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精選
新疆公務員備考考生如何在申論寫作部分上取得高分呢?申論範文參考是關鍵的一步,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萬山磅礴必有主峰 龍袞九章但摯一領
— —城鎮化建設要牢牢抓住“以人為本”這一關鍵
近三十多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一路高歌猛進,為我們書寫了一個時代的傳奇。然而,在這輝煌成就的背後,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城市病、貧民窟、空心化等一系列難題漸次凸顯,敲響了時代的警鐘。反思這一現狀,根源在於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一味追求速度,忽視了人的基本需求,沒有做到以人為本。故此,堅持以人為本,成為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加快戶改是前提。截止到2013年,雖然我國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了53.7%,但戶籍城鎮化水平僅為36.7%左右。也就是說,有相當一部分農業轉移人口長期定居在城市,卻並不具備城市的戶籍。正是由於這尷尬的處境,使得這一部分流動人口無法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淪為城市邊緣化的群體。正因為此,高屋建瓴地指出,要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實行差別化的落戶政策,使農業轉移人口和城鎮化居民共享城市現代文明。只有以戶籍為保障,才能真正讓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地生根。
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保障就業是關鍵。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前提。只有充分保障城鎮居民的充分就業,才能確保他們的生活收入,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進而擁有更多的發展空間,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為此,政府一方面要穩步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提高農民工的職業素養,使農民工掌握一技之長;另一方面,要加大勞動法的貫徹落實力度,用法律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就業權,讓廣大農民工工作得放心,工作得順心。
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完善公共服務是保障。福建晉江市是一座100多萬外來人口的大城市,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由於公共服務建設不足,群眾科技、文化、醫療、衛生、交通等基本公共需求得不到滿足,使得一些優秀的科技和企業管理人才、技術工人棄晉江而去。由此可見,公共服務水平是群眾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宜業宜居宜家的基本標準之一,是檢驗城鎮化是否做到以人為本的一塊試金石。故此,政府要提高重視程度,把公共服務水平做為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目標。與此同時,全面規劃,加大投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立健全公共事業,滿足廣大居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體現以人為本。
千條萬條,不落實就白條;千難萬難,善抓落實就不難。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要堅持落實落實再落實。一方面,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提供製度保障;一方面,要充分保障就業,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解決城鎮居民的生存和發展之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提升城鎮化建設水平。
二
加強人才建設 走好強社之路
農信社成立60多年以來,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服務縣域經濟能力逐漸增強,為“三農”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然而農信社現有的員工隊伍建設以及所包含的人力資源管理已難以適應新形勢下不斷呈現出的新要求、新規定和新挑戰。如何進一步加強農信社人才建設,走好人才強社之路顯得尤為迫切。
加強培訓教育。多年來,農信社員工普遍存在著“一高三低”——平均年齡偏高、人文素質偏低、工作能力不高、思想水平較低的現象。因此,應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全面提高員工綜合素質。以能力建設為核心,進一步深化人才培訓工作。對基層員工教育培訓的投入力度應持續加大,培訓的硬體和軟體設施應不斷優化。通過多渠道、多方式的培訓教育,促進員工的成長,建立一支適應農村信用社發展的人才隊伍。
引進新生力量。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除了加強已有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之外,應不斷吸收新人。每年應根據農村信用社特有人才需求,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準,引進具有時代性、創新性的素質較高的研究生、本科生,充實到員工隊伍之中,不斷優化農村信用社的人員結構和調整專業結構,使各專業人才能人盡其才,打破傳統的高封閉招工模式。根據業務拓展和創新的需要從社會上引進優秀金融人才,並將其安排到合適崗位,與經濟金融形勢實現無縫對接,彌補農信社人才短缺的模板。
完善激勵機制。大多數農村信用社過於強調組織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式的設定,忽視建立和健全切合實際的激勵機制。粗放式的績效考核,不斷淡化的競爭意識必然使得隊伍裡的部分員工缺乏集體觀念和責任感,進而嚴重削弱了農信社員工隊伍的整體執行力。因此,要打破工資發放的“大鍋飯”,按照能力、貢獻等標準發放工資,體現工資差異化。專門建立獎勵基金,用於業務創新和拓展方面的獎勵,提高職工工作積極性。建立優秀員工晉升機制,對錶現優異、能力很強的員工可以破格提拔,提升職工的進取心和向心力。
企以才治,業以才興。農村信用社是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村經濟起到重要的管理和調節作用。農信社要想取得更加長遠的進步,就必須加強人才建設,走好人才強社之路。
三
談誠信
人以誠立身,國以誠立心。誠信既是公民道德的基石,也是社會有序運轉的保證。這些年來,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倡,到個人徵信體系的建立,讓誠信成為每個人在社會上的“通行證”,成為普遍共識和努力方向。
然而,羅馬並非一日建成。誠信建設,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在前幾天,由中國政法大學中國誠信建設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中國誠信建設狀況研究報告》正式釋出。報告指出,中國誠信建設總體形勢健康向上的同時,商業欺詐、製假售假、學術不端等誠信缺失問題,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頑症。資料更是顯示,企業每年因不誠信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這樣的問題,令人警醒之餘,也提示我們,讓誠信成為社會的底色,任重而道遠。
“巧詐不如拙誠”。對於每一個社會而言,誠信都是一股無法量化的道德力量,它既是維繫社會運轉的紐帶,更是撬動歷史進步的槓桿。有一個“砸冰箱”的故事,至今依然時常被人提起。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啟國門,眾多企業紛紛引進電冰箱生產裝置,“大幹快上”。而在那個被形容為“紙糊的冰箱也能賣出去”的年代,海爾卻破天荒地砸了76臺冰箱,原因就在於:有瑕疵,質量不合格。而這一砸,也砸出了海爾“零缺陷”的質量意識:僅用四年,就拿到了中國冰箱行業的第一枚質量金牌。而隨後幾年,當市場供大於求,其他企業遭遇寒流紛紛宣佈降價之時,海爾卻不可思議地提價12%,使用者依然爭先恐後購買。這樣的現象,根源恐怕就在於其不讓消費者買到“瑕疵冰箱”的誠信意識。
不僅是企業,對於個人,更是如此。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客觀而言,從“鄉土中國”步入“流動中國”,從“熟人社會”轉變為“陌生人社會”,社會急劇轉型,人口大量流動,的確容易給人帶來陌生感。然而,這決不意味著,人與人的交往就可以成為“騙一次算一次”的“一次性博弈”。恰恰相反,越是變動不居,誠信越是彌足珍貴、值得守護。守住誠信做人的底線,才能讓人走出“叢林狀態”,推倒不信任的高牆,相互之間也才能開啟心門。古人講,“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遵守諾言就像保衛你的榮譽一樣”。誠信就像空氣,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須臾不可離。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定期釋出誠信“紅黑榜”,營造崇德向善、失信可恥的道德氛圍,還是國家發改委、國家工商總局等38個部門聯合簽署《失信企業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合圍“老賴”,抑或是政府、社會紛紛建立徵信系統,“讓失信者寸步難行、守信者處處受益”,說到底,都是要通過制度的剛性,守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讓社會充盈誠信的空氣。
我們這個社會缺的不是對誠信的呼喚,而是對誠信的堅守。從對“虛假新聞”的聲討,到對“天價大蝦”的反思,再到對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討論,各種道德事件就如同一塊塊三稜鏡,折射出這樣一種複雜的心理:一方面,內心認同誠信,對誠信缺失的不道德行為進行譴責;另一方面,當自己面對考驗時,誠信卻成了“無用的別名”,自己不願意首先站到道德高地。回答這樣的誠信命題,既需要明晰規則的邊界,也需要確立個人的正信。
“自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誠信,既是自己與他人的一份契約,更是自己與良心的一個約定。個人遵從良知,社會捍衛約定,誠信的殿堂才會一直燈火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