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方面論文的範文精選

  下面是小編整理整合的一些關於臨床醫學方面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借鑑,希望對你有幫助。

  心理護理干預應用於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中的護理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 探討支援性心理護理在臨床上對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所起的作用。方法 選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80例,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常規護理加心理支援,採用量表對兩組護理效果進行統計學評價。結果 出院後1個月來院複查時再次進行問卷調查,兩組患者GQOLI-74 評分比較,觀察組均高於對照組***P<0.05***。結論 心理支援護理能提高兩組患者慢性淺表性胃炎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改變其抑鬱和敵對等情緒,對慢性淺表性胃炎人的治療能起重要的作用。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9..02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胃腸疾病綜合徵,作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之一,隨著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大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近年來其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慢性淺表性胃炎其主要臨床特徵表現為早飽、噁心、胃痛、胃脹、上腹飽滿、嘔吐等,輕者長期自感不適,重者明顯影響日常生活[1]。由於慢性胃炎的治療所需費用高、治療週期長,且臨床根治率低,這易於造成患者心理負擔的加重,因此加強患者的心理?o理將對該病的治療起非常重要的作用[2]。本文選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進行問卷調查和採取不同的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心理支援組在慢性胃炎護理干預上取得理想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齡20~56歲。所有病例均符合目前國內提供的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診斷標準:①具有早飽、暖氣、胃痛胃脹、噁心、嘔吐等上腹症狀超過4周;②纖維胃鏡檢查發現胃貓膜充血、水腫、貓膜斑點糜爛或出血;③x線、B超、實驗室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排除胃鏡檢查有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內腫瘤患者、合併有肝膽胰腺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所有研究物件按就診先後順序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採用柴胡桂枝湯加減治療;對照組40例,採用有效西藥治療,兩組間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護理干預方法

  兩組均進行全程跟蹤護理,對照組30例給予常規護理和常規治療;觀察組30例除常規護理和治療外,還給予心理支援護理干預。支援性心理護理包括:①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建立健康合理的信念,同時,幫助患者解除心理障礙、積極配合治療。②病人互助護理:組織患者之間交流談心,相互傾訴治療體會和存在的困難,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③家庭支援性護理:爭取家屬的支援與配合,指導家屬多積極鼓勵支援患者,在各方面對患者給予精神支援,幫助患者度過難關。

  1.3 評價方法

  採用GQOLI-74量表[3]對兩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物質生活、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4個指標共20個因子。兩組患者均在入院第1~2天行問卷調查,陳述問卷意義和利弊。評價方法:住院期間和出院時及以後分別對兩組患者行GQOLI-74問卷調查,比較干預前後的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採用軟體SPSS 18.0進行x2檢驗、t檢驗,所有資料用x±s表示,P<0.05表示統計學差異具有顯著性。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GQOLI-74 評分比較結果

  兩組患者出院後1個月來院複查時再次進行GQOLI-74問卷調查,比較干預前後的評分。見表1。

  3 討 論

  作為與病人接觸較為密切的護理人員,不僅需要了解病人的這些心理變化,而且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及不同經濟收入的病人較為關心的問題要予以耐心、細緻的解釋說明,使得病人對醫護人員有信任和依賴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更好地配合治療,因此護理人員對他們的心理支援和干預是必要和必須的。

  綜上所述,護理工作是慢性胃炎防治三大環節即登記、治療和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部份。“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本研究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可能與我們注重疾病治療的同時,配合採用的綜合心理護理措施有關。

  加強艾滋病患者心理護理對預後影響分析

  【摘要】目的:觀察通過加強對艾滋病患者心理護理對患者預後的影響。方法:選取於我院2011年9月至2017年11月治療的100例艾滋病患者為研究物件,隨機分組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為50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6個月的心理護理,比較護理6個月後兩組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情況即CD4+T細胞數值、心理狀況即HAMA、HAMD評分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實驗組患者護理3個月、6個月後的CD4+T細胞數值明顯高於對照組,HAMA、HAMD評分護理3個月、6個月後均低於對照組,兩組患者指標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加強艾滋病患者心理護理有助於患者免疫功能的提升,降低患者的負面心理問題,有助於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生命質量,改善預後。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慢性傳染性疾病,主要是由HIV引起的,又被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艾滋病傳播途徑主要是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三大途徑。HIV主要是通過攻擊人體的免疫T細胞,降低人體的免疫能力甚至造成免疫能力的喪失,沒有能力抵抗外界的病毒、細菌等,從而易於感染各種其他的疾病,故艾滋病的死亡大都不是因艾滋病而死忙,而是因為免疫功能低下而感染的其它疾病而死亡。在現在社會,由於性行為年齡的提前、性觀念的開放,感染艾滋病的患者數量在逐年增加,使得人們健康和生活質量受到極大的威脅,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採取抗病毒治療患者,降低病毒量,提高CD4+T細胞數值,延緩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命質量[1]。一些研究表明,艾滋病患者的CD4+T細胞計數和病毒負荷受患者感受的影響比較大,患者可以通過有效的心理護理,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主要通過在本院治療100例艾滋病患者作為研究物件探究對患者進行加強心理護理後改善患者預後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於我院2011年9月至2017年11月治療的100例艾滋病患者為研究物件,隨機分組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為50例。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齡為18~67歲,平均年齡35.12±7.89歲,通過性傳播感染40例,血液感染8例,不明原因2例;實驗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為17~70歲,平均年齡36.78±9.25歲,性傳播感染38例,血液感染8例,不明原因4例。所有患者均自願參與此次研究。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感染途徑、病情、抑鬱焦慮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對照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6個月。心理護理的具體方法:***1***建立艾滋病專門諮詢室:可電話可面談,選取本院通過專門艾滋病培訓的醫務人員2名專門進行諮詢工作,主要是回答家屬以及患者心中的疑惑,耐心?v解關於艾滋病的知識,用親切的態度回答所有的問題,緩解患者及家屬的不安、恐懼情緒,並告知患者和家屬積極治療,按時服藥的重要性,告知通過積極地治療病情是可以控制並且好轉的。***2***建立一對一心理疏導:對每一位患者配備專職醫護人員醫護人員通過電話或者面訪緊密注意患者的病情、患者的各項資料、患者的情緒、患者的行為等各方面的情況,根據患者獨特的心裡狀態針對性的進行心理疏導,同時可以發放醫院的艾滋病健康手冊,反覆告知患者有關艾滋病以及服藥的情況,也可通過舉例以往患艾滋病病人的積極生活的例子激起患者的求生慾望。***3***形成友好的治療環境:新患者主要通過醫護人員主動的介紹醫院環境和主要的治療醫務人員,同時在治療的過程中悉心問候,積極交流,同時可以創造機會使患者之間時常進行交流,開啟自己的心扉,平復自己的情緒。同時我們做專家在講座,鼓勵患者去參加,降低恐懼,提升生活滿意度。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護理6個月採用HAMA和HAMD量表評估患者的焦慮、抑鬱;於清晨用BD流式細胞儀檢測患者空腹靜脈血中CD4+T淋巴細胞計數。比較護理6個月後兩組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情況即CD4+T細胞數值、心理狀況即HAMA、HAMD評分情況。HAMA:總分>29為嚴重焦慮;總分>21分為明顯焦慮;總分>14分為焦慮;總分>7分為可能焦慮;總分<7分為不焦慮;HAMD:總分>35分為嚴重抑鬱;總分>20分為輕度或中度抑鬱;總分>8分為可能抑;總分<8分為不抑鬱[2]。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8.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x±s表示,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檢驗標準是當P<0.05時,兩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HAMA與HAMD評分之間的比較

  護理後實驗組患者HAMA評分明顯低於對照組,且兩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相較對照組焦慮症狀明顯改善,實驗組患者HAMA評分平均水平是不焦慮,對照組患者HAMA評分平均水平是可能焦慮;護理後實驗組患者HAMD評分明顯低於對照組,兩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相較對照組抑鬱症狀明顯改善,實驗組患者HAMD評分平均水平是不抑鬱,對照組患者HAND***評分平均水平是可能抑鬱。見表1。

  2.2 兩組患者CD4+T淋巴細胞計數之間的比較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外周血外周血CD4+T淋巴細胞計數在護理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後實驗組患者外周血CD4+淋巴細胞計數明顯高於對照組患者CD4+淋巴細胞計數,實驗組患者的免疫功能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兩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5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結果

  艾滋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通過性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三大途徑進行傳播,通過攻擊人體中的CD4+T淋巴細胞來進行降低人體免疫力,從而使艾滋病患者易於因感染其他的疾病而死亡,故死亡率也很高。所以因為艾滋病的嚴重性和傳染性,出於對艾滋病的恐懼,艾滋病患者在現實社會中會受到超負荷的壓力,外界的歧視、排擠,導致患者產生抑鬱、焦慮、易怒、自卑和孤僻等心理障礙,害怕與人交際,對社會產生恐懼心理,逐漸與社會脫節。同時艾滋病的治療是一個終身的治療過程,艾滋病只能通過藥物治療來穩定免疫細胞的數量,患者接受治療的積極性會隨著病程的延長而逐漸的降低,同時患者接受治療的時候,加上外界的壓力,同時還會受到藥物的不良反應的影響,噁心、嘔吐、無力等副反應會增加患者的不適,降低治療依從率[3]。而艾滋病患者由於本身的免疫力低下,容易發生各種其他併發症,研究表明心理狀態與人體的免疫功能相關,AIDS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均有嚴重的影響,從而使患者發生生理應激反應,從而影響其機體免疫系統[4]。所以艾滋病患者在身體免疫功能降低的條件下,外界的壓力會加重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負擔,加重患者的抑鬱、焦慮及恐懼等負面情緒,而情緒的壓抑又反過來家中患者的病情。研究表明,通過心理護理,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並對病人進行個人諮詢,會對患者的情緒和心理起到維護艾滋病患者健康的作用[5]。所以提示我們對待艾滋病的治療與預防應該加強心理方面的治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能以平和的心情進行,有助於患者病情的改善。[6]

  綜上所述,通過加強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護理可以緩解並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後,提高生活質量,可在臨床中廣泛推廣應用。


臨床醫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