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財政金融政策調節經濟的形勢論文

  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作為調節國民經濟的重要手段,是各級政府加強巨集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財政政策與縣域經濟發展》

  [摘要]目前縣域經濟的發展嚴重滯後,面臨許多困難和制約因素。文章提出,縣域經濟發展應當不倚不靠,自謀發展出路;應當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突出位置;要按照公共財政取向支援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關鍵詞]縣域經濟;財政政策;問題;對策

  與高速發展的城市經濟相比,目前縣域經濟的發展嚴重滯後,而人口和國土佔絕大部分的縣區,尤其是經濟不夠發達的落後縣區,越來越跟不上城市發展的步伐。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最基本的區域單元,包括縣、鄉***鎮***、村經濟,具有多重性、綜合性和基石性等特點。因此,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縣域經濟需要有一個大發展。郡縣治,天下無不治。中共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壯大縣域經濟的號召,這是中央檔案第一次使用縣域經濟這一概念;黨的十七大報告又進一步強調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明確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充分表明黨中央對發展縣域經濟的高度重視。但縣域經濟的發展目前仍存在比較多的問題,諸如現階段財政如何支援“三農”、支援縣域經濟的發展等等。

  一、現階段縣域經濟發展狀況

  ***一***縣域經濟發展滯後且不平衡。一方面,全國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區的縣域經濟差別明顯。東部沿海地區縣域經濟發展較快,目前我國的百強縣絕大部分集中在這一區域中,中部次之,西部最差。另一方面,省內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即使在經濟發達的江蘇、山東、廣東等省份都同樣存在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二***縣鄉財政困難日益突出。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縣鄉財政入不敷出的問題突出:一是西部、中部和東部的縣鄉財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欠發工資問題;二是縣鄉財政多維持在吃飯的水平上,用來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等辦事的能力非常有限;三是縣鄉財政負債問題嚴重,基層財政風險不斷累積。

  ***三***縣域經濟產業層次較低,勞動力素質不高。目前,我國大多數縣域經濟仍未擺脫傳統的經營模式,農業仍是主導的產業。大多數縣域的農業生產方式仍十分落後,生產分散,規模效益低。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素質明顯較低,目前只有年齡大的和能力比較差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農民對務農的興趣不大,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程度非常低。

  ***四***中央對縣域經濟發展支援不夠。一是國家財政對縣域經濟發展,尤其是對農業基本建設投資比重呈下降趨勢。與工業的投入連年擴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建國後農業基本建設比重一直呈下降趨勢。二是國家財政對縣域經濟社會的要素供給支援不夠。目前,農業、縣域經濟發展遲緩,國家的要素供給支援不夠,特別是資本、技術、資訊的供給不足。三是國家財政對農業經濟的結構調整供給支援不夠。我國農業及整個縣域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已推進多年,但至今收效不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結構調整缺乏強有力的財政支援,結構供給對農業、縣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不夠顯著。

  二、縣域經濟的發展應當注意的問題

  縣域經濟面臨許多困難和制約因素,諸如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方式落後,基礎設施差,產業結構層次低,資金、技術和人才嚴重短缺等等。在財政支援力度不夠的情況下,縣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在認識和做法上更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要走出“幹部經濟”的誤區。縣域經濟在發展思路上受決策者的影響很大,許多地方呈現出政府幹預模式、政績經濟模式、指標經濟模式。由於領導決策層的不斷更換,在發展思路上缺少長期規劃,出現了“多變型”的縣域經濟,不是去培植市場,以市場經濟的規律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而是通過簡單的行政手段去創造所謂的“窪地效應”,於是一個決策人一個思路,這種發展自然不會穩定更不會持久。第二,發展縣域經濟切忌“大拼盤”。發展縣域經濟要圍繞支柱產業,通過改善環境、政策扶持、招商引資等辦法發展配套產業和服務業,把支柱產業變成主導產業,把單一產業變成叢集產業,把孤懸的點狀企業變成鏈條產業。江蘇蘇北地區的一些縣在計劃經濟年代的一些企業已基本破產,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一輪工業建設才剛剛起步,招商引資而來的企業單一性十分明顯,缺少挑大樑的支柱產業,若要將經濟發展速度推入快車道,就要花大力氣使單一產業叢集化,使點狀產業“鏈條化”。第三,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不具有普遍性。近年來,縣級政府在加快發展和穩定方面,責任和壓力越來越大,也是鉚足了勁,咬緊了牙,期望“跨越式”追上那些經濟發達的縣。其實,跨越式發展需要特定的條件,它需要國際、國內大的發展背景和國內經濟改革的重大制度創新,它需要縣域經濟非常有特色的要素和好的區位條件做支撐。對絕大多數縣來說,他們的產業結構的層次還比較低,工業化和城鎮化還處於初級階段,在經濟發展中一定要腳踏實地,切忌不顧自身的要素稟賦結構,提過高的指標,盲目地實行趕超戰略,盲目地跨越式發展。

  三、縣域經濟發展與財政政策探討

  ***一***縣域經濟應當不倚不靠,自謀發展出路。改革開放30年來,具有良好區位優勢的縣市如沿海地區和傍靠大城市的縣市,有的通過引進外資,有的主動承接大城市的經濟擴散,迅速脫離了縣域經濟的弱勢而崛起為新興工業城市。但對於大多數區位條件不好的縣市來說,想通過招商引資,依靠巨大的外來資本促進經濟崛起,無疑是不現實的。

  在國家還沒有在制度和巨集觀經濟政策上向縣域經濟傾斜之前,縣域經濟發展要做到以下幾點:其一,應當積極主動承接發達區域的產業梯度轉移。目前東部及發達地區經濟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土地、人力要素成本大幅上升,有些勞動力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為降低成本,開始在縣域尋求發展。縣域地區要結合自己的發展規劃,突出特色,積極主動搶佔先機,引進更多的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投資。其二,把勞動培訓和輸出作為戰略產業來對待,實施人力資源開發戰略,活躍縣域經濟。其三,充分利用縣域資源優勢,努力打造特色產業。經濟發展的現實告訴我們,即使再偏僻再貧窮的地區,也會存在某些資源優勢,或自然資源方面的,或社會人文方面的。只有充分認識並開發好這種資源,構築本地區的特色產業,才能擺脫資金等因素的制約,闖出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指出:最有效、最合理的社會生產是各個國家或地區只生產自己在生產上處於相對優勢、成本比較低的產品去同其他國家交換自己所需的產品,這樣各個國家或地區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好處。這一理論的正確性已經得到各地經濟發展實踐的印證。我們過去的縣域經濟,包括現在仍有一些地方,由於忽視特色,不注重比較優勢成本,一味追求全面發展,形成“小而全”的局面,其結果是各地產業結構雷同,發展思路相似,沒有產品特色,嚴重影響了產品的競爭力,進而失去了參與國際大迴圈的機遇。因此,在發展縣域經濟時,一定要按照比較經濟利益的原則,研究制定縣域特色產業發展規劃,主動參與縣域以外的經濟分工與協作,突出自身特色,做到劣中選優。如縣域內旅遊資源豐富,則可以突出旅遊產業特色;縣域礦產資源豐富,則可以突出礦業開採特色等等。總而言之,只有堅持特色,才能使縣域經濟有競爭力,才能在市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財政應當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突出位置。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逐步建立有利於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十七大報告提出:“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統籌發展城鄉經濟,這是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大決策。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農村、農民、農業。不解決好“三農”問題,農村不實現小康,不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而“三農”又是縣域經濟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財政必須站在全域性的高度,從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大戰略人手,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突出位置予以支援。

  按照公共財政的理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的活動範圍主要是市場失靈的領域,即公共產品的提供、糾正外部效益、維持有效競爭、調節收入分配、穩定經濟等。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產品在供給與需求方面具有特殊性,這就決定了“三農”問題的解決需要加大政府政策調節的力度。農業的國民經濟基礎地位及其弱質性需要政府的干預和保護,公共財政通過提供農村公共產品來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和農村外部環境條件,“三農”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公共財政的支援。首先要加大政府對農業投資力度,確保財政支農資金總量穩定增長。其次要重視改變財政投資的方向,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突出支農重點。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的重點應放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增加投入、依靠市場和非政府部門解決不好或解決不了的關鍵環節上。目前,我國“三農”問題急需投資的重點是農業基礎設施、農村公益事業發展、農業科研及推廣和生態環境治理等專案,這些正是公共財政投資的領域。第三,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第四,加大對農業直接的生產性補貼,由對糧食流通領域的間接補貼改為農民的直接補貼,糧食價格向購銷市場全面放開,實行按種植田畝補貼或按所繳商品糧的目標價格補差。第五,改革現有的徵地制度,除政府徵用的公益用地以外,商業用地不得徵取,用地者只能向農民購買,土地價格由雙方協商確定。

  ***三***按照公共財政取向支援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政府財政作為國民經濟的綜合反映,是各級政府履行職能的重要物質基礎、政策工具、體制保證和管理手段。按照公共財政取向,運用財政政策工具,促進縣域經濟健康發展,是政府財政政策及其制度安排中重要的內容。

  1 做大縣域財政經濟蛋糕。充分發揮財政調控經濟的職能作用,通過運用稅收、財政貼息、信用擔保等政策工具,為縣域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營造更加規範、公平、開放的外部環境,在做大縣域經濟總量基礎上,逐步增強縣域財政實力。一是加大縣域技改貼息資金的投入,重點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深加工專案傾斜,培育和涵養縣域基礎財源。二是實行省對縣財政綜合績效評價獎勵政策、招商引資大專案獎勵政策和縣***市***財源建設工程,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三是支援縣域和縣域工業園區建設,推動城鎮化、工業化程序。

  2 構建財政支農穩定增長機制。一是調整國民經濟收入分配格局,把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重點轉向農村,使新增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用於“三農”。二是逐步提高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比重,督促各地區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金及時足額劃賬,並適當向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傾斜。三是加大對農業科研推廣、質量安全和檢驗檢測、農產品流通設施、農民培訓等方面的投入。四是拓寬支農資金來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農業投資格局。

  3 加大縣域社會事業投入,加大對縣域公共產品的投入,為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條件,是公共財政建設的重中之重,是財政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農業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加大投入,並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和扶貧救助等措施,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保證農村社會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