酸的強腐蝕性時,想到面板沾了濃硫酸時,應該怎麼處理。

  4.開展科技活動,展現創新能力。創新活動的基礎是科技活動,科技活動的開展狀況,深刻地左右著創新活動。為此,在工作中必須千方百計、想方設法開展科技活動。沒有條件必須創造條件,從課外興趣小組開始,建立初步的創新活動的基礎。通過教師的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利用現有條件,充分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比如,可以先讓學生完成課本上的家庭小實驗,再結合課本,適當補充學習一些課外知識,拓寬知識面,進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義的實驗;並引導學生撰寫科技小論文,充分展示學生的創新才華。

  5.學以致用,理論聯絡實際。要注意聯絡社會實際,可以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到工廠、農村、商場等地進行參觀、訪問、調查。寫出專題調查報告,並聯系社會實際,提出改進意見和措施,條件許可的,可以進行研究方案,並幫助實施。總之,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從各方面入手,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利用現有條件,儘可能地進行各式各樣的、豐富多彩的活動,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1993.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

  [3]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創新教育研究與實驗.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