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精選
優秀的申論範文閱讀對備考山西省公務員的考生來說至關重要,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用法治中國凝聚復興力量
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首先是法治的中國;一個自由平等公正的社會,首先是法治的社會;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首先是制度建設和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體現在哪裡?在黨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創造幸福的過程中,法治既是必要途徑,更是制度保障。唯有依靠法治,依靠憲法和法律體系才能凝聚共識和力量,保證中國社會可持續的發展與穩定。堅持依法治國,就是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建設法治中國,就是凝聚民族復興的力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要以法治鞏固人民主體地位、維護人民合法權利,弘揚和踐行法治這一價值理念,為法治中國的建設打牢深厚的群眾基礎。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內涵,也是依法行政的價值追求。要著力構建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制度體系,尊重公民和企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市場主體和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社會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科學、合理地調整利益分配關係,努力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平等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決反對任何特權。
各級行政機關都要嚴格履行法定職責,做到既不失職又不越權。程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保障。我國依法行政存在的問題,不少都與不嚴格遵守程式有關。要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定,加強行政執法程式建設,細化執法流程和環節,著力改變當前普遍存在的重實體、輕程式現象,確保程式正義。加強對行政權的監督和制約,更加重視社會監督,防止權力濫用。對不依法行政情節嚴重的,要按照黨政領導幹部問責的有關規定,嚴肅追究有關領導幹部直至行政首長的責任。
各級行政機關要順應社會進步的趨勢,暢通人民群眾依法參與行政管理的途徑,為推進依法行政注入不竭動力。要大力推進政務公開,不斷擴充套件政務公開事項和領域,完善政務公開的程式和機制,讓權力在陽光下執行,使公開透明成為政府依法行政的一項基本制度。要加大法制宣傳教育力度,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公民依法維護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的意識,形成全社會自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努力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建設法治是政府的一場自我革命,任務艱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開拓進取,勇於創新,確保法治政府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二***
建設書香社會從全民閱讀開始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讀書,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人未曾捨棄的文明傳統,可在現代社會中,讀書似乎成為少數人的獨特興趣與愛好,所謂的“閱讀危機”也頻頻見諸報端。但值得欣慰的是,在政府和社會的多方引導下,讀書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習慣,慢慢迴歸主流。
閱讀是一種責任,承載的是信念,堅守的是忠貞。古人云:“不學方知愧,無才信是貧。文章寧小計,報國最是真。”千百年來,無論民間疾苦,還是道統存廢,抑或天下興亡,閱讀人的書向來是沉甸甸的。居廟堂之高也好,處江湖之遠也罷,閱讀人在風雨飄搖之中,獨有一份關於責任的自持和堅守。或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或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又或是“為了中華之崛起”而發憤讀書……這種精神傳統,在民族和國家的危亡關頭,尤其是近代中國與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中,更彰顯出熠人的光輝。以讀書為貴,以報國為念,也許正是因為這點脾性,讀書之人身上才自有一番卓然不群的堅守和忠貞。
閱讀是一種心境,遠離的是塵囂,放下的是名利。“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讀書為福,讀書為樂,是許多文人墨客的共同感受。閱讀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黃金屋”、“顏如玉”、“千鍾粟”,而是致力於構築靈魂的金字塔。開啟一本好書,內心便不由平靜下來,任窗外雲捲雲舒,我自有書香做伴。此時,閱讀的心境宛若秋日的澄淨夜空,世俗的浮雲一掃而光;閱讀的感覺恰如春天的暗香浮動,生活的味道更加芬芳。不急不躁、不慍不火,如達摩面壁心無雜念、物我兩忘,如此閱讀才能收穫“海水漸退方見石,濃霧散去始見山”的樂趣。
閱讀是一場修行,考驗的是功夫,昇華的是境界。著名學者王國維描述過閱讀的三種境界。閱讀達到這三個層次,要有“望盡天涯路”那樣高遠的志向,有耐得住“昨夜西風”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靜下心來以苦為樂;要持之以恆、百折不撓,敢於下真功夫、苦功夫、硬功夫,即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為書消得“人憔悴”;要多學善思、思有所悟,只有“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才能發現她在“燈火闌珊處”。《道德經》有云:“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可見古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明瞭閱讀的精髓和要義。通過多閱讀、勤閱讀,讀好書、好閱讀,把握時代脈搏,提升思維層次,悟通經世之道,在感受藝術浸潤帶來愉悅的同時,身上不由會多些書卷特有的香氣,生命的內涵會因此更加豐富,沿途的風景會因此更加多彩。
有論者曾言:“酒香肉香不如書香,藏金藏銀不如藏書。”讀書需要日積月累、相伴終生,也需要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正因為如此,當提出建設“書香社會”的倡議時,才更值得響應。當整個社會都洋溢著書香的時候,當愛讀書、讀好書成為人們不變的志趣的時候,這樣的社會和這樣的人們必定是健康而富足的。
***三***
治國理政要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
歷史文化的精華,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理想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善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會貫通,化為己用,我們就能溫故知新、彰往察來。辦好中國的事,就得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發揚優秀文化傳統,為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尋找有用借鑑和啟示。
在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對古代的成功經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鑑。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既有河清海晏的時和歲豐,也有波濤洶湧的兵戈擾攘,起承轉合間書寫出了一部治國理政的參考寶典。同時,歷史又是精華與糟粕並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也有“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厚黑學;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也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權謀術。善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會貫通,化為己用,我們就能溫故知新、彰往察來。
歷史文化的精華,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理想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大同”、“小康”等理想願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等價值觀念,“禮治”、“德治”、“賢治”等治理方法,構成了我們的文化基因,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改革開放後,中國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到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不曾脫離自己的歷史文化來搞建設、謀發展。事實證明,辦好中國的事,就得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發揚優秀文化傳統,為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尋找有用借鑑和啟示。
當今和未來中國的改革發展,關鍵要靠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再提升。而不斷回望歷史上的治理智慧,有助於我們找到解決今天問題的鑰匙。比如,“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說的是政得其民,就要把人民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攻堅克難要繼續踐行群眾路線、深化作風建設。比如,“奉法者強則國強”說的是依法治國,法律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全面建設法治國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比如,“為政之要,惟在得人”說的是官員價值,如何讓一大批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領導幹部脫穎而出,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傳統智慧的營養永遠值得我們認真汲取。
披盡黃沙始到金,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中華文化保持自信。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面向未來,中國歷史文化這個根基丟不得,堅守高度的文化自信,讓舶來品換上“中國芯”,就能守護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從歷史中汲取營養,按歷史規律辦事,治國理政就能承前啟後、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