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心理學與教學相關的論文

  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應用於教學研究便形成了現代認知派的學習論和教學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認知心理學與音樂欣賞教學》

  [摘要]本文以中學音樂欣賞教學為立場,結合我國音樂新課程的教學改革目標,論述了認知心理學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對於我國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產生的積極影響。尤其是對教師傳統教學角色和職能的轉變有著重要的啟示和意義。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音樂欣賞;教師;教學

  認知心理學是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二十世紀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階心理過程,主要是認識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以苛勒和沃特海默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它以大腦中的認知過程為研究物件,這個認知過程,即資訊加工過程,認為認知就是資訊加工,包括感覺輸入的變換、簡約、加工、儲存和使用的全過程。以資訊加工觀點研究認知過程是現代認知心理學的主流,可以說認知心理學相當於資訊加工心理學。它的研究成果為現代教學開闢了新的天地,提供了新的途徑。因此,它對現代教學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尤其適於音樂在感覺、行為的週期中,人類有限的能力處理的就是資訊,而音樂中所包含的資訊量總是大於聽者所能夠接受的資訊量。本文認為認知心理學與藝術教育領域中音樂的關係更為密切,尤其是在當今新課程的改革大潮中,認知心理學在我國基礎音樂欣賞課教學中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早在本世紀初,美國著名兒童音樂教育學心理學學者詹姆斯・默塞爾就在其音樂教育心理學名著《學校音樂教學心理學》一書中反覆強調指出:在普通學校中,音樂教育就是欣賞教育,在這裡,欣賞被定義為:懷著由衷的欣喜熱愛的情緒、情感去自動追求從音樂中獲取自我滿足和自我發展。目前我國普通學校的欣賞教學活動中所普遍採用的是以音樂知識、價值體系為教學內容;以聽教師講解音樂、展示音樂播放錄音、錄影或現場表演為主要教學方法,顯然是與兒童在音樂領域進行實踐的需要相距甚遠的。

  在當今新課標中指出,音樂欣賞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和初步鑑賞音樂的能力;至於其他教學內容都是為更好地感受、理解和鑑賞音樂而服務的。這門課尤其對傳統教師角色和職能的轉變有著重要的啟示和意義。

  馬克思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實踐告訴我們,音樂鑑賞能力需要後天培養。在音樂欣賞課上,通過認知心理學,老師對學生的啟發、誘導,可使他們產生豐富的聯想,可充分發揮其想像力。任何一個聽力健全的人都可以不受任何訓練而具有一定高度範圍內的音,但遠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對音樂進行審美的感知與體悟。因此,對音響的感覺是人類的共有本能。整體感受主要是通過欣賞與唱歌兩個方面來進行教學活動。由各種音樂要素的綜合運用而產生的音樂音響對人的情緒給予刺激,可以引起人的情緒波動----聯想、回憶、感受、共鳴等;通過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逐步提高其心理素質。所以音樂教學必須符合音樂特質----以音樂的實際音響為表現形式、以情緒的感受和表現為目的。所有這些,使我們不難認識到音樂教師責任之重。為此,我們強調每位音樂教師都應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上好音樂欣賞課。上好課,除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技術外,更重要的則是瞭解學生,為學生設想,這就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教師的學生觀支配著教師的教學行為,決定著教師的教育態度和相應的教學方式。

  一、學生的認知因素是決定學習結果的直接因素。

  傳統欣賞教學中的學生觀是教師往往把學生視為知識的被動、消極的接受者。只是注重講解樂曲,從而忽視了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而且也忽視了學生內部的認知規律,不考慮任何其他因素,無視學生的內部認知結構。“強迫”學生接受教師所講的有關樂曲內容。因此,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僅不能營造一個主動的學習氣氛,而且也不能喚起學生的內部認知規律,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欣賞學習。

  而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學習這已知的、所碰到的資訊和他們在學習時所做的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人的學習是從外界環境的刺激的輸入開始,經過不同的認知加工和存貯結構的轉換,最終積入長時記憶,成為知識的一部分。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認知因索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才是決定學習結果和學習效率的直接因素。教師的教必須考慮學生的內部認知結構,例如在創造外部條件時,教師採用了什麼樣的匯入新課的方式及其怎樣激發起學生欣賞的慾望,如何使學生已有的內部欣賞知識與新知識相互加工、轉換等,從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的,而是學習者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主動地加工資訊和構建意義的過程。既然學生的學才是決定學習結果的直接因素,那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就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所以音樂教師在創造欣賞學習的外部條件時,必須以學生欣賞知識內部的認知規律為前,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教非常重要,因為技術和知識可在工作中日日進步,而徒具精深技術,卻無法施教於人是最不可取的。教師的教能夠影響學生欣賞樂曲學習的內部認知過程,即引發學生有意義的學習的心向,啟發學生進行深水平的加工,幫助學生在知識上查漏補缺,改進和調動已有的認知結構。從中可以看出,認知心理學理論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學生視為積極、主動的資訊加工者。

  二、學生的認知結構不同。

  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各不相同,因此當學生知識結構系統性比較好、層次分明,在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時就能夠迅速、準確地提取出來,新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但是有些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零散、層次性差、比較混亂,遇到該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時就會有提取困難和錯誤的現象。當學生髮現不能用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來解釋新學習的內容時,就會產生緊張和不平衡感,如果這種感覺長期得不到消除,學生就會產生厭倦、苦悶的心情。進而變得怕學、厭學。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該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態並能引導和控制學生的心理過程,當欣賞一首樂曲時,即要引導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引發他們豐富的情感,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體現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就是要教給學生感受、理解與掌握音樂內涵的本領,又要把握不同年齡學生的不同心理特徵,合理的安排欣賞教學的程式和方法。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樂音隨時間運動轉瞬即逝,所以對那些比較大型、複雜的作品,最好在欣賞之前就把音樂主題、重要旋律給學生唱熟,或者背熟,使之在欣賞的時候,對樂曲有個印象,不那麼生疏。這樣有益於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主動性、積極性,也有益於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更益於理解樂曲的內容。因此教師欣賞樂曲時不應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而是應靈活掌握,注意每個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照顧到學生之間的這種差異,進行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創造不同的途徑,幫助學生個體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學生在用已有的知識水平解決新問題時才能順利提取,那麼學生的緊張和不平衡感就能很快消失,從而產生輕鬆感、滿足感,增強了自信心,那麼這種積極的心情就會促使他們主動地去學習。當然能做到這樣很困難,這就需要對教師的水平要求非常高。

  三、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教材的知識結構不同。

  就教材而言,選入教材的作品必須是藝術精品。傳統的教學往往重視對教材的分析,注重教材的知識結構或邏輯結構。“吃透教材”往往被視為有效教學的重要方面。對教材分析的強調會導致教學過程中較少考慮學生的特點,不注意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相關的背景知識。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於被動的地位,其結果往往導致機械學習,影響學生學習的遷移。而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不同於教材的知識結構。兩者之間至少存在以下三點錯誤:

  首先,資訊的表徵方式不同。教材中的知識主要是以語言文字的方式詳細表達的,而頭腦中的資訊主要是以語義的方式簡約表徵的,多以自覺的方式儲存。其次,資訊的構造方式不同。教材中的知識前後順序性和邏輯性很強,而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的順序性淡化了,以另外的方式構造起來。最後,知識的完備性不同。教材中的知識是完備的、無缺口的、系統的,而頭腦中的認知結構由於遺忘規律的作用,常常是有缺口的。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教師在講課時不僅要把課本上的欣賞知識講清楚,更重要的是要把書本上的結構、嚴謹的知識轉化成與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相適應,便於學生接受和儲存的知識,這樣才有利於學生頭腦中知識的系統性和完備性。

  怎樣使中學生喜歡學校音樂欣賞教學的內容呢?編選教材時除了考慮到各種必備因素之外,對於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髮展也不可忽視。所選音樂作品必須是符合學生審美情趣學生願意接受的作品。九年義務教育初中音樂教材突出審美內容,並以情緒表現為主線,以欣賞為主要內容,強調對音樂基本要素的理解與掌握。欣賞為主,先聽後唱,以對比及精聽粗聽等手段感受音樂,在感知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作品的情緒。這樣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如果再配齊教材的全套音響和精緻的課件,加上教師的教學與引導,是會受到學生歡迎的。教材其他內容的安排則是以應用與表現為目的,引導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作願望。

  有了好的教材、好的作品,這僅僅為學生喜歡音樂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還需要教師通過一系列音樂教學活動使學生從整體上感受音樂,喜歡音樂,提高心理素質。認識到“感悟音樂的能力並非天生”的意義在於,音樂教師可以明確自己的責任:不能將學生領入藝術殿堂後就放任他們自行審美體驗了事,而應當選擇最優秀的作品作為範本加以分析、解釋、評價,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評價,讓學生在審美實踐中,由淺入深地知曉音樂藝術特有的審美性質、手段和方法,提高審美敏感性,從而達到培養音樂審美力的教育目的。那麼我們從事基礎音樂教育的教師就盡到了培育“音樂之耳”的職責和義務了。

  就如孔子所言:“自樂樂人,自正正人。”而塑造健康的品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音樂導人向善的作用的同時,則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認知心理學知識,並懂得如何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品格及較高審美情趣的德才兼備的學生。所以,音樂教師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樂素質以及音樂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掌握音樂教學的規律和方法之外,還必須努力學習和掌握少年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並與教學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使音樂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

  總之,認知心理學研究為音樂欣賞教學實踐提供了新的理念,給現代教育實踐提供了許多新的啟示和方法。在現在這個提倡索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師應該運用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吸取其合理的成分,積極轉變角色和職能、轉變教學觀念。應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應是學習過程的被動接受者、不是被壓抑者,而應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師不應是傳統教學觀念中的知識灌輸者,不應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包辦者和學生個性的壓抑者,而應是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這樣才能培養真正的素質人才,才能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子寸英,金杜林,應用認知心理學原理轉變教師角色和職能,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9期。

  [2] 黃天元,當代認知心理學的“學習觀”及教學啟示,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2年第4期。

  [3] 李瑾瑜,新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期。

  [4]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培訓教學研究組 組編,郭東岐 編著,教師的適應與發展,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2期。

  [5] 呂維華 ,讓音樂欣賞動起來 ,中國音樂教育,2002年第7期。

  [6]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4期。

  [7] [美]Sternberg 張厚粲,教育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年第9期。

  作者單位:浙江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