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精選

  準備參加山東省公務員的考生們應該要多看些申論範文,以便熟悉行文規則,做好提高分數的準備,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大國不易,篤行不移

  大國篤行,是為常態。“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鄭板橋對竹子品格的描述,也是在北大座談時的寄語,更是今日中國砥礪前行之際的基本氣質。

  篤者,定也。目標定,第一個百年目標近在咫尺、正逢決勝,第二個百年目標遙遙招手、時不我待;道路定,走中國道路而不是什麼別的路,路正,便不懼其遠;制度定,“讓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已寫進全面小康新的目標裡;氣韻定,自豪但不自滿,昂揚但不張揚,遇難題不慌張,成功業不浮躁,得失在握,篤定向前。

  行者,實也。“頂層設計”要實,得讓解決方案的針尖,對上疑難雜症的麥芒,防止制度虛設,不讓改革車輪空轉;“基層探索”要實,既不盲人摸象,也不大而化之,以因地制宜求實,以抓鐵有痕求實;“治國治黨”要實,讓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融入全社會的言行,更要把黨紀挺在國法前面,讓8700萬人經得起挑剔和檢驗;“獲得感”要實,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便利安全、公平公正,讓獲得有分量,讓期待更理性。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大國者,並非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不是玩霸權、搞干涉,不是天上掉下餡餅,不是美夢自動成真。大國之大,是治國安邦的責任大,是為民謀福祉的壓力大,是攻堅克難時的風險大,是引領和平與發展的影響大。

  大國篤行,得有自信、有胸懷、有品格。看得見的進步,仍然存在的差距,大大方方講出來。已經選定的道路,不斷完善的制度,大大方方走下去。到地球村裡交朋友,一回生,二回熟,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在改革難關前謀突破,得敢闖敢試,經得起挫折,容得下試錯,縱有百轉千回,不降格以求,不失高遠之志。

  大國篤行,得帶著底線意識、短板思維、問題導向。中國經濟已穩中向好,但合理區間的底線仍要堅守,經濟轉型的難關遠未攻克。城鄉治理、安全生產更顯依法有序,但“東方之星”翻沉、天津港爆炸、深圳滑坡等仍不斷暴露漏洞。大氣治汙已做了不少治本努力,但驅散眼前霧霾,暫時不免還要靠風。大自然中的綠水青山,“政治上的綠水青山”,都已見新貌,仍有待鞏固定型。

  大國篤行,得準確把握好每一點滴的“權”。法治時代,需依法尊重和保障人的權利,新的一年、新的五年裡,全社會都更渴望這樣的良習、善治。深化改革,既要用好、也要約束好政府的權力,如此才能讓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得以發揮。搞市場經濟,得把仍欠缺的基本產權制度建立完善。而推進所有努力之際,要牢牢把握黨的領導權,不如此,中國道路走不好。

  大國篤行,得尊重規律、按規律而行。經濟規律、社會發展規律、自然規律,我們跟它們打了多少年的交道。尊重規律時就能往前走,違背了規律就要付出代價。一多半的國人已經住進了城鎮裡,在城市治理規律面前,我們頂多還只是初中生。創新亦有其內在規律可循,莫以為“雙創”只靠靈思一閃。2016年,中國共產黨將迎來95歲生日,執政將愈67載。對執政黨的執政規律,必須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

  大國篤行,得讓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關鍵是,只強調“增加獲得感”不夠,得更多關注獲得感的得來途徑;只強調“公平很重要”不夠,得更深入地認識“什麼是公平”;只強調“改善民生”不夠,得對改善民生的循序漸進特徵有充分認識;只強調“人人享有”不夠,還得把“人人蔘與、人人盡力” 變成你我他的共同遵循。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提及過“篤行”,這是所有認識過程的最終落腳點。發展理念,要靠篤行來具體體現。改革方案,要靠篤行來細細落實。2015年下半年的6次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會議上,連續6次,次次咬住“落實”講,明確要求“提高改革的行動能力”。 2016年咱們要忙些什麼,黨政幹部要擔當些什麼,一目瞭然。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日子過得真快。以來這三年,8700萬黨員中的絕大多數很拼很努力,但每一個明天到來時,仍須臾不可鬆懈,應始終負重前行。“十二五”這五年,13億中國人都很拼很努力,但當“十三五”到來時,我們仍需在攻克難題中品嚐機遇的味道,在防範風險中體會獲得的多少。

  ***二***

  傳承弘揚絲路精神 共築夢想同譜華章

  2000多年前,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用智慧、勇氣和汗水開拓了連線亞歐非大陸各文明的人文、貿易交流通路,與沿線各國人民共同鑄就了輝煌的古絲綢之路。千百年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已深深融入到中華民族的靈魂與血液中,成為了中國參與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等交流活動的重要依託。

  新的歷史時期,主席準確把握國際秩序深刻調整、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入的大趨勢,高屋建瓴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有關國家積極響應。建設“一帶一路”,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將讓中國與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推動更多國家和地區開展全方位合作,共克時艱、共創輝煌。這充分展示了中國主動參與國際事務的積極姿態和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表明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起應負的責任與義務,為世界和平、繁榮與穩定作出更大貢獻。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將秉承絲路精神,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建設將以政策溝通為重要保障。我們將本著求同存異理念,積極推動沿線各國構建多層面的政策交流機制和聯動機制,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協商研究確定有利於深化區域合作的制度安排,探索建立“一帶一路”雙多邊合作機制,推動共同編制合作規劃或簽署合作備忘錄,促進政治互信,深化利益融合,努力形成合作“最大公約數”。

  “一帶一路”建設將以設施聯通為優先領域。我們將在尊重國家主權和安全關切的基礎上,推動沿線各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系對接,共同推進交通、能源、資訊等國際骨幹通道建設,突出抓好區域間互聯互通,打通缺失路段,暢通瓶頸路段,提升通達水平,努力為沿線各國合作交往提供多元優質、便捷暢通、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網路。

  “一帶一路”建設將以貿易暢通為重點內容。我們將與各國一道研究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問題,努力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構建區域內和各國良好的營商環境,積極推動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促進各經濟體間發展自由貿易關係,形成覆蓋“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路,激發釋放合作潛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一帶一路”建設將以資金融通為重要支撐。我們將與沿線各國深化金融合作,加強亞洲貨幣穩定體系、投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共同發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支撐作用,積極穩妥推動建立上海合作組織融資機構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加快組建併發揮絲路基金的作用,推動沿線國家加強金融監管合作,逐步在區域內建立高效監管協調機制,構建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系統。

  “一帶一路”建設將以民心相通為社會根基。我們將傳承和弘揚絲路精神,推動沿線各國間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互動、旅遊合作等多種形式的人文合作,支援各方互派留學生、訪問學者,共辦文化年、藝術節等活動,聯合打造具有絲路特色的世界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加強民間組織交流合作,使“一帶一路”成為連線不同文明的紐帶,培育情感共同體。

  “一帶一路”將以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為第一要義,賦予古絲綢之路新的時代內涵,不限國別範疇,不搞封閉機制,所有有意願的國家和經濟體都可以參與進來,成為“一帶一路”的支持者、建設者和受益者。

  風起揚帆正當時,四海同心逐新夢。“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巨集偉藍圖已經繪就,中國願意與沿線國家一道,和衷共濟、相向而行,再現古絲綢之路曾經的榮耀與輝煌,共同鑄就團結、發展、繁榮、文明的希望之夢。

  ***三***

  解決就業問題 維護國家穩定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不論是城鎮還是農村,勞動力總供給都遠遠大於總需求。因此,就業問題是一道擺在國人面前的難題,就業問題不僅在總量上存在困難,而且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和區域性問題也很突出。如何擴大就業,不僅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關係國家的長治久安,這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因此,解決好就業問題是維護國家穩定的關鍵。

  經濟發展與就業一直是互動的關係,當前在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就業和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態勢,勞動就業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效。面對取得的成績,我們更要客觀地分析我國就業面臨的形勢和問題。

  我國勞動力資源總量供大於求的矛盾較為突出。從勞動力供給方面來看主要有兩條途徑匯聚。一是勞動力新生力量。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人步入勞動年齡成為城市新生的勞動力,而城市本身無法將所有的新生力量吸納,從而產生就業壓力問題。二是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流”。從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情況看,每年轉移的人數處於一個較大的規模。這些人到城市裡尋找工作,幫助城市建設發展,但是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也逐漸超出了城市的承載量,給城市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我國就業中的性別歧視現象也較為突出,並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性別歧視主要是針對女性的性別歧視,主要體現為:一是用人單位在錄用名額中明確規定男性。二是用人單位即使錄用女性也會提高用人標準,實行與男性相異的雙重標準。三是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中還會限制女性應得的基本權利,如生育權、婚姻權等。就業過程中的性別歧視,給就業工作蒙上了一層不公平的陰影,對解決就業問題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就業過程中特殊人群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近幾年,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備受關注。一方面是大批民工進城之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部分技術標註高的工作崗位出現“用工荒”。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的頑疾,大學生因其學歷高、心氣高、實踐能力不足等原因,就業形勢令人咋舌,“畢業意味著失業”的現象越演越烈,給我國教育前景帶來了十分消極的影響。而殘疾人因為缺乏具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沒有相關的對口工作而陷入就業難的困境。

  茅盾曾言,必須在奮鬥中求生存,求發展。針對我國當前的就業問題,首先要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各大產業吸納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其次要採取積極政策措施,廣開就業門路;再次要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開展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最後要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實行積極的就業扶持政策。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好就業問題,百姓才能樂業,社會才能穩定,國家才能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