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於經濟的影響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巨集觀調控的兩大政策支柱,相應地,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效應是決定巨集觀調控成效最為重要的兩個方面,事關國民經濟能否保持平穩執行和實現長期增長,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此後10多年,我國經濟增長先後經歷了速度過快、穩中趨降和平穩較快三個階段,總體上呈現出持續較快增長和波動幅度收窄的良好態勢。在這個過程中,財政政策作為政府巨集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發揮了積極作用。特別是自2004年5月份以來採取的財政貨幣政策調控,深化財稅管理體制改革,長期居高不下的投資規模終於大幅回落,物價無論是PPI還是CPI均疾步走低,貨幣供應量回到央行盯住範圍內。從而體現了財政政策在促進體制改革、促進協調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國在加強財政巨集觀調控、推進依法理財,推動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實施了以“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為主要內容的穩健財政政策,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財政經濟狀況進一步改善。

  2005年,全國財政收入31627.98億元,突破3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同期增長19.8%。2005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脈絡已經清晰。國民經濟在保持強勁增長勢頭的情況下,出現了幾個值得關注的趨向:一是國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連續下滑,目前已經進入理想的區間;二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實施,人民幣匯率在初始升值2%之後穩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幣升值後淨出口繼續上升,貿易順差大幅增加,外匯儲備創歷史新高;四是工業企業利潤率下降;五是部份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

  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實施巨集觀調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難度。若要保持高增長、低通漲的理想發展格局,短期內通過利率、匯率調節經濟增長、改善進出口平衡、提高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壓縮長線投資等已經沒有太大的餘地。而與貨幣政策相比,財政政策則可以通過降低企業稅負總水平、調整進出口關稅政策、實行有差別的行業稅制和稅收優惠政策、調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轉移支付等措施,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抑制和消除目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實現社會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政府的巨集觀調控目標。

  2003年以來,公開市場操作在整個貨幣政策調控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從2003年4月份開始,人民銀行通過發行中央銀行票據,加大對衝外匯佔款的力度;此後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向商業銀行提示房地產信貸風險,要求商業銀行加強貸款管理;此外,還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由原來6%調高至7%。2004年一季度開始,人民銀行連續出臺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別上調中央銀行再貸款利率和再貼現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並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10月人民銀行分別上調了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同時放開了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從而體現出貨幣政策在巨集觀調控中的作用。

  2005年,金融巨集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人民銀行執行了穩健的貨幣政策,通過市場化手段加強總量控制、優化信貸結構、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保持金融穩定執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2005年11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8.3 %,狹義貨幣供應量M1同比增長12.7 %;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加2.2萬億元;信貸結構有所改善,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同比多增4413億元,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344億元,農業貸款同比多增75億元。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都是國家巨集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 是國家的重要政策。但兩者又有不同。調節經濟的手段不同 , 財政政策是運用財政收入和支出來調節 , 貨幣政策是通過調節貨幣的供應量和需求量來調節。制定政策的機關不同 , 財政政策中的財政收支計劃必須經過人大的批准 , 貨幣政策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財政調節更具有直接性 ,貨幣調節則相對具有間接性。財政政策要在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結構和調節收入方面發揮重要功能,貨幣政策要在保持幣值穩定和總量平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財政政策推動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

  承擔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的成本,是我國財政肩負的特殊重要職能。回顧我國的改革發展歷程,國有企業改革中的債務處理、人員安置和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金融改革中的壞賬處理和資本金補充,多年欠賬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理順價格關係時各方面利益關係的協調等,都有財政資金大量投入。這與那些體制和制度基本定型、公共財政主要著眼於社會事業發展的國家有很大不同。從全域性和長期看,增加財政對改革的投入意義重大。體制沒有理順,會加大生產和交易成本,因而加快改革有著明顯的制度收益。通過投入於改革,財政政策不僅成為穩定社會的“減震器”,而且成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強社會活力、保持長期較快發展的“助推器”。

  財政政策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和社會公平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經濟社會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利益關係急速調整,統籌兼顧各方面訴求的壓力加大。最近幾年,財政通過稅收、國債、補貼、轉移支付等手段,更加註重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特別是農村的發展,注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特別是落後地區的發展,注重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特別是義務教育的發展,注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特別是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調節了各方關係,維護了社會穩定。我國是一個正在進行體制改革和發展很不均衡的大國,基本國情決定了巨集觀政策既要調控總量又要調控結構,財政政策既要支援經濟社會發展又要支援改革,調控手段既要利用市場力量也要利用行政力量,這樣才能保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

  財政政策推動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

  承擔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的成本,是我國財政政策肩負的特殊重要職能。回顧我國的改革發展歷程,國有企業改革中的債務處理、人員安置和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金融改革中的壞賬處理和資本金補充,多年欠賬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理順價格關係時各方面利益關係的協調等,都有財政資金大量投入。這與那些體制和制度基本定型、公共財政主要著眼於社會事業發展的國家有很大不同。從全域性和長期看,增加財政對改革的投入意義重大。體制沒有理順,會加大生產和交易成本,因而加快改革有著明顯的制度收益。通過投入於改革,財政政策不僅成為穩定社會的“減震器”,而且成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強社會活力、保持長期較快發展的“助推器”。

  貨幣政策保持物價穩定促進經濟增長

  我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具有兩方面含義,一是穩定物價,二是維護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控中介目標來實現最終目標。現階段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是貨幣供應量。現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央銀行在巨集觀調控方面積極探索,針對巨集觀經濟執行狀況,靈活採取寬鬆或緊縮的貨幣政策,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通過信貸、利率、匯率、資產價格等渠道,影響企業和居民的生產、投資、消費等行為,既成功地治理了通貨膨脹,又有效地防止了通貨緊縮,為國民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巨集觀經濟環境。

  1993—1994年,各地湧現開發區熱、房地產熱和股票熱,投資需求、消費需求急劇擴張,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中國人民銀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決策,實施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通過對商業銀行推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靈活調節利率、協調運用本外幣政策等措施,適時調控貨幣供應總量和結構,同時大力整頓金融秩序、規範市場行為。包括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在內的綜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貨膨脹,使國民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再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周邊國家貨幣大幅度貶值。中國從自身實際情況和國際形勢的要求出發,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為地區金融穩定作出重要貢獻,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讚譽。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出口需求減少,同時國內供給能力提高,部分商品供大於求。在內外因素綜合作用下,國民經濟出現通貨緊縮跡象。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擴大內需方針,中國人民銀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當增加貨幣供應量,通過政策法規和“視窗指導”,引導貸款投向,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同時執行金融穩定工作計劃,促進商業銀行深化改革,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穩健貨幣政策的執行,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創造了良好條件。在各種巨集觀經濟政策的綜合作用下,我國經濟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在巨集觀調控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同時承擔的任務更加繁重,面臨的挑戰也更加艱鉅。

  結論

  2006年,我國將繼續執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今年面臨稅制改革的良好機遇,深化稅收制度改革料有新措施將陸續出臺,所涉及的改革內容包括: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開徵燃油稅、調整進出口環節稅收政策等。今年的財政政策將充分發揮財政的再分配職能,促進社會公平協調發展。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信貸平穩增長,增強貨幣政策在保持幣值穩定和維護總量平衡中的主動調控能力,維護價格水平基本穩定,促進經濟更加協調平衡增長。

  對於推動經濟增長,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已失效

  2009年以來全球經濟發生了一個最大的困惑,就是整個的經濟有一個反彈以後,2010年以後,持續的往下走,以不斷的往下往下,今年整個經濟增長速度只有3.1%左右,在過去五年裡無數的機構預言全球經濟將又一次陷入危機,它沒有發生,在過去的五年曆,無數的機構預言全球經濟將強勁反彈復甦,它也沒有發生。全球經濟持續性的往下走到現在,雖然這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經濟可能在明年有所反彈,今年是3.1%,但是整個的風險仍然在往下走,所以全球經濟可能進一步持續下行,與此同時我們看到的是在這個經濟下行的時候,各國的經濟都處於一個產出缺口狀態,就是它的產出GDP水平沒有達到它的最佳水平,這其中包括髮達國家,大概都在它產出最佳能力的1.5%以下,新興經濟包括中國等其他的國家也都處於它的產出前在水平1%左右,經濟達不到它應該和預期可以達到的水平,為什麼會這樣,一個很重要原因投資水平不斷下降,我們看到這個投資水平在居民的投資水平相比以2007、2008年預期的水平缺了一個大缺口,企業的投資一個很大的缺口投資疲軟是當前全球經濟低迷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投資疲軟的同時更意外的發現全球貿易增長速度下跌,在過去20年通過是GDP速度的一倍,在1986到2007年的時候這是GDP的增長這是全球貿易增長,總是超過70%80%左右,2007到2008第一次GDP增長速度超過全球貿易,再一次一個很大的變化出口下滑。

  出口下滑的同時全球資本流動全球下降,全國FDR直接投資的水平,整個佔GDP的比重,從2000年佔全使酒的比重4.8%左右跌了2.8%,跌了40%,貿易不懂,物不流,資本下降,資本不流,投資下降,所以全球經濟持續的往下走,在這個情況下當然對石油的需求在下跌,所以我們看到石油的價格在大幅度的往下降,2014年2015年不斷往下走,這個圖講石油價格下跌的時候,表示石油供給結構的變化,紅的典型是Opeic***音***,藍的是以美國為主導頁岩油的發展,結構走向頁岩油。看一下石油未來十年的發展,現有原有產量的一半被取代,因為老齡化到期,新取代一半的產能大部分是頁岩油,經濟低迷,需求下降,結構的變化從傳統的石油生產專項頁岩油,頁岩油今天最低生產水平和平均生產水平50美元,因為在前面講到油價結構變化,從傳統的Opeic***音***轉向頁岩油,所有石油的價格將來被頁岩油成本決定,我的分析未來的石油價格也就在50美元到60美元左右。在中期服務,投資下降、貿易下降、油價下降當然是物價下降,全世界進入一個低的通貨膨脹階段,在此展示不是物價有多低,展示有多少的國家物價水平低於零,有多少國家它的物價水平低於2,全世界大概有30%左右的國家今天物價水平低於1%,有20個國家低於0%,也就是說進入通貨緊縮的狀態,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國家80%通貨狀態低於20%的理想目標。

  通貨膨脹低還不是主要,今年面對物價最大的問題生產指數急劇下降,全世界80%的國家,特別是製造業出口,產品的出產價格連續負增長,中國的PPR在過去的50個月是負,最近有所反彈,最低達到4.9%,這就表明全球處於產能過剩,處於激烈的出口競爭的格局,把這些所有一切放在一起,可以看到現在處於什麼樣的全球經濟格局,經濟低俗增長,低投資,低貿易增長,低全球資本流動增長,低油價,低通貨膨脹,這是我們很多年裡沒有見過的現象,這是一個全球經濟的新的變局,所以剩下的問題就是說在這個期間下,利率水平當然也就不斷的下跌,跌到了零,利率跟著弱經濟走,跟著通貨膨脹走,所以在這個情況下這個問題像這樣的低增長,低投資,低出口,低資本流動,低油價,低利率水平會不會持久,從深層次結構的概念來說有很大的概率,會繼續生活在這樣一個低的世界經濟格局之中,我來解釋為什麼,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2008年的全球經濟金融危機對現行的經濟造成巨大的衝擊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2007年之前做出全球經濟預測是上面藍色,2008年再次預測經濟有下調,沿著紅色走,黃色是全球經濟的實際走勢,全球經濟受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極具的下滑,但它從來沒有能力反彈,過去經濟危機是正常的事情,任何有危機經濟下滑但是它會反彈超過原有的曲線,然後緩緩原有的曲線,所以經濟可以維持一個原有的規模,2008經濟危機全球近70年以來第一次經濟下跌以後從來沒有能夠回到最早的基線,所以全世界丟掉一塊GDP水平,這塊水平已經拿不回來了。

  有產出缺口,經濟走軟,總需求不足,能不能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斷拉動總需求,使得需求上升推動經濟增長,過去五年來無數政府試圖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拉動,今天已經沒有這個空間。最早是對發達國家經濟,2007年預測財政赤字從這裡往下走,從100%跌下來,實際情況危機以來因為增加了財政赤字,財政刺激不斷的上升,而且跌不下來,要到2020年發達國家財政赤字逐漸逐漸往下走,還是發達國家GDP的50%左右,甚至新型國家,受危機的影響,財政赤字,財政支出一直往前走到2020年才能穩住包括低收入國家和平。財政政策受到最大的約束在這張表上,做了分析各個國家為財政支出財富的利息水平,2007年發達國家債務佔GDP比重71.6%,到2014年債務比重到104.6%,增加了46%但他的付息成本仍然是2.9%,它沒有任何增加。

  為什麼,當然很簡單,因為利率不斷往下走,利率水平太低,財務赤字在上升,這個利率水平也上不去,因為它無法通過調利率來調動經濟,因為不然的話,財務沒法承擔成本,所以這是第一個財政空間非常有限,而且財政和利率水平形成了一個死結。在貨幣政策佔在全世界25%的國家,瑞典、荷蘭、瑞士,歐盟現在進入負利率政策也沒有貨幣政策的空間,在沒有總需求政策的時候,進一步發現在未來全球的潛在的增長水平也在下降,全球潛在增長水平有勞動力潛在增長水平,資本的增長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的潛在水平決定,到2015到2020年略有反彈,但遠遠低於本世紀初中的水平,潛在增長水平下降是決定未來經濟潛在增長能力的基礎,如果這一個統計是能夠得到確認,未來的增長應該會仍然處於一個低迷的狀態。為什麼能夠確認未來潛在的經濟增長水平會下降,第一個投資下降,相比2007年的水平看一看在發達國家裡,整個的投資水平跌了一大塊,很多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發達國家投資水平跌了20%到25%左右,這是一個巨大的缺口,大部分的投資跌在哪裡,跌在企業,企業不投資,藍的是企業,紅的是居民的住房投資,這是美國,這是發達國家總計,這是英國,這是日本,大家可以看到巨大的企業不投資,在私人和公共部門,綠的是公共部門,黃的是私人,私人企業不投資。低投資是決定低增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個就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全球處於一個人口結構大變化的根本格局變動之中,第一個人口在持續往上走,可以看到人口從現在7.5億到7.6億逐漸會在2011年80年後變成110億,但是人口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在發達國家他的人口逐漸的老齡化,勞動力在下降,只有非洲或者南印度地區人口在增長,人口增長從高勞動生產力從高收入的國家轉到低勞動生產力低勞動收入的國家和地區,全球人口的根本的變化,當然拉低了全球人均GDP增長水平,更不理解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全球勞動生產率降低,全球勞動生產率在過去15年普遍下降,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包括印度等等。勞動生產率下降的有投資下降的原因,有勞動人力資本下降的原因,現在還有很多原因不理解,天天看到新經濟,特別是看到杭州那麼多網羅經濟,仍然在今天這個階段沒有把它物化成一個產業經濟,所以勞動生產力在創新不斷出現的同時,全球勞動生產率普遍下降,回到最早的潛在增長力水平這個圖,潛在的投資在下降,潛在的勞動率供給速度在下降,當然潛在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下降,最後全球分配惡化,也給全球經濟增長帶來了負面的影響,當收入更多的集中在1%或者0.01%的時候他們的需求對於整體經濟而言是有限的,中產階級收入下滑,是推動總需求下降一個非常主要的原因,所以需求又是走軟。

  在整個需求走軟的同時全球發生新的變化,為什麼貿易會下降,是我們發現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提高的時候,居民對貿易產品需求彈性下降,這是一個很新的現象,以前從來沒有見過,因為全球化就是居民對貿易品的需求彈性上升,這個曲線就表明從2003和2006年相比,在發達國家和新型國家而言,所有對於貿易品的需求都在往下走,2012和2015年,相比2003和2006年兩個階段,仍然在今年是一個迷,還沒有充分的理由解釋為什麼,但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因為我們更多轉向服務業。

  而消費也更多轉向服務業,在所有資項引起投資下降,消費下降主要的原因全球增殖的不確定性,這個中國全球的普圖,藍的表示社會和諧,紅的表示危機出現,大家可以看到僅僅2000年,僅僅16年以前全球所有國家基本是綠的,今天幾乎所有國家沒有一個是綠的,政治的不確定性是影響投資的消費性是最大的不確定,科技變化的的最大的因素是對企業的產生的最大的不確定性,當有滴滴的時候,當有Mvp***音***的時候,投資旅館,傳統的汽車製造業還會擴張麼?所以創新對現成的企業的是影響巨大的。

  當有滴滴的時候,當有MBA的時候,有時候是旅館,傳播的汽車製造業還會擴張,創新對縣城企業的投資雙面衝擊和影響是巨大的,因為企業不知道未來在哪裡,把所有這一切籠在一起,在世界需求有限,總供給在投資勞動生產力人口結構性的變化都在拉著經濟往下走,把所有一些歸結起來,今天向大家做一個彙報,這個結論全球經濟的活動在普遍的低水平,低增長,低投資,低貿易,低資本流動,低通貨膨脹,低油價,低利率,這個普遍的低水平按照剛才的分析是一個結構性的變化,因為是一個結構性的變化,這個低水平將持續,很多人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當然我們希望強勁的增長,當然我們希望強勁的貿易和資本流動,但如果這是一個給定,這是一個變化的事實,那就沒有好和壞之說。我尊敬的前輩科勒先生剛才講到不要去討論經濟速度下降是好和壞,它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這句話講的非常漂亮,而剩下的只是我們怎麼面對這個低迷的增長的環境,誰能理解這個變動,抓住這個變動,誰是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