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精選
山西公務員備考考生如何在申論寫作部分上取得高分呢?申論範文參考是關鍵的一步,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做好人生的“選擇題”
人的一生,有些東西與生俱來、難以改變,有些東西則可以自主選擇、自我把握。選擇對了、把握住了,則人生沒有虛度,相反就可能枉度一生,不可不慎。針對一些人的思想糾結,我們應做好這樣四道人生“選擇題”。
不圖“背景”,當有辛苦勤勞的“背影”。有的人總盼望能有點“背景”,背靠大樹走捷徑。於是千方百計攀高枝,千辛萬苦抱大腿,削尖腦袋進圈子,有的甚至喪失人格和尊嚴,甘當門客與“家臣”。他們或許會得利於一事、得勢於一時、得逞於一陣,最終“背景”都會成過眼煙雲,靠山甚至可能成危險的“火山”,有的因此摔得很難看。俗言“英雄不問出處”“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多少有成就的人都出身寒門,但他們平凡而不平庸,草根而不“***”。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是選擇奮鬥還是選擇享受,是找“背景”還是留下辛苦的“背影”,能不能吃苦受累、自強不息。
可以沒有奇蹟,得有奮鬥向上的軌跡。人生好比一場長跑,有的人能創造奇蹟,不斷跑出新的紀錄,更多的人則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地跑完全程。但不管怎樣的人生,都應該有自己清晰的成長成才路徑,不能渾渾噩噩、迷糊不清。現實中,一些人似乎既不奢求、不貪圖有什麼奇蹟出現,又不去追求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而是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行屍走肉沉湎於紙醉金迷、吃喝玩樂。回過頭看,人生一路走來的腳印錯亂不堪,或模糊不清,出不了彩、留不下風景。人生可以沒有跳躍式的奇蹟出現,但一定要過得有模有樣、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幹一件事成一件事、做一樣東西像一樣東西,走出一道不錯的人生軌跡。
不可“出事”,得有可堪回味的故事。對於每個人來說,人生之舟經不起事故的顛簸,任何事故都有可能在瞬間讓自己的人生拐彎和轉向,特別是大的事故可能就此逆轉甚至葬送人生前程。我們要避免事故,但得有這樣那樣的故事發生,沒有故事的人生平淡無奇,過於沉寂,像一潭死水蕩不起漣漪。有故事的人生充滿意趣,有故事的人有內涵、有厚重感,越有故事的人越沉靜簡單、從容不迫。當然,故事如果處理不好,也許會演變成事故,在一定意義上講,故事就是沒有變成事故的事。事故不堪回放,故事可堪回味。美好生動的故事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不慕權力,得有正向影響力。權力是把雙刃劍,用得好則造福於人,也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用不好則既害人害己,又誤事壞事。同時,握有權力,就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捧殺、誘惑、陷阱和“圍獵”。貪圖權力,為無權或權力小一點就糾結、傷神,而不及時修養心性,以致德不配位,則很容易腐化墮落。“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無德”,思想道德的影響力是持久而深遠的。我們最應該做的,是不慕權力,而去思考如何活得有影響力,從思想觀點上、道德品行上、人格魅力上立身,方能成就人生價值。
人要過得精彩,活出價值,就得好好思考什麼可以有、什麼可以沒有,不該有的不強求、不折騰、不貪圖,該有的不缺位、不缺席、不缺失,這樣的人生才豐富多彩。
二
建設綠色農村 摘掉髒窮土三頂帽子
建設綠色農村 摘掉“髒、窮、土”三頂帽子
***點評:標題觀點明確,圍繞主題“綠色農村建設”展開,而且用“摘掉帽子”的修辭方式來擬定標題,表達方式獨特、形象。起到新聲奪人的效果。***
不知從何時起,鄉村被扣上了“髒”、“窮”、“土”三頂帽子。如此評價,與鄉村的過去必然有關。這給新時代的綠色農村建設提出了難題。黨中央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目標,指明瞭我國未來發展的大方向。我們要通過建設生態人居環境、構建生態產業經濟、推廣鄉村文化建設,大力推進綠色農村建設,來摘掉扣在農村頭上的“髒”、“窮”、“土”這三頂帽子。
***點評:整個開頭簡潔明瞭,點明主題,亮明觀點,把農村的環境整治與文化建設、經濟建設聯絡在一起,並且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語言新穎、生動。***
建設生態人居環境,摘掉“髒”帽子。過去的農村,衛生設施不普及,農民環保意識不高,亂丟垃圾,隨地大小便等現象隨處可見,這才造成了“髒”的局面。綠色農村應建設生態人居環境,可從改善村民居住條件以及鄉村生態衛生條件入手。實施鄉村綠化美化,提高鄉村綠化比例。同時,整治已汙染河水,改善水體質量;實施衛生設施改造,提高抽水馬桶安裝率、化糞池覆蓋率;開展垃圾分類工程,鼓勵村民進行垃圾初次分類,綜合利用分類垃圾;對鄉村進行全方位規劃,科學佈局村民廣場美化、道路拓寬綠化、太陽能路燈亮化等工程。
***點評:圍繞建設人居環境展開論述,從農村環境中的問題入手來寫,並對建設人居環境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瞭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具體對策,雖然以理證為主,但由於作者最農村環境建設的細節闡述的具體,且有針對性,所以全無“空洞”之感,反而非常充實到位。***
構建生態產業經濟,摘掉“窮”帽子。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沿海地區依靠區位優勢,經濟飛速發展。而農村單純依靠傳統農業發展非常緩慢。生產力的低下、產業的單一化造成了農村“窮”的困境。同時,一些高汙染產業還造成生態環境的汙染。綠色農村建設應打破固有思維,構建生態產業經濟,可從依據現有資源、發展環保產業入手。深入挖掘自身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發展技術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的產業,如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業等。要轉變思維,抓住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在保證環境不被破壞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的騰飛。
***點評:圍繞發展產業經濟展開論述,從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入手來寫,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進行了闡釋,其中的“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恰恰是當前農村經濟建設的重點,展現了作者對農村經濟發展方向的深刻了解,並提出瞭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的切實可行的對策。***
推廣鄉村文化建設,摘掉“土”帽子。“土”成為很多城市人對農民的描述詞,不僅指著裝方面,還包括見識、觀念、思想方面,即見識少、觀念落後、思想陳舊。這與農民參與活動少、讀書少有直接聯絡。而農村文化活動缺乏、圖書缺乏是重要原因。綠色農村建設應大力推廣文化建設,可從豐富文化活動入手。極引進越劇、京劇等,搭建戲臺,開展戲曲表演;組織籃球、門球比賽,組織腰鼓表演,豐富村民生活;同時,大力推廣“讀書運動”,鼓勵村民多看書,少賭博;多交流,少嘮嗑,富足村民精神世界,提高科學文化素養。
***點評:圍繞農村文化建設展開論述,以城鄉文化發展的差距以及農村在文化發展中的問題入手來寫,而且問題闡述用詞簡潔凝練,句式呈排比氣勢,雖無名言警句,但仍可以引人入勝,並提出了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的切實可行的對策。***
追求綠色時尚,走向綠色文明。這是綠色農村建設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摘掉現在農村頭上的“髒”、“窮”、“土”這三頂帽子,否則綠色農村的建設永遠不會成功,而且生態建設文明也將遭遇困境。因此,要積極貫徹黨中央的發展戰略,加大落實農村綠色建設工作,儘早實現綠色鄉村的目標!
***點評:結尾收筆迅速,恰到好處,沒有拖沓冗長之感,而且明確點明瞭觀點,總結了全文。***
三
讓社會充盈誠信的空氣
人以誠立身,國以誠立心。誠信既是公民道德的基石,也是社會有序運轉的保證。這些年來,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倡,到個人徵信體系的建立,讓誠信成為每個人在社會上的“通行證”,成為普遍共識和努力方向。
然而,羅馬並非一日建成。誠信建設,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在前幾天,由中國政法大學中國誠信建設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中國誠信建設狀況研究報告》正式釋出。報告指出,中國誠信建設總體形勢健康向上的同時,商業欺詐、製假售假、學術不端等誠信缺失問題,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頑症。資料更是顯示,企業每年因不誠信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這樣的問題,令人警醒之餘,也提示我們,讓誠信成為社會的底色,任重而道遠。
“巧詐不如拙誠”。對於每一個社會而言,誠信都是一股無法量化的道德力量,它既是維繫社會運轉的紐帶,更是撬動歷史進步的槓桿。有一個“砸冰箱”的故事,至今依然時常被人提起。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啟國門,眾多企業紛紛引進電冰箱生產裝置,“大幹快上”。而在那個被形容為“紙糊的冰箱也能賣出去”的年代,海爾卻破天荒地砸了76臺冰箱,原因就在於:有瑕疵,質量不合格。而這一砸,也砸出了海爾“零缺陷”的質量意識:僅用四年,就拿到了中國冰箱行業的第一枚質量金牌。而隨後幾年,當市場供大於求,其他企業遭遇寒流紛紛宣佈降價之時,海爾卻不可思議地提價12%,使用者依然爭先恐後購買。這樣的現象,根源恐怕就在於其不讓消費者買到“瑕疵冰箱”的誠信意識。
不僅是企業,對於個人,更是如此。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客觀而言,從“鄉土中國”步入“流動中國”,從“熟人社會”轉變為“陌生人社會”,社會急劇轉型,人口大量流動,的確容易給人帶來陌生感。然而,這決不意味著,人與人的交往就可以成為“騙一次算一次”的“一次性博弈”。恰恰相反,越是變動不居,誠信越是彌足珍貴、值得守護。守住誠信做人的底線,才能讓人走出“叢林狀態”,推倒不信任的高牆,相互之間也才能開啟心門。古人講,“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遵守諾言就像保衛你的榮譽一樣”。誠信就像空氣,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須臾不可離。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定期釋出誠信“紅黑榜”,營造崇德向善、失信可恥的道德氛圍,還是國家發改委、國家工商總局等38個部門聯合簽署《失信企業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合圍“老賴”,抑或是政府、社會紛紛建立徵信系統,“讓失信者寸步難行、守信者處處受益”,說到底,都是要通過制度的剛性,守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讓社會充盈誠信的空氣。
我們這個社會缺的不是對誠信的呼喚,而是對誠信的堅守。從對“虛假新聞”的聲討,到對“天價大蝦”的反思,再到對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討論,各種道德事件就如同一塊塊三稜鏡,折射出這樣一種複雜的心理:一方面,內心認同誠信,對誠信缺失的不道德行為進行譴責;另一方面,當自己面對考驗時,誠信卻成了“無用的別名”,自己不願意首先站到道德高地。回答這樣的誠信命題,既需要明晰規則的邊界,也需要確立個人的正信。
“自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誠信,既是自己與他人的一份契約,更是自己與良心的一個約定。個人遵從良知,社會捍衛約定,誠信的殿堂才會一直燈火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