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精選

  備考四川省公務員的考生想要取得高分,申論範文的閱讀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以“三嚴三實”治庸官懶政

  當前,一些領導幹部中存在庸官懶政現象,不少人持“不做事也不出事”的消極態度,懶政怠治,不思進取。黨中央決定,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動各級領導幹部把“三嚴三實”作為修身做人用權律己的基本遵循、幹事創業的行為準則,是從根本上解決庸官懶政問題的良方。

  行為上的偏軌,背後必然是認識上的偏差。隨著高壓反腐態勢的形成,一些官員想腐不敢、欲腐不能,便滋生了一種“官不聊生”的錯誤認識,為避免“出事”,把責任擔當擱一邊,不碰矛盾、不接挑戰。有的人覺得這是作風問題、個人修養問題,只要不貪不腐,不違法亂紀,少做點事、少乾點活沒什麼。如果這種錯誤認識氾濫開來,將敗壞官場風氣,汙染政治生態。

  庸官懶政現象的產生,說到底,根子在改革觸動了既得利益。制度的籠子越扎越緊,觸動了一些官員的切身利益,壓縮了一些官員的尋租空間。建設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權錢交換、利益輸送的可能性減少,一些人不甘把權力輕易交出去,而下放權力便甩走了責任,寧願庸碌無為,不願踏實幹事。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政策部署,若梗阻在落地生根的“最後一公里”,也是毫無意義的一紙空文。庸官懶政,是良法善策的天敵,嚴重影響了改革效率,降低了黨和政府公信力,造成黨群關係、幹群關係的誤解隔閡,輕則妨礙發展,重則誤國殃民。在這個意義上,庸官懶政並不比貪汙腐敗危害小。即便在封建社會,貪官汙吏和冗員懶官同樣也為吏治文化所不容。在山西榆次縣衙六房楹聯中,對吏房的要求是“唯賢是舉德能選吏,以廉為衡勤慎考績”,由此可見古代官吏選用非常注重“德能”和“廉勤”。近代大儒梁啟超也說:“近世《官箴》,最膾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可以說,清廉、謹慎、勤勉,是為官從政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

  “三嚴三實”體現著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和政治品格,明確了領導幹部的修身之本、為政之道、成事之要,恰是根治庸官懶政的良藥。“有勤無廉,政失之於公;有廉無勤,政失之於慵。”落實“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既需要清官勤政,更需要能官廉政,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清廉不勤勉,就會尸位素餐、毫無作為;如果只勤勉不清廉,就會貪贓枉法、恣意亂為。廉和勤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做不到廉是腐敗,做不到勤也是變相腐敗。

  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為官理當有為。各級領導幹部當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為契機,強化黨性觀念、增強實幹精神,緊密聯絡思想和工作實際,著力解決“不嚴不實”的突出問題。對庸官懶官既要用好監督問責的武器,又要紓解他們的畏難畏錯心態,更應從考核制度上保護擔當有為者,在選人用人上為敢闖敢拼者提供更大舞臺。

  ***二***

  以新理念引領農業農村新發展

  一年之計在於春。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於今日公開發布。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連續發出的第十三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檔案”。檔案圍繞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特別是以發展新理念引領農業農村新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政策、新舉措,對做好今年“三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糧食連年高位增產,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三農”形勢向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我們應對風險、戰勝困難提供了堅強保障。

  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如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這些既是必須破解的現實難題,也是必須應對的重大挑戰。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現實的難題和挑戰警醒我們,一定要切實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要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不鬆勁,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十三五”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要牢固樹立和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確保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

  用發展新理念引領農業農村新發展,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要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要厚植農業農村發展新優勢,讓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要下大力氣補齊農業農村這塊短板,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程序、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要著力深化農村改革,激發發展源動力,釋放發展新動能。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一號檔案”為“三農”發展規劃了新藍圖,我們要艱苦奮鬥,真抓實幹,攻堅克難,努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實現農業農村新發展,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作出新貢獻。

  ***三***

  涵養文化,培厚“精神新土層

  告別“所見即所得”的膚淺,告別“只有一天生命”的短促,走出心靈之“宅”,克服精神之“憊”,培厚新集體文化的精神土層,才能給歷史真正留下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遺產。

  在剛過去的“春節時間”賀歲拜年搶紅包,在將到來的“兩會時間”留言討論看新聞,手機已成為不少人的“外掛器官”。隨處可見的低頭族,從或大或小的螢幕觸控著這個既近且遠的世界。可是,當我們看手機時,我們究竟在看什麼?

  去年年底,騰訊公佈官方資料顯示,使用者每天在微信平臺上平均閱讀5.86篇文章。以每篇1500字計,一個月下來就超過26萬字,印刷出來是一本200多頁的書。遺憾的是,其中超過一半的篇幅,被情感和養生的內容佔據。這樣一本“書”,恐怕難以扭轉“中國人不讀書”的印象,也不足以涵養豐盈的精神生活。不僅僅是在中國,美國埃默裡大學教授馬克·鮑爾萊恩對於“把時間都花在了社交網站”上的年輕人,也憂心忡忡。為了提醒埋頭手機者保留一個“與歷史、與藝術、與公民理念相遇”的生命空間,他的書名就叫《最愚蠢的一代》。

  “新集體時代”的心靈,遠不應這樣貧瘠。作家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愛書之人,可能都幻想過這樣一座圖書館:沒有容積的限制、跨越時空的區隔,“攤開你的手掌,無限在此收藏”。網路不就是這樣嗎?飛速發展的搜尋技術、不斷擴大的社交平臺,海量的資訊、無界的交流,只需在巴掌大的螢幕上敲擊幾下就盡在掌握。從豐富性的角度看,網際網路絕不該成為文化的沙漠,而應是比博爾赫斯的想象更輝煌的“天堂”。

  相比國人曾經熟悉的集體生活,今天的“新集體生活”更加開放、更加自由、個性更加鮮明。在網路的土壤中,即便是荒腔走板的歌聲,也可能因觸動隱祕的心絃而得到共鳴。只是,這樣的個性張揚,雖為文化土層的培育提供了更大空間,卻也“既有繁花,亦生稗草”,讓網際網路文化顯得頗為蕪雜。微信公號不乏“揭祕”“爆料”“有染”等吸引眼球的勁爆詞彙,更有“30歲以前要明白”“中國人轉起來”等或濃或淡的心靈雞湯……這樣的內容儘管無傷大雅,卻也難免讓人擔心它們背後日漸貧血的心靈。

  面對泥沙俱下的文化洪流,尤其需要澄清自己的文化水源,才能於沙中淘到金。心理學認為,人更樂於停留在“很熟悉、可掌控”的心理舒適區。面對可稱浩瀚的網路,停留在“舒適區”在所難免。但對於個人,這卻未嘗不是一種遺憾。無論有多麼龐大的庫存,你能接觸到的如果只是你知道或者願意知道的那一小部分,那與其說是看到了世界,不如說只是驗證了自己。從這個角度看,那些無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似是而非的謠傳、那些低俗庸俗的段子,不是豐富了你的生活,反而是把你阻隔在了一個偉大的寶庫之外。

  網際網路的豐富,正源於其海納百川。網路時代獨有的文化,可說是一種“新集體文化”。知識之海、觀念之海,在每個“集體人”的參與中更顯無涯。網站“豆瓣”上,無數網友的標記、評論和打分,形成了影片、書籍、音樂的“豆瓣標準”;網站“知乎”中,許多專業人士分享的知識、經驗、見解,形成了對一個問題的多角度考察。而如部落格、微博、朋友圈,離開了成千上萬使用者的參與更是毫無意義。網際網路,網聚人的力量;新集體文化,同樣網聚每個人的文化。

  今天的中國人,尚未走出自身“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又一腳踏進資訊時代的洪流,與全世界一起走進“曠古未有之大時代”。近百年來生活方式的變化,可能比之前上千年更大。

  從人類文明程序看,這樣的時刻,往往伴隨著文化活力的迸發。如文藝復興,如啟蒙運動,燦爛的文化成就,都生長於全新生產生活的土壤。正是從這樣的角度,我們有著怎樣的文化素養,不僅僅決定著我們能收穫什麼。告別“所見即所得”的膚淺,告別“只有一天生命”的短促,走出心靈之“宅”,克服精神之“憊”,培厚新集體文化的精神土層,才能給歷史真正留下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