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醫學相關的論文錦集

  下面是小編整理整合的一些關於醫學方面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借鑑,希望對你有幫助。

  新形勢下醫學院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網際網路+”越來越普及的時代背景下,各種新觀念和新事物湧入大學校園,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醫學生屬於高校中的特殊群體,其獨特性也對醫學院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提出了特殊要求。不斷髮展的醫學知識與技術、緊張的醫患關係對醫學生的教育及其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醫學生輔導員的工作既具有高校輔導員的普遍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醫學生輔導員必須結合醫學專業的特色和學生群體的特徵,努力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在實際工作中,既要深入瞭解學生,加強工作的針對性,還要結合醫學專業實際,開展專項輔導工作;更要加強學習,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在此,筆者結合醫學院校輔導員的工作實際,就其職業能力的提升途徑談幾點認識。

  一、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定義

  按照《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和《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以下簡稱《能力標準》***檔案精神,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是指輔導員在從事大學生工作中運用自己的知識、技能、態度和智慧來教

  作者簡介:凌俊***1980―***,壯族,廣西田東人,學士,助教,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育管理服務大學生的能力,是一個多層次、多要素、多序列的動態綜合體。其中,《能力標準》中明確闡述了輔導員的職業能力特徵及標準,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黨團及班級建設、學業指導、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理論與實踐研究等技能。

  二、醫學院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現狀與分析

  1.角色定位模糊,缺乏對醫學院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認識

  雖然在《能力標準》及《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規劃***2013-2017年***》中為高校輔導員的培養、培訓、考核等工作提供了依據,對其專業化、職業化發展進行了界定。然而,目前醫學院校的輔導員主要為剛畢業的學生,其工作能力較為有限,責任心、使命感等較薄弱。由於主客觀的原因,不少輔導員把自身的工作崗位視為臨時工作,一旦有機會就會轉崗至其他崗位。這種心態減少了輔導員對自身工作的認同感,也不利於建設高質量、穩定的輔導員隊伍。

  2.專業知識能力薄弱,專業化水平偏低

  按照《規定》對輔導員職業的定位,高校輔導員應當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專業性較強。而醫學生的特殊性要求其輔導員必須瞭解醫學生的專業特徵、學習規律及就業方向與趨勢。現實狀況卻是許多醫學院校的輔導員所學專業與思政教育專業相距甚遠,其主要涉及文、理、工、經、管、醫等不同專業門類,他們既不具備系統的思政教育理論知識,也沒有從事思政教育的經驗,對醫學專業更是瞭解不深,存在專業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化水平較低等問題。這種現狀極不利於新形勢下醫學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

  3.工作機制不順暢,缺乏提升職業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輔導員處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線,日常工作煩瑣,對於關心和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的本職工作很難較好地開展。此外,培訓機制不夠完善,高校普遍重視專業教師的培訓和培養,缺乏對輔導員進行專業培訓以及提供實踐培養機會,這些都不利於輔導員隊伍走向專業化、職業化。

  三、醫學院校輔導員提升自身職業能力的主要方法

  1.深入學生群體,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作為一名醫學院校輔導員,要掌握醫學生的專業特徵及日常學習情況,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關心學生的困難,與學生在情感上取得共鳴,從而更好地開展學生工作。醫學院校輔導員要想做好關心和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工作,就必須瞭解他們,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項工作。

  2.結合專業特點,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在對醫學生的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是重點內容。而結合社會熱點問題,能夠使輔導員較為有效地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對醫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調研顯示,反腐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輔導員應以此為話題引入衛生法中關於醫生受賄的概念,同時應用相關事例告訴學生如何正確應對。這不僅會使教育形式更加多樣化,還能夠收到較好的教育成效。

  社會實踐也是一個很好的對醫學生進行教育的平臺。根據醫學生的專業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社會實踐,可以增強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認同感。比如,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到基層開展義診活動;藥學專業的學生到醫藥企業瞭解藥品的生產銷售流程,到戶外進行中藥資源調查;衛生管理專業的學生通過社會調研瞭解醫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問題;護理學專業的學生在獻血點服務;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奉獻理念。總之,根據專業特徵開展相關實踐活動或調研,有助於醫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3.提升自身素養,專業化地開展工作

  目前,國家及各地區都提出了關於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不同方案,為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同時,國家及各地區也舉辦了各類面向輔導員的活動,如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輔導員年度人物評選、輔導員國內高校交流活動,等等。事實證明,輔導員通過參加專業培訓,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以更好地完成相關工作,還能給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更多的幫助。而醫學院校輔導員應該通過各類可以提高自身職業能力的途徑,不斷提高自己,通過相關活動,提高職業能力,並不斷走向專業化、職業化。

  目前,我國的醫學教育改革仍在穩步推進,醫學院校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和專業化的發展道路還很漫長。這就要求輔導員堅定信念、持續學習、認真思考,不斷總結工作經驗,創新工作方法,進而提升職業能力。

  新形勢下醫學院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網際網路+”越來越普及的時代背景下,各種新觀念和新事物湧入大學校園,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醫學生屬於高校中的特殊群體,其獨特性也對醫學院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提出了特殊要求。不斷髮展的醫學知識與技術、緊張的醫患關係對醫學生的教育及其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醫學生輔導員的工作既具有高校輔導員的普遍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醫學生輔導員必須結合醫學專業的特色和學生群體的特徵,努力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在實際工作中,既要深入瞭解學生,加強工作的針對性,還要結合醫學專業實際,開展專項輔導工作;更要加強學習,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在此,筆者結合醫學院校輔導員的工作實際,就其職業能力的提升途徑談幾點認識。

  一、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定義

  按照《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和《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以下簡稱《能力標準》***檔案精神,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是指輔導員在從事大學生工作中運用自己的知識、技能、態度和智慧來教

  作者簡介:凌俊***1980―***,壯族,廣西田東人,學士,助教,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育管理服務大學生的能力,是一個多層次、多要素、多序列的動態綜合體。其中,《能力標準》中明確闡述了輔導員的職業能力特徵及標準,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黨團及班級建設、學業指導、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理論與實踐研究等技能。

  二、醫學院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現狀與分析

  1.角色定位模糊,缺乏對醫學院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認識

  雖然在《能力標準》及《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規劃***2013-2017年***》中為高校輔導員的培養、培訓、考核等工作提供了依據,對其專業化、職業化發展進行了界定。然而,目前醫學院校的輔導員主要為剛畢業的學生,其工作能力較為有限,責任心、使命感等較薄弱。由於主客觀的原因,不少輔導員把自身的工作崗位視為臨時工作,一旦有機會就會轉崗至其他崗位。這種心態減少了輔導員對自身工作的認同感,也不利於建設高質量、穩定的輔導員隊伍。

  2.專業知識能力薄弱,專業化水平偏低

  按照《規定》對輔導員職業的定位,高校輔導員應當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專業性較強。而醫學生的特殊性要求其輔導員必須瞭解醫學生的專業特徵、學習規律及就業方向與趨勢。現實狀況卻是許多醫學院校的輔導員所學專業與思政教育專業相距甚遠,其主要涉及文、理、工、經、管、醫等不同專業門類,他們既不具備系統的思政教育理論知識,也沒有從事思政教育的經驗,對醫學專業更是瞭解不深,存在專業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化水平較低等問題。這種現狀極不利於新形勢下醫學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

  3.工作機制不順暢,缺乏提升職業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輔導員處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線,日常工作煩瑣,對於關心和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的本職工作很難較好地開展。此外,培訓機制不夠完善,高校普遍重視專業教師的培訓和培養,缺乏對輔導員進行專業培訓以及提供實踐培養機會,這些都不利於輔導員隊伍走向專業化、職業化。

  三、醫學院校輔導員提升自身職業能力的主要方法

  1.深入學生群體,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作為一名醫學院校輔導員,要掌握醫學生的專業特徵及日常學習情況,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關心學生的困難,與學生在情感上取得共鳴,從而更好地開展學生工作。醫學院校輔導員要想做好關心和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工作,就必須瞭解他們,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項工作。

  2.結合專業特點,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在對醫學生的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是重點內容。而結合社會熱點問題,能夠使輔導員較為有效地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對醫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調研顯示,反腐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輔導員應以此為話題引入衛生法中關於醫生受賄的概念,同時應用相關事例告訴學生如何正確應對。這不僅會使教育形式更加多樣化,還能夠收到較好的教育成效。

  社會實踐也是一個很好的對醫學生進行教育的平臺。根據醫學生的專業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社會實踐,可以增強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認同感。比如,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到基層開展義診活動;藥學專業的學生到醫藥企業瞭解藥品的生產銷售流程,到戶外進行中藥資源調查;衛生管理專業的學生通過社會調研瞭解醫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問題;護理學專業的學生在獻血點服務;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奉獻理念。總之,根據專業特徵開展相關實踐活動或調研,有助於醫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3.提升自身素養,專業化地開展工作

  目前,國家及各地區都提出了關於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不同方案,為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同時,國家及各地區也舉辦了各類面向輔導員的活動,如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輔導員年度人物評選、輔導員國內高校交流活動,等等。事實證明,輔導員通過參加專業培訓,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以更好地完成相關工作,還能給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更多的幫助。而醫學院校輔導員應該通過各類可以提高自身職業能力的途徑,不斷提高自己,通過相關活動,提高職業能力,並不斷走向專業化、職業化。

  目前,我國的醫學教育改革仍在穩步推進,醫學院校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和專業化的發展道路還很漫長。這就要求輔導員堅定信念、持續學習、認真思考,不斷總結工作經驗,創新工作方法,進而提升職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