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淺談的毛概論文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的必然選擇。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淺談》

  摘要:社會和諧是中國共產黨不懈奮鬥的目標。在長期實踐中,黨不斷探索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理論。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對社會和諧的認識不斷深化,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中的地位。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和諧社會;聯絡;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勾畫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藍圖,指明瞭實現美好社會理想的正確途徑。和諧同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它不是指事物的完全統一,而是事物多樣性的有機統一,這對於我國正確處理國內國際事務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分析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總體達到了小康水平。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不斷凸顯,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城鄉差距、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正是基於這樣的嚴峻形勢下,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最大限度的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穩定的問題。這體現出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理。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了尊重自然界的客觀性及客觀規律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體現了尊重自然界的客觀性及其客觀規律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根本前提。人類產生於自然界,但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又不斷地改造著自然界,不斷地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人與自然界時刻處於矛盾之中。隨著人類不合理的對自然進行開發利用,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問題日益嚴重,制約著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我們對自然界的開發與利用應當是文明的,應當是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的。只有在尊重自然界客觀性及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開發利用自然,自然界才會造福於人類,才會促進經濟、社會與自然三者的相互協調發展。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總特徵:聯絡與發展的觀點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從全域性著眼來統籌經濟社會各個層面協調發展的。把握社會的發展,就要統籌好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間的相協調。當前,利益矛盾已成為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表現,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出現了利益多元化、複雜化、尖銳化等問題。面對這些利益矛盾衝突新問題,我們要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的群眾利益。否則,就可能使社會利益群體間矛盾加劇從而破壞穩定的社會環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共同推進的,這四項是緊密聯絡,缺一不可的,否則就會導致畸形發展,阻礙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推進。由此可以看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中各方面因素之間的密切聯絡,只有統籌好各方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大踏步前進。

  ***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了唯物辯證法抓主要矛盾的方法論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第一要義依然是促進經濟的發展,離開發展經濟所創造的雄厚物質基礎構建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有人認為,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強調公平不強調效率,重點要放在解決利益矛盾上。其實這種觀點屬於誤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這一主要矛盾決定的,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其首要任務是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不消除發展過程中的不協調性必然會積累矛盾,導致發展的停滯。不抓住發展生產力這個根本,不提效率優先,那麼,解決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協調利益關係必定成為一句空話。尤其是在當前,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絡日益緊密,相互影響的程度進一步加強,如果處理不好,將嚴重製約和阻礙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新時期加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

  ***一***加強管理組織創新

  管理組織是社會管理的主體。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充分發揮好黨委、政府、基層組織的職能作用,進而形成社會管理的合力。在我國,一些新型社會管理組織已應運而生,如社群組織、行業協會、民間團體等,這些組織各自聯絡著一部分社會成員,可以更好地幫助黨和政府進行社會管理。其中,社群組織在提供公益性服務,填補政府"空白"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都應重視和發展社群建設,加強社群組織在社會管理方面的功能,真正使社群成為整個社會管理體制的重要環節。

  ***二***加強政策法規及管理方式創新社會管理是通過一定的政策法規來進行的,適應我國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社會管理的政策法規也應發生相應的變革。政策法規創新要遵循以人為本原則,要有利於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同時,政策法規創新要遵循動態平衡原則,及時調整不適應社會管理要求的規定。在社會管理方式上,要變簡單的以物質福利為主的方式為以精神心理為主的社會管理方式。加大社會管理宣傳教育,引導社會成員自我管理。變行政管理方式為經濟、法律、文化等管理方式。突出要不斷完善我國法律制度,強化在法律範圍內解決社會爭端,從而更好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

  參考文獻:

  [1]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

  [2]武德昌.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概論[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