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詩詞教學經驗總結精選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不僅能啟迪人的心智,而且能享有一輩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範文,歡迎閱讀!
篇一
古詩文的積累,會增強兒童對美的鑑賞力,從優美的詩句中感悟人生,體會詩人的情感。如何使小學生積極地背誦與積累更多的古詩?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嘗試用“激興趣──讀詩文──明詩意──賞意境”四步古詩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打破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提高了古詩教學質量。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激興趣
學習興趣是驅使學生去學習的強大內部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會使學生感到學習有極大的吸引力,能帶動學生主動愉快地去努力求知,樂而不倦地勤奮鑽研。教師若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有趣、有序地進行,將對學生學習古詩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教學古詩《暮江吟》在學生初步理解全詩意思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深秋的江邊,從日落時到夜晚的景色該是怎樣的?要求學生想象出詩中所描寫景物的色彩和形狀來:火紅的殘陽,一半碧綠一半鮮紅的江水,珍珠似的露水,彎弓似的月亮。這樣,在學生的腦際便出現了一幅夕陽斜照江水,月光映襯露珠,令人心曠神怡的秋色江景圖。然後讓同學中的畫畫愛好者根據字面意思畫出一幅圖,接著讓學生到臺前展示自己畫的畫,然後讓全班同學根據每句詩意認真揣摩,議一議誰畫得最準確,最能體現古詩的已經,課堂氣氛活躍。在同學的評議中,學生對古詩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並體會到詩人對深秋上暮色的喜愛、讚美之情。
另外,運用多媒體課件中精美的介面設計、古樸典雅的音樂,營造出濃郁的中國古代文化氛圍,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傳統教學無法做到的。
二、讀詩文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詩大多節奏鮮明,韻律優美,朗讀起來朗朗上口。通過示範點撥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停頓、抑揚變化,可以配合著音樂、動作讓學生反覆練習朗讀,讀
出古詩的味道,感受古詩特有的美。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誦讀為本,通過反覆誦讀,反覆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如何使學生“美讀得其法”,教學可分三步進行:一是首先要確定基調。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頓挫,讀出節奏。三是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掌握方法,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力求讀得清晰、準確、有節奏,讀出思想感情。
三、明詩意
古詩的語言凝鍊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大家聞一多先生曾說:詩的長處在於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例如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全詩只有二十個字,既有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又有詩人們對現狀的不滿足,亦有詩人無限的進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為這樣,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自己要設身處地窺探詩人的內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經歷去體驗詩人的情感經歷,再來引導孩子們理解詩的中心、體驗詩的情感。
要使孩子們具備情感體驗的能力,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然後再走出來,做到“自化其身。”古詩時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詩,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極力描繪了漁翁垂釣時的氣候和景物。教學時,適當介紹一下這是詩人被貶永州後所寫的,詩中描寫漁翁“獨釣寒中雪”,表面上是在寫我行我素、身處孤寒之界的漁翁,實際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貶永州後不甘屈從而又倍感孤獨的心理狀態。聽完介紹,再讀全篇,相信孩子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會油然而生。所謂“詩言志,歌詠言”,詩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詩教學中不可少的關鍵環節。
四、賞意境
古人作詩,十分重視意境。所謂意境,就是心與物、情與景的統一,就是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審美情趣與自然景物的貫通交融。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觀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亦即“情中景”;無我之境,即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亦即“景中情”。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在於它的生動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現實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喚起某種情感的特徵,是情中景。如王維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什麼奇觀,惟有“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著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必須用一個“長”字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裡用一個“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圓”“直”二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達了詩人的深切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於廣闊的自然景物的描繪中,達到了至高的藝術境界。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你可以想象詩人佇立江邊,目送友人漸漸遠去,直到友人的船隻消失在水天一線之處;寄託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感情。與“雪上空留馬行處”一樣,令人回味無窮。
篇二
我參加了古詩詞教學的聽課以及培訓活動, 聽了四位老師的精彩課堂,感觸頗深,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每一位老師以配樂、吟唱、朗誦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堂堂精彩的古詩詞課,這幾堂課讓我眼前一亮,心頭一震。各位老師雖然授課的風格、運用的教學藝術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師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富有魅力的語言藝術,將我們帶到經典詩文教學的神聖殿堂,讓我們回味無窮。每一堂都呈現出老師們精湛獨到的教學藝術,每一個教學案例都讓我們受益匪淺。高老師執教《水調歌頭﹒丙辰中秋》,讓我印象最深刻。高老師用學生最熟悉的《靜夜思》匯入,再通過簡介作者、寫作背景等 ,讓學生來整體感知詞,使學生對詞有更深的理解,更能體會詞的意境。學生結合註釋,能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學中高老師融入學生最熟悉的節日中秋,讓學生融入具體的場景中,更能體會出詞人當時的心情。每個問題都設定得相當好,讓整個課堂很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既弄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以及詞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看到各位老師的風采以及培訓,我的心中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有了一種新的感受和認識,多了一層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還缺乏更多的思考,以及厚重的文化積澱,因此要想在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就必須要注重充分挖掘文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不斷總結,不斷反思。
通過此次學習,對我在以後的古詩詞教學有了一定思路,在以前的古詩詞教學中,只注重學生是否懂了句子的意思,而沒有讓學生深切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古詩詞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要讀懂詩句的意思,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那就得藉助一些相關資料,如詩人的生平以及寫作背景。通過這些介紹,學生才能體會到詩人當時的心情。吟唱教學法也是一種很有趣的教學方法,這不僅要求老師要具備詩詞底蘊,還要具備一定的音樂知識。通過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對古詩詞感興趣,在快樂中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
篇三
最近幾天學習小學古詩詞專題講座,我掌握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四點重要目標:
***一***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發愛國熱忱。
***二***感受古詩詞中所表現出的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位,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三***感悟語言優美,豐富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敏感力和鑑賞力。
***四***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其中,第四點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使我受到了很大觸動: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要以閱讀和記誦為主,要讀出語感、讀出情感、讀出美感。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詩詞的學習,要以閱讀、記誦為主,在在閱讀,記誦中追求精神的愉悅、情感的陶冶,藝術的創造感染與浸潤,在閱讀和記誦中有意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潘校長告訴我們新教師:不能以自己當年的經歷來評判現在學生的好壞!我想這也是我們新教師在今後從教中應該時刻謹記的。 潘校長講到新課改,給我們講了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轉變。對教學而言,教師具有怎樣的教學觀念,就會有怎樣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行為。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為自己只是教材知識的闡釋者和傳遞者,學生只能是教材知識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成了教師表演的過程,教師始終處於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總是配角、聽眾或觀眾。現在,新課改倡導的教學過程。
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簡單過程,更是一種師生相互交流、積極互動的、共同發展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學過程不只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能力的過程、是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過程。在講教學方法的轉變時主要提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論教育即生活,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了方法的介紹,助長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也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習興趣的激發,培養出來的好學生只不過是些應是高手,他們缺乏創新意識,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
新課改關注學生的發展,不只是關注其學業的進步,更注重其人格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制定的教學目標,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水平,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特長,讓每個學生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悅。 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即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他本人也極其熱愛教育事業,教育學生在樂中學,每一段苦都是在享受人生!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應該靈活運用教學法,讓學生學有所獲,在教育事業上做出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