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臨床醫學方面論文的錦集
下面是小編整理整合的一些關於臨床醫學方面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借鑑,希望對你有幫助。
腦出血患者手術後ICU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探析
【摘要】目的:探討腦出血患者手術後ICU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方法:選擇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行手術治療的腦出血患者8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觀察組給予ICU?o理干預,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併發症發生情況,評價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併發症發生率低於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於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手術治療腦出血患者後,ICU護理干預的應用可減少術後併發症,促使患者儘早康復出院。
腦出血屬於臨床常見病,多發於中老年人,起病急,病情較為嚴重,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病死率。臨床治療腦出血患者時,主要採用手術治療,圍手術期中,還需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以提升手術效果,改善患者預後。採用常規方法護理患者時,護理效果並不理想,部分患者預後情況比較差。研究表明,將ICU護理干預應用到腦出血手術患者護理中後,可提升護理效果,提高患者術後康復速度。因此,本院手術治療腦出血患者時,即給予ICU護理干預,效果良好。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行手術治療的腦出血患者84例,男51例,女33例;年齡43~80歲,平均***63.4±2.9***歲;出血部位:基底24例,丘腦22例,小腦及其他部位38例;發病距手術時間4~23h,平均***8.6±2.4***h。納入標準:***1***符合腦出血的診斷標準;***2***經顱腦CT等檢查確診;***3***均具有手術適應症,且手術成功完成;***4***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兩組患者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包含密切監測生命體徵、保證操作無菌性、口腔護理等。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給予ICU護理干預,措施如下:
1.2.1 心理支援 對患者術後心理狀況密切觀察,及時發現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如焦慮、抑鬱等,針對患者具體的心理狀況實施疏導、干預,主動與患者溝通,將術後康復的相關事項詳細的講解給患者,提升患者依從性,患者提出問題時,耐心解答,並在解答中穿插安慰、鼓勵話語,使患者樹立術後康復信心。
1.2.2 鼻飼護理 術後,多數患者獲取營養的方式為鼻飼,注入鼻飼液前,要對溫度做出調節,保證在40℃以下;注入時,速度及注入量要嚴格控制,避免過快、過多的給予;鼻飼完成後,囑咐患者翻身不可立即進行,防止嘔吐[1]。對患者呼吸情況密切觀察,囑咐患者動作少量進行。
1.2.3 應用抗生素 患者發生發熱症狀,或術後明顯增多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應對細菌感染高度警惕,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立即開展,根據試驗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預防性應用,避免細菌感染的發生。給予患者抗生素過程中,用藥劑量要根據患者情況確定,保證用藥的合理性,防止患者病情因用藥過度加重。抗生素應用後,護理人員對患者臨床反應密切觀察,預防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1.2.4 呼吸道護理 患者如處於清醒狀態,將排痰方法詳細的講解給患者,囑咐患者感覺有痰時自行排痰,並給予相應的幫助;指導患者呼吸正確的開展,並讓患者學會深呼吸的技巧。患者如意識處於模糊狀態,或排痰無法自主完成時,應在相關器械的輔助下開展排痰操作,且定時進行,以保證患者呼吸道暢通,但吸痰管不可重複使用,使用之後,做出相應的標記[2]。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術後併發症的發生情況;評價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0~100分評分,分數越高,護理滿意度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採用SPSS18.0統計分析,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分別利用t和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術後併發症發生率比較
術後,觀察組患者併發症發生率低於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93.4±3.5***分,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87.9±3.6***分,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3.討論
腦出血患者中,老年患者佔據大多數,由於其手術耐受性較差,導致術後併發症的發生風險較高,同時,腦出血發病後會降低患者生理功能,影響肺部供氣質量,更易發生感染,因此應在術後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預防併發症以及感染的發生。將ICU護理干預應用到腦出血術後護理中後,提升了各項護理措施的針對性,並細化了護理方法,為患者營造無菌的病房環境,降低患者的感染風險[3]。另外,護理實施過程中注重增加患者對相關知識的瞭解、減輕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況,使患者術後康復治療的依從性提升,從而提高術後康復效果,減少併發症,儘早痊癒出院,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
綜上所述,ICU護理干預應用於腦出血手術患者中後,可有效的降低併發症發生率,提升術後康復速度,並提高康復效果,促使患者儘早康復,改善以後情況,提高生活質量。
淺析骨折護理臨床路徑在治療踝關節骨折中的應用
【摘要】探討臨床路徑***CNP***護理應用於踝關節骨折病人的效果。方法:按入院先後順序,將57例踝關節骨折病人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給予臨床路徑護理,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比較兩組病人對疾病的認知水平、焦慮程度、平均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和護理工作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出院前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和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明顯高於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焦慮程度、住院天數明顯低於對照組,住院費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踝關節骨折病人應用CNP護理,可降低患者焦慮程度,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縮短平均住院時間,提高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臨床護理路徑***clinical nursing pathways,CNP***是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最先提出的,是由醫護人員對某一種疾病的檢測、治療、康復和護理工作制定的適當、有序和嚴格執行的計劃,是一種跨學科的、綜合的、整體的護理工作模式,該路徑有利於滿足病人在疾病發生、發展、轉歸中的健康教育需要,可以幫助病人儘早獲得康復從而減少住院時間,避免護理資源的浪費,並且使病人可以獲得最佳的護理質量[1-2]。隨著醫療制度的改革,縮短病人住院日期和提高患者滿意度勢在必行,而臨床護理路徑是醫療管理者用來改善服務質量及控制醫療成本的重要方法之一。踝關節由脛骨遠端、腓骨遠端和距骨體構成。在日常生活中踝關節骨折較易發生,多由間接暴力引起。踝關節為負重關節,壓力在關節面上呈較大載負並保證均勻分佈、若骨折後對位效果不理想,易造成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會出現傷踝僵硬、行走困難、疼痛等,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及生活。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於2014年4月-2015年4月到我院治療的75例踝關節骨折患者為研究物件,患者年齡為25-69歲,平均年齡***42±3.2***歲,現隨即將其分為觀察組38例,對照組37例。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各項醫學指標經對比後均無明顯差異***P>0.05***,二者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將整體護理作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護理基礎。首先在入院以後,在觀察組患者的病歷夾上做好”臨床路徑”的特殊標籤,並對有負面情緒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宣傳與治療相關的知識,使其充分了解整個治療過程,便於治療的有序進行。
經臨床路徑護理學習和訓練以後的護理人員將臨床路徑表格交予患者,並依次為患者講解介紹表格中得各種指標,詳述護理期間會出現的各種狀況,以此獲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援。護理期間各個值班護理人員閹割依照護理路徑表格的內容密切關注患者病情,待完成飲食、檢查、護理、檢測等工作後及時用符號標記,注重患者的主體地位,切實深入細緻的進行臨床護理。
值班護理人員按照臨床路徑表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效果評估、病情檢視時,一旦發現異於常規的現象,均需要在表格中作出區別於常規的錯號標記,並第一時間向護理組長及責任醫師進行彙報。護理組長與值班護理人員應當不定期對日常工作進行檢查,考核對患者護理工作的實際狀況,若出現異常應當聯絡主治醫師等進行認真的探討研究,找到有效可行的解決措施。手術結束後,護理人員應協助患者回病房臥床靜養,同時,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徵變化情況,做好傷口開裂以感染等不良情況的預防工作;另外,若患者出現負面情緒,應立即與患者進行交流,並予以消除,以便患者積極配合康復訓練。患者出院前,確認患者的心理狀態良好,身體康復程度較大後,方可批准患者辦理出院手續,同時,囑咐患者及其家屬,出院後,嚴格按照康復內容,控制訓練量,避免訓練過重而造成再次骨折,另外,在康復期間,應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正常作息,不可過度勞累,爭取早日恢復正常行走。對照組實施傳統的骨科常規護理。
2.結果
2.1 所有患者的焦慮、認知水平、滿意度對比
2.2 所有患者的住院時間對比情況
2.3 兩組患者住院費用比較
因兩組患者骨折部位的不同,其所選用內固定的種類、材質不同,而內固定物在整個住院費用中佔相當大的比例,故兩組患者的住院費為6734.32~19855.24元,兩組患者住院費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3.1 護理臨床路徑的實施縮短了住院日,緩解了患者的焦慮情緒,在對患者實施期間護士把已經完成的用勾打好,這讓下一班護士對患者的情況瞭解更清楚,可及時地解答患者疑問,進行健康教育,並將健康教育貫徹於疾病治療的整個過程當中,使患者對疾病治療、功能鍛鍊等有正確清晰的認知,從而使焦慮情緒明顯得到緩解,同時對患者的各項治療和檢查都能合理地進行安排[4]。
3.2 ?o理臨床路徑的實施不僅提升了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還提高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臨床路徑護理的實施,規範了護士行為,護士清楚地知道所有護理內容和具體執行時間,從而變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提供個性化、人性化、優質的服務。以人為本,與病人建立指導、參與、合作的新型護患關係,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使病人蔘與到自身的護理中來。護理人員更加註重病人的感受和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溝通,滿足了病人的健康需求,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改善了護患關係,提高了護理滿意度。
結束語:對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能夠使護理行為更具規範性,醫院的整體護理質量也會一定提升[3-5]。護理人員不再針對醫生的要求完成任務,而是針對臨床護理治療進行規範化的護理,對患者的病情變化做好監測、記錄以及分析,針對性的實施健康宣教,減少差錯發生率[6-7]。綜合上述分析,實驗組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以及焦慮程度、治療效果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證明,對踝關節骨折患者實施骨科護理臨床路徑,具有較好的療效,患者的焦慮程度減輕,提升了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臨床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