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課外附錄古詩鑑賞

  古詩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思想精粹,當之無愧的成為七年級學生接觸古典文學、接觸民族歷史文化的最佳啟蒙教材。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七年級下冊語文課外附錄古詩

  山中雜詩

  年代:南北朝 作者:吳均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簷上飛,雲從窗裡出.

  竹裡館

  年代:唐 作者:王維 體裁:五絕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峨眉山月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絕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春夜洛城聞笛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絕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逢入京使

  年代:唐 作者:岑參 體裁:七絕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滁州西澗

  年代:唐 作者:韋應物 體裁:七絕 類別:山水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江南逢李龜年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七絕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送靈澈上人

  年代:唐 作者:劉長卿 體裁:五絕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約客

  年代:宋 作者:趙師秀 體裁:七絕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論詩

  年代:清 作者:趙翼 體裁:七絕

  李杜詩篇萬人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七年級語文課外泊秦淮全詩

  《泊秦淮》

  作者:杜牧

  原文: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註釋:

  1、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溧水東廬山兩山間,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歷代均為繁華的遊賞之地。

  2、煙:煙霧。

  3、泊:停泊。

  4、商女: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5、後庭花: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溺於聲色,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後世把此曲作為亡國之音的代表。

  詩意:

  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賣唱的歌女不懂什麼叫亡國之恨,隔著江水還高唱著《玉樹後庭花》。

  賞析: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載於《全唐詩》卷五百二十三。下面是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其鈞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遊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一如既往。

  有人說作詩“發句好尤難得”嚴羽《滄浪詩話》。這首詩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麼柔和幽靜,而又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濛冷寂的氣氛又是那麼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詩中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這麼處理,就很像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係。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注目於那精彩的畫面這就猶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然後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裡的邏輯關係是很強的。由於“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後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於“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和“後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展和情感的抒發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像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路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於此可見。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麼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後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不禁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於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