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課後十首古詩譯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七年級語文中的古詩詞是其中一顆閃耀的明珠。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下語文課後十首古詩譯文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①,竹中窺落日②。

  鳥向簷③上飛,雲從窗裡出。

  註釋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kuì***:從縫隙中看。

  ③簷***yán***:房簷。

  譯文:

  山邊飄來的煙靄,從竹林的縫隙裡看到落日。

  鳥兒向屋簷上飛著,遠遠看去天邊的雲氣好象是從窗裡流出來的一樣

  題解:

  本篇是《山中雜詩》的三首之一。是寫山居環境的幽靜,表現了閒適的心情。沈德潛說它“四句寫景,自成一格”。

  竹裡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①裡,彈琴復長嘯②。

  深林③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詞註釋:

  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嘯: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 類似於打口哨。

  ③深林:指“幽篁”。

  《竹裡館》

  譯文:

  月夜,獨坐幽靜的竹林子裡,

  間或彈彈琴,間或吹吹口哨。

  竹林裡僻靜幽深,無人知曉,

  卻有明月陪伴,殷勤來相照。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譯文:

  之一:

  峨眉山上,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裡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麼思念啊!

  之二:

  在一個秋高氣爽、月色明朗的夜裡,我乘著小船,從清溪驛順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個好朋友一樣,陪伴著我。但在從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住,使我思念不已。

  【註釋】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

  3.發:出發。

  4.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

  5.下:順流而下。

  6.渝州:今重慶一帶。

  7..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8.清溪:指清溪驛,在四川犍***qián***為峨眉山附近。

  9.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在今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10.夜:今夜

  11.影:月光

  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譯文:

  燈火漸熄的夜晚,誰家傳出嘹亮的玉笛聲,笛聲隨著春風,飄滿整個洛城。

  這種夜晚聽到《折楊柳》的曲調,誰不會萌發思念故鄉的深情!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註釋:

  龍鍾:淋漓沾溼的意思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園: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

  譯文: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滿面龍鍾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幹。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唯有託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譯文:我非常喜愛這河邊生長的野草,是那樣幽靜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樹林的深處,不斷傳來黃鸝鳥的叫聲,是那樣婉轉動聽。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沒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上。

  [題解]

  這是寫景詩的名篇,描寫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後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憂傷之情懷。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譯文:

  歧王府第裡經常看見您,也在崔九的家裡多次聽到您的唱歌。

  現在正好是江南風景秀美的時候,在這暮春季節再次遇見了你。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注:選自《劉隨州詩詞集》***《四部叢刊》本***卷一。靈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楊,字源澄,會稽***現在浙江紹興***人,後為雲門詩僧。上人,對僧的敬稱。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他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簡練,樸素秀美,所以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

  【蒼蒼】深青色。 【竹林寺】在現在江蘇丹徒南。 【杳杳***yǎo yǎo***】深遠的樣子。 【荷笠】揹著斗笠。荷,揹著。

  【注意讀音】

  杳***yǎo***荷***hè***

  譯文:

  蒼翠山林中的竹林寺,

  遠遠傳來晚鐘的聲音。

  我揹著斗笠,披著夕陽的餘輝,

  獨自向青山歸去。

  約客 ***宋***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閒敲棋子落燈花。

  [註釋]

  1.黃梅時節:江南春末夏初梅子黃熟的一段時期,約四十天,叫黃梅天。

  2.燈花:燈芯燃燒時結成的花狀物。

  [譯文]

  黃梅時節,家家戶戶都被裹在濛濛雨霧中,長滿青草的池塘一帶,到處是一片蛙聲。夜已過半,***詩人***約好的客人還不見到來,只得對著棋盤獨自推敲,不知不覺間燈花都落了。

  《論詩》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譯文】

  李白和杜甫的詩篇經成千上萬的人傳頌,現在讀起來感覺已經沒有什麼新意了

  我們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華橫溢的人出現,他們的詩篇文章以及人氣都會流傳數百年。

  【賞析】

  趙翼論詩提倡創新,反對機械模擬,此詩就體現了這一點。為了說明詩風代變的道理,詩人舉出了詩歌史上的兩位大家,唐代的李白與杜甫為例。以為即使是李、杜這樣的大詩人,他們的詩作因流傳千年,播於眾口,已經不再給人以新鮮感了。以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各個時代都有其標領風騷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

  希望同學們能夠認真閱讀這些古詩,對這些古詩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七年級語文課外花木成畦手自栽全詩

  《書湖陰先生壁》

  作者:王安石

  原文: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註釋:

  1、書:書寫,題詩。

  2、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時的鄰居。也是作者元豐年間***1078——1086***閒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時的一位鄰里好友。本題共兩首,這裡選錄第一首。

  3、茅簷:茅屋簷下,這裡指庭院。

  4、無苔:沒有青苔。

  5、成畦***qí***:成壟成行。畦:經過修整的一塊塊田地

  6、護田:這裡指護衛、環繞著園田。據《漢書·西域傳序》記載,漢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領護。

  7、將:攜帶。綠:指水色。

  8、排闥***tà***:開門。闥:小門。《史記·樊酈滕灌列傳》:“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絳灌等莫敢入。十餘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張守節正義:“闥,宮中小門。”

  前蜀杜光庭《虯髯客傳》:“[李靖]乃雄服乘馬,排闥而去。”清侯方域《寧南侯傳》:“[左良玉]走匿床下。世威排闥呼曰:‘左將軍,富貴至矣!速命酒飲我!”徐遲《祁連山下》:“風景排闥而入。”

  9、送青來:送來綠色。

  詩意:

  茅草房庭院因經常打掃,所以潔淨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兩座青山像推開的兩扇門送來一片翠綠。

  賞析:

  首二句讚美楊家庭院的清幽。“茅簷”代指庭院。“靜”即淨。怎樣寫淨呢?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隻眼。何以見得?江南地溼,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於掃除。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淨、無時不淨嗎?在這裡,平淡無奇的形象由於恰當的用字卻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力。“花木”是庭院內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並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

  這清幽環境令人陶醉,所以當詩人的目光從院內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時,他的思致才會那樣悠遠、飄逸,才會孕育出下面一聯的警句,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裡,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繞著蔥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護”字,“繞”字顯得那麼有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樣整潔,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門而入,奉獻上一片青翠。詩人以神來之筆,留下千古傳誦的名句。

  “一水”“兩山”被轉化為富於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但後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於這樣兩點: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於“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彷彿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徵,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鍊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裡,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於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簷”,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於“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可見他清靜脫俗,樸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於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此詩對於“一水”“兩山”的擬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徵為基礎,又與具體的生活內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在修辭技巧上,三四兩句也堪作範例。詩人運用了對偶、擬人、借代的修辭手法,把山水描寫得有情且有趣。

  山水本是無情之物,可詩人說水“護田”,山“送青”,水對田有一種護措之情,山對人有一種友愛之情,這就使本來沒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顯得柔婉可愛,生動活潑。本來水是環繞著綠色的農作物,但詩人沒說具體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來代替,說“將綠繞”,環繞著綠意;青色,也是虛的,是沒法送的,詩人卻說山要“送青來”,這就化實為虛,詩意盎然。事實是湖陰先生的房屋與山距離很近,主人開了門,就會看見青蒼的山峰。可如果寫成開門見青山,那就全無詩味了,詩人換了個說法,從對面落筆,讓山做了主語,化靜為動,頓成佳句,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