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精選

  申論文章可能是很多江西公務員備考考生的一大難點,想要取得高分,範文應該多看,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圍繞新的發展目標深化關鍵領域的改革

  改革緊扣發展用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形成的重要經驗,也是推進改革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當前,要圍繞建立健全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實現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發展目標,著力推進三個關鍵領域的改革。

  推進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礎性體制改革。基礎不正,其餘皆偏。相對於原有經濟發展狀態而言,經濟發展新常態有著革命性的變化。適應、引領新常態,必須著力推進一些基礎性體制改革,統籌把握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近期與長遠、經濟與政治等重大關係,在框架思路設計上應有利於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激發區域和市場的潛力,有利於應對各種複雜風險考驗,有利於維護社會規則和市場秩序。具體而言,要深化四個方面的改革:一是通過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健全法律法規等,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等的關係,推動形成自主、能動、自律的微觀主體。二是放開與規範雙管齊下,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通過制度建設和強力監督,全面消除各種形式的市場壁壘;建立健全市場規則、維護市場秩序,促使各類市場主體依法依規經營。 三是著眼於增強規範性和有效性,加快建立靈敏、科學的政府管理與調控體系。區分領域、環境、階段等,依法科學界定各級政府職責,並確立正常狀態下政府不直接干預企業運營和市場調節的原則;探索建立主要通過發展戰略和規劃等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巨集觀管理體制,建立統一部署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的經濟調節機制;轉變工作重心,把政府的主要精力轉到為社會排憂解難和對市場嚴格監管上來。四是按照公正和可持續的原則,建立普惠、適度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統籌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基本社會保障服務機會與水平均等化;不斷提高社會保障統籌的層次,完善社會保障關係轉移接續機制;建立健全合理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這四個方面的體制理順了,有利於引領新常態的體制框架就建立起來了,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就有了基本遵循和方 向上的指導。

  推進化解突出發展問題的重點體制環節改革。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不少問題,一些是長期積累的,一些是新形勢新環境下產生的。改革為發展服務,就是要運用改革的辦法有針對性、有重點地解決這些問題。一是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選拔任用機制,真正把政治強、專業精、善管理、敢擔當、作風正的幹 部選拔到領導崗位和關鍵崗位上,有效解決主要領導幹部崗位轉換過頻、任期過短的問題,促進長遠謀劃、持續發展和高水平建設;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促進主要領導幹部和領導班子重視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二是深化財政與投資體制改革。科學界定政府與市場的作用領域,依法劃分中央與地 方事權,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匹配的制度;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在防控風險的同時緩解政府公共支出的壓力;改善投資管理,把政府投資集中到社會公益服務、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維護國家安全等領域;推進政府投資性專案建設從量力而行轉變為分步推進,提高投資效率和專案建設質量。三是深化公共服務體制改革。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和人民群眾共享水平;進一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促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促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 體,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程序、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四是深化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體制改革。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推進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使價格充分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強化能源資源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 度,強化對生態環境危害行為的經濟處罰和法律懲治。

  推進有利於形成新發展方式的探索試驗性體制改革。發展方式轉變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改革要為這種轉變服務,運用適宜載體或平臺,如自由貿易試驗區、與國外***合作的試驗區、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超前進行相關體制探索試驗,為新的發展方式奠定體制基礎。在方向上,探索試驗可以 集中在這樣三個方面:一是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事項。對那些在許多國家特別是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已普遍採用或得到認同而在我國還沒有實施的管理體制、規則與制度,可以依據具體需要在相關領域先行先試。這不僅有利於探索提高管理水平和經濟執行效率的路徑,也有利於融入國際經濟大迴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兩種資源。二是遵循發展規律的事項。對那些體現事物之間內在必然聯絡、有利於解決當前發展困難與問題的改革,要大膽開展創新試驗。這有利於拓展經濟發展空間、規避經濟執行風險。三是體現前進方向的事項。對那些以先進生產力為基礎、以先進技術工具等為支撐的管理體制與執行方式,要積極利用適宜平臺開展試驗。 這有利於推進結構調整優化,引領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試驗是為了測試風險、尋找路徑,形成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經驗,也是為了提供示範、形成帶動,促進面上的工作順利有序展開。

  二

  弘揚創新精神 深化改革創新

  “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要深化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執行機制,弘揚創新精神、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以這一要求為改革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才能掃除阻礙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體制障礙,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改革只在一個環節或幾個環節搞是不夠的,必須全面部署,並堅定不移推進。我們應當從健全國家創新體系、提高全社會創新能力的戰略高度,通過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讓科技創新居於國家發展全域性的核心位置。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只有雙輪驅動、相互協調、持續發力,才能促成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深化改革創新,就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引領科技體制及其相關體制深刻變革。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必須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點火系,全速發動創新驅動的新引擎。當前,無論是“部門領導拍腦袋、科技專家看眼色行事”的科技決策方式,還是“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的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無論是“簡單套用行政預算和財務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資源,還是“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的缺失,都是阻礙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弊端,都必須下決心予以革除。

  深化改革創新,就是要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形成服務科技創新的制度合力。企業應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要制定和落實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各項政策,加強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援力度。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是科技發展的主要基礎所在,應優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科研佈局,厚實學科基礎,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各地在創新發展中應尊重科技創新的區域集聚規律,因地制宜探索差異化的創新發展路徑,建設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

  深化改革創新,就要以弘揚創新精神為方向,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正如所強調的,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巨集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我們不僅要大興識才、愛才、進才、用才之風,也要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我們不僅要尊重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長規律,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約束科學家的研究活動,而且要讓領銜科技專家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排程權。

  從總體上看,今天的中國,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方向上實現了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佔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正處在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兩手抓、兩個輪子一起轉,我們才能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爭取早日建成創新型國家、建成世界科技強國。

  三

  以創新、創業來贏取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公平

  “成長的煩惱”困擾著中國。無論是相伴城市化和工業化推進而相生的公平問題,還是以資源和人口推動的經濟增長問題,都讓我們步伐沉重。如何打破凝滯和沉寂,找到新的發展動力,不僅影響著當代中國,更關乎國家民族的發展和未來。

  創新就是對現狀的重新思考,對命運的重新選擇。創業,就是通過對資源的整合,對價值的重新評估和構建。面對當前發展的問題,鼓勵創新和創業,就是謀新篇開新路,就是培養未來的發展動力,是在追求公民個體的夢想。同時,創新和創業精神還意味著顛覆,意味著整個社會公平正義的迴歸。

  創新和創業意味著政治治理常態的迴歸。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創造價值,滿足民眾的需求,而“唯GDP”的政績觀,以凱恩斯主義為主導的經濟刺激觀,帶來的卻是價值的迷失和扭曲。創新,首先就意味著迴歸常態,回到價值創造的原始起點。作為政府部門,解放思想的第一步,就是推倒舊有的思維套路,撥開種種價值判斷迷霧,迴歸常識和常態。跳出原有利益格局,以長遠眼光制定政策、配置資源。十八屆三中全會意味著治理思想常態的迴歸,這是政治治理的創新和創業。作為管理者,政府科學治理是創新創業形成社會潮流的前提,是中國社會步入真正發展大門的關鍵。

  創新和創業是顛覆原有價值結構,建立富於生機活力的價值秩序和體系。作為新經濟的引擎,網際網路在催生一個個新產業的同時,也在顛覆和改造傳統產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網際網路+”,強調的就是這種顛覆和改造。真正的創新並非源於少數精英和自上而下的推動,而是一個基於大眾的、草根的、自下而上的全民創造程序。萬眾創新,就是生活在基層的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尋找產生變革發展的要素,激發出最活躍的思考力;大眾創業則是激發普通人的創業激情。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騰訊、小米,都是通過打破舊有的價值鏈條,用最有希望的方向來整合,構建嶄新的價值版圖。運用政策的力量推動創新和創造,帶來技術的變化和產業結構的變遷,是整個經濟社會的進步。

  創新和創業打破原有的利益藩籬,在發展的基礎上重建社會公平。經濟社會腐敗源於結構固化,圈子文化氾濫,這些困擾和阻滯,鎖住了青年人奮鬥的激情;而家庭的傳統和保守,也讓年輕人缺乏展翅高飛的機會。通過制度創新,打破社會資源的壟斷,則為民營企業開啟了發展的新航道;通過在社會上宣傳,激盪起全社會的創業精神,就能讓有夢想的創業者找到發展的機會和資源,以奮鬥精神開闢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當創業精神成為潮流,就能重新劃分利益格局,以發展求取公平。

  發展中的中國正在接受歷史的考驗。將創新滲透到每一個社會階層,讓每個公民都積極思考“我”之於國家富強的意義,以興亡責任發揚中華民族的獨創精神,才能讓萬眾創新和大眾創業形成潮流,最終實現全面發展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