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相關的論文

  經過學者們的努力研究,現代金融理論已經成型,形成了一個較完善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體系。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存在的風險及原因

  一、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存在的風險

  ***1***自然環境風險

  自然環境風險主要表現於在無法預計何時發生的地震、火災,不可避免的戰爭等不可抗原因下,公司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而這些損失又影響了供應鏈中其他的某一個環節所處公司,從而影響整個供應鏈的平穩性,供應鏈中互相關聯的公司在賬目流動中受到了妨礙或著破裂,對生產經營過程造成損失。原本建立的運營目的和資本目標不能達到,從而給商業銀行帶來巨大的影響。

  ***2***政策風險

  當國家對於金融的政策有新的變化時,通常會在供應鏈的投資、籌資融資和其他管理活動上造成很大的不利因素,使得供應鏈管理的風險順勢增多。比如,在生產框架調整的時候,國家往往是做出對生產框架的調整等一系列政策與措施,對一部分公司採取鼓勵的方式,讓公司投資的方向更為明確;或對某些公司則使其受到限制,造成供應鏈上本來存在的公司投資承擔蒙受損失的風險。

  ***3***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本質是說因為貿易這個大環境發生了意外,而使公司不能按照原來就制定好的計劃出售產品從而給商業銀行造成無錢還賬的風險,讓這種風險產生的原因可分為兩點,第一點是在預計上出現誤差,第二點是出現了新的可代替品,使公司原本的出售計劃破滅,資金鍊條驟然崩斷。

  ***4***信用風險

  信用方面的不足是中小型公司在市場銷售與從銀行貸款上的重要問題。主要是因為中小型公司在管理上不能達到規範化,技藝上的落後,資金規模小,資金信用上有所欠缺,而且缺少對自己信用加以管理。信用缺失已成為最重要限制商業銀行中小型公司信用貸款業務發展的因素。

  ***5***資訊傳遞風險

  因為每個公司在運作和操控上來講都是獨自的經濟實體,供應鏈從本質上是一個沒有確立合同的散亂公司聯合體,伴隨著供應鏈的影響程度逐漸變大,結構上也越來越繁雜,供應鏈上可能導致錯誤產生的概率逐漸增多。資訊的發散推遲會令上下游公司交流上不足,對造出的產品和使用者的需求產生理解上的差異,不能滿足市場需要,這樣的情況會對商業銀行送出錯誤或有偏差的報告,使商業銀行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進而造成風險。

  二、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風險的成因

  ***1***不可抗力和政策的調整無法預知

  所謂不可抗力,其不可抗意為無法抗拒,自然其無法預知,所以無法預知性是不可抗力的自帶屬性,無法預知就無法提早做出預案,進而很難解決。在現在這種大的政治環境下,政策的調整說變就變,而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單從經濟上說是無法預計的。供應鏈金融其牽扯的環節眾多而且密切相關,對於政策的突變,是很難立即做出相應的改動,這樣就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與風險。

  ***2***中小企業管理不規範以及技術力量薄弱與資產規模較小

  現有的中小型企業在管理上的疏忽與不規範會導致信用上的喪失,從而產生信用風險。科技的落後與技術上的支援力度不夠,會影響到信用上來,所以成為信用風險的成因之一。信用是一種無實體的東西,可是卻相當重要,資產規模小,將直接導致信用的降低,而產生出信用風險。而且現在一些企業對自身信用管理不夠重視,資信不足,進而使得信用降低,進一步發展為惡性迴圈,信用風險隨之誕生。

  ***3***預測失誤與出現新的替代品

  預測上的失誤是市場風險的成因之一,因為預測是不能對最終結果做出完全正確的判斷,而預測上的失誤就會導致風險的產生。市場的多樣化現在看來相當普遍,如果一個產品投入進去,不產生新的變化,出現了另一種商品替代了其所發揮的作用,那麼將會對原產品產生很大的衝擊,而使得風險的誕生。

  ***4***供應鏈實質是一種未簽訂協議的鬆散的企業聯盟

  所謂的供應鏈,其本質其實是企業之間的結盟關係,但是這種關係是沒有保障可言的,因為沒有協議或合同的約束,導致資訊的傳遞存在的風險。資訊在傳導和傳遞的過程中,因為很多不可抗力的影響,會存在不可避免的誤差在其中,一旦傳遞的次數過多,環節過繁,將會使得這種誤差在程度上的上升,造成資訊傳遞風險。

  總體來說,對供應鏈金融風險是可控的,通過合理的操縱措施如加大對風險資訊的理解與互動,對出乎意料情況和損失做出思考、認知和周旋,用最小的成本、最優的組合對風險進行有用的規避,隨時監管控制,來保證供應鏈金融的平穩。

  篇2

  淺析金融服務外包的原因與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向深度發展,當中國依靠“製造外包”而成為世界製造業基地的時候,另一種被稱為“服務外包”的新事物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外包***Outsourcing***一詞最早出現在 Gary Hamel 和 C. K. Prahaoad 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題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文章裡。它是指企業在內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整合利用其外部最優秀的專業化資源,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發揮自身核心競爭力的目的,並增強企業對環境的迅速應變能力的一種新型管理模式。

  服務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是外包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比較物件是製造外包,是指企業將資訊服務、軟體開發、應用管理和商業流程等服務性業務,發包給企業外第三方服務提供者。

  最早的金融服務外包要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當時,國際上一些證券機構將一些準事務性金融服務***如列印及儲存記錄等***外包給專業機構處理,同期出現一種新形式“金融服務處理外包BPO”,這是一種點對點的商業鏈外包。

  金融服務外包是服務外包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金融行業主體自身業務發展的需求變化,以及在服務外包領域的不斷開放而迅猛發展。2008年以來,國家對包括金融服務外包在內的服務外包產業的關注和支援進一步提升,並在融資、稅收、智慧財產權等方面給予一系列政策支援。

  2004―2008年我國的BPO服務外包年增長率超過了20%;截至2008年年底,BPO服務外包行業已成長為約23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市場。其中,金融業服務外包作為中國BPO服務外包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佔到整體BPO服務外包市場約20%的份額,規模達到48億元。2006―2008年年複合增長率保持在21%左右。

  1 業務外包在金融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傳統的服務外包,多為提供運輸、餐飲和保安等專項的體力服務,我國的金融行業較為傳統,自成體系,而金融外包服務在10餘年的時間內迅速發展,和銀行、證券、保險行業業務有機結合,並發展了自己的產業鏈,不僅提供了資訊採集、清分裝訂、後督分包等多種服務,還擁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並能提供按需定製解決方案服務。對於金融服務外包的迅速發展,原因分析如下: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綜合金融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我國金融業開放過渡期的結束,國內銀行業已經對國外金融機構全面開放,外資銀行獲得了與國內商業銀行完全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經營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和金融風險。繼續依靠增加簡單生產要素投入的方式來獲取利潤增長,例如,增設營業機構等是無法持久的,銀行和其他的金融機構等需要依靠理念革新和技術進步,降低消耗,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產要素使用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利潤增長的貢獻率來推動整個行業的持續?p快速?p平穩增長。

  1. 1 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經濟增長利潤的要求

  金融業務外包的思想基於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理論。該理論認為並非構成企業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創造價值,只有特定的即戰略環節才創造價值。關鍵的是基本活動,它是產品或服務的主要形成過程,並直接體現了企業價值鏈中價值量的遞增過程。

  價值鏈理論發展到今天,實現了新的突破,即價值鏈可以進行分解與整合。傳統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在競爭中發展困難,而另一些企業則另闢蹊徑,它們從對整個價值鏈的分析中,放棄某些增值環節,從自己的比較優勢出發,選擇若干環節培養並增強其核心競爭力,利用市場尋求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整個價值鏈的全過程。但是這樣的價值鏈是由許多相對獨立的,且各自都有核心競爭力的增值環節組成的。這些原本屬於某個價值鏈的環節一旦獨立出來,就未必只對應於某個特定的價值鏈,它也有可能加入到其他相關的價值鏈中去,於是出現了新的市場機會――價值鏈的整合,即可以設計一個新的價值鏈,通過市場選擇最優的環節,把它們聯結起來,創造出新的價值。實現虛擬經營的企業能夠充分意識到:價值鏈的分解與整合作為一種經營策略功效卓著,它能夠保證企業獲得最大的投入產出比。

  銀行的價值活動可以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兩大類。基本活動又稱為核心活動,是與銀行產品或服務直接相關的活動,包括成熟化的業務處理、新產品開發設計、市場分析、管理協調與決策、專家系統、人機互動安排和接觸式銷售等。輔助活動則是為核心活動提供輸入資源或基礎性設施的活動,包括人事管理、後勤管理、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等。銀行的輔助活動的每一項都可與基本活動聯絡起來並支撐整個價值鏈。

  如果所有服務都由企業自身職能部門提供,則屬於內建式生產方式或全能企業情況;如果把部分服務流程轉移給外部企業提供,則意味著發生了外包服務,屬於部分外包企業;隨著外包不斷的深入,以及企業從外包活動中獲得的效率的增加、成本的降低,一種極端形式是企業將全部非核心業務外包,從而通過比較優勢、規模經濟、經驗經濟等途徑和機制來提高效率獲取利益。

  金融機構提高自身商業價值和工作效率,集中於自身核心服務、節約成本成為外包戰略目標的出發點。其優化內部資源配置、轉移風險、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滿足流動性之需、自身能力之限等因素成為促進金融服務外包蓬勃發展的原動力。   1. 2 先進理念指導、金融改革的要求

  銀行業為了實現核心價值最大化,需對核心活動和輔助活動進行識別、評估後逐步實現外包。首先,需要將服務鏈條上的各項活動合理拆解,才有可能對其進行單獨計價和安排,將其轉移給外部企業提供。在流程銀行理論的推動下,銀行業進行了複雜但卓有成效的業務重組,重組的內容不僅侷限在經營業務範疇,也包含一部分的機構、部門、人員調整。在這個拆分和重組過程中,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提供服務商尋找自己的核心價值點,劃定服務邊界,雙方都獲得了很大發展。

  流程銀行的理論最早可以追溯至1990年,美國原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邁克爾?哈默***Michael Hammer***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再造工作》一文。在文章中,提出了企業流程重塑***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理論和再造***Reengineering***的概念。

  在中國,流程銀行的概念是由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於2005年10月在“上海銀行業首屆合規年會上”第一次提出來的。會上劉主席指出,為打破“部門銀行”壁壘,建立基於“流程銀行”的合規化管理,根本出路在於對目前的部門銀行模式進行再造,建構流程銀行。在劉主席看來,流程銀行是相對於已有的以“部門銀行”為特徵的銀行而言的一種全新的銀行模式。

  對流程銀行的重塑理念進行落地,銀行業務進行前中後臺分離是國內外銀行業普遍認同的原則,設立後臺共享服務中心,實現後臺業務和交易的集中處理以及服務共享成為業內的實踐趨勢。各類專業後臺中心的建設是推進流程銀行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根據國際國內金融業後臺中心建設的經驗,建設後臺共享服務中心能夠為銀行帶來多方面的優勢和效益,也使得外包集中處理成為了可能。

  而金融服務外包的本質,即是金融企業將價值鏈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礎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業務和流程剝離,外包給企業外部專業服務提供商來完成,使企業通過重組價值鏈,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了成本並增強了核心競爭力。

  金融機構將自己不擅長的業務外包,集中精力做自己擅長的業務,與內部部門提供服務相比,外包商的服務成本更低,也正是基於這個契機,金融服務外包正式和銀行業開始了深度的合作。

  “流程銀行”的概念提出後迅速被各家銀行所接受。股份制銀行迅速進行了業務流程再造的工作。中信、民生、光大、浦發等行完成或者階段性完成行內業務調整和IT支撐系統調整以支撐流程再造的實施工作。根據麥肯錫國際諮詢機構2003年的調查結果,即使考慮到通訊和離案業務增長的管理成本,通過外包重新設計的業務流程也能將成本降低65%~70%。

  1. 3 技術進步提供發展條件

  在全球經濟高增長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已由20世紀初的5%左右上升到60%~70%。科技進步已成為一個國家富強的源泉,成為人類文明的主要動力。科技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活躍和最活潑的因素,尤其是現代高科技是競爭的制高點,採用新的技術、改進生產裝置能力,提高社會專業化生產水平,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提高資源勞動的邊際產出,技術進步使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革。

  在資訊化時代,金融改革離不開資訊科技支援。前後臺分離建設既是管理的優化又是業務流程的優化再造,在實現流程銀行的目標下,對傳統的銀行業資訊化系統的建設和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流程電子化能力。要求全面體現人與人、人與系統、系統與系統流程協作特徵的一系列典型能力,整合通道的整合能力和作為服務統一管理的管控能力。

  ***2***要求採用“流程導向”的建設方法,而非傳統的“功能導向”。以流程導向的方法來實現流程銀行所需要的靈活性,一是把陷入各個業務應用內部的業務產品 流程分類彙集、統一執行和管理。二是進行各類業務產品流程靈活裝配,從而支撐產品、服務的靈活創新和實現,流程運轉的流程控制邏輯。三是對基礎業務應用系統提供的功能服務進行自動化流程的組合、呼叫、執行。

  ***3***後臺中心的建設將出現大量前、後臺人員的組織管理、績效評估要求。

  ***4***用於資訊傳遞的電子表單、圖片、影像等介質的安全保密性要求及給支援系統帶來的效能壓力。

  ***5***內、外部使用者體驗和感知要求及高效工作要求。例如,為提高資料錄入效率,提供影像切片跟隨能力。

  ***6***大併發量下的資料處理能力和任務處理策略模型。例如,國內某金融集團的後臺中心,有2000~3000臺操作員終端同時工作,由於採用計件工作方式衡量績效,操作員會盡量快速的處理任務及搶佔下一個任務。如果任憑操作員自由搶佔,則有可能造成系統過於繁忙出現異常,如果採用系統自動分配方式,則需要處理策略兼顧效率和公平。

  這些要求的實現效果,直接關係到業務流程重塑的效果、人員工作的實際效率、成本付出與最終利潤的獲取。

  為滿足需求,需要運用工作流、影像處理***切分、識別***、任務分配、大資料處理等多種先進技術。金融機構如果選擇所有內容自行研發,而投資於這些新技術研發成本巨大,實施的風險極高,並且在現在這個資訊、網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技術的更新和運維也很昂貴和複雜。而金融服務外包商,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探索和掌握的前沿技術和技能,在其中的某些方面做到技術領先。在滿足行業的通用要求的基礎上,再能夠按照各類金融機構的特色需求進行定製,從而很好的利用這次機會。隨著各行業務流程再造的逐步深化,金融服務外包的服務也逐步提升了技術含量,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金融外包服務從一般人力服務擴充套件到金融服務領域,從配套服務進入到BPO―運營過程承包,步入了更高層的商業系統諮詢、結構設計及商務運營等領域。在BPO中,金融機構和服務商之間的關係由傳統的服務提供轉變為戰略合作。

  2 金融服務外包的影響

  在金融改革的契機下,金融服務商和金融機構重新進行工作邊界劃分,發揮己方所長,形成了共同發展的雙贏區域性。   2. 1 種類擴充套件

  金融業務的外包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外包的範圍已經從最初的文書類業務,逐漸擴充套件到資訊類業務、人力資源管理等更具有戰略性的內容,越來越多的機構將業務處理外包,如某個業務品種的處理整體外包。服務性質也逐漸由人力資源提供和組織,擴大到業務整體外包,再到整體改造方案的提供。發包機構和承包方之間的關係也在變化,後者的角色正在從傳統的服務提供者向戰略伙伴轉變。

  2004年2月,國家開發銀行與惠普公司在北京簽署了戰略性IT外包服務合同,將其IT系統包括軟硬體的運營維護和管理等外包給惠普,是國內金融界首家整體外包案例。8月,光大銀行也簽訂了國內首份信用卡全面外包協議,將信用卡業務外包於美國第一資訊公司***FDC***。

  此外,具體實踐中,金融服務外包逐步擴充套件到銀行業客戶服務、客戶信用等級評定、支票影象、資料管理、外設服務、金融分析、信用調查評估、賬單列印、呼叫中心等事項,保險業也將保單印製、保單資訊採集等環節進行外包處理。

  2. 2 方式擴充套件

  隨著金融服務提供商和金融機構的深度合作,服務方式也從最初的駐場外包到離場外包,直至跨國外包。

  跨國外包,即大型金融集團和機構將業務外包給外國的第三方,或外包給集團自己在外國設立的處理中心。這些處理中心規模增長迅速,如截至2003年,花旗、渣打、匯豐等大型金融集團已經在印度設立了10個處理中心。美國花旗銀行是業界中開展外包的先驅者。在過去的5年裡,儘管花旗銀行的管理成本有所增加,但其收入的成長卻是成本增加數值的3倍。他們認為,藉助外包運營管理模式,使他們成為世界上最有效益的銀行!目前服務外包的發包業務,集中在發達國家,其中美國約佔2/3,歐盟和日本佔近1/3;發展中國家則為服務外包的主要承接地,其中亞洲承接最多,約佔45%,印度是亞洲最主要的承接國;歐洲主要承接國為愛爾蘭;拉美主要承接國是墨西哥。

  由於服務外包可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和業務成本,因此近年來跨國公司紛紛將其非核心業務通過離岸外包轉移出去。據世界最大高科技預測公司Gartner Inc預測,未來10年內,全球服務外包市場將以年均8. 2%的速度快速增長。令人振奮的市場前景給中國發展服務外包提供了良好商機。據科尼爾公司對各國吸引離岸外包業務能力的綜合評價,中國僅次於印度排名第二,中國對發達國家企業吸引力最大的是人才素質。

  2. 3 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1***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外包給金融機構帶來的利益包括降低成本、轉移風險,並集中現有人力資源於核心業務以提高核心競爭力。由於規模經濟、專業化和戰術集中,第三方提供的服務比自行生產的成本更低。

  ***2***充分利用前沿技術和技能。

  ***3***轉移風險。金融機構和服務外包商之間是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是風險共同體,非單獨的僱傭關係。因此,金融機構在外包服務的同時也把一些風險轉移給了服務外包商,以更好應對迅速變化的外部市場環境和顧客需求。

  2000年和2001年我國股份制銀行的全要素生產率是負增長的,而接下來的幾年基本呈現穩步增長,八年間的平均增長率為21. 31%,對產出的貢獻率近50%。金融改革下,金融外包服務等發揮了其作用。從影響股份制銀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因素來看,風險管理水平、人力資源質量以及主營業務收入與TFP呈顯著正相關關係。

  3 結 論

  隨著外包服務的發展,外包種類的逐步開放,市場將進一步得到細分,金融外包的服務提供商會從最初大而全服務方式,逐步發展自己的特色,形成差別市場。隨著彼此合作的深入,也會出現一些矛盾和問題,金融服務外包商和金融機構之間的風險責任邊界需要明確,這對於雙方都可能出現新的風險,外包轉移管理職責,對客戶義務不轉移,銀行依然是操作風險的主體,而外包提供商服務不能滿足客戶要求,服務過程中對客戶商業祕密的洩露等因素而損害銀行聲譽,出現聲譽風險;外包業務合同、外包提供商的合規性、國家監管環境變化等因素也可能會導致法律風險。

  國際服務外包已經成為全球化經濟浪潮中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形式,並且發展越來越迅速。服務外包具有技術附加值高、汙染少、環境友好、吸納勞動力能力強等特點,因此發展服務外包對於一國經濟的就業結構的調整以至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服務外包的技術進步、需求導向以及規模效應與資金積累效應機制,可以提高就業水平。

  中國金融服務外包市場還處於成長初期,儘管目前外包市場規模並不大,這一領域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和商機。我國的金融業正呈現出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前臺業務和後臺業務、標準流程業務和非標準流程業務加快分離的趨勢,金融後臺的建設和以各類後臺為載體的服務外包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從業務多元化來看,中小企業信貸方面的外包將成為未來金融外包業務的潛在增長點。我國政府已把發展金融服務外包業務作為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的核心組成。由於金融服務外包產業是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最佳途徑,我國又具有市場、成本等方面超過印度的優勢,如果抓住這個歷史機遇,在中國率先啟動金融服務外包產業,對於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戰略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