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通體鬆軟論
無論哪一家太極拳都要盤架子。外形動作之程式連線,乃定勢也。學而練之,就是了,難在於由外而內,這個程式轉換,頗為不易。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楊澄甫於《太極拳體用全書》例言中,指出:“……願後之學者,弗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欲求精醇,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細目,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惟恐私心妄改,以誤傳誤,易失體用之真傳,以致湮沒昔賢之本意。”
楊氏此言,分明以“內”為重。“惟內之是求”、“必求意合”這兩句,則為此言重中之重。不過怎樣由外而內,由“形似”而“意合”,他卻語焉不詳了。
盤架子、練拳式,求形似,得“著熟”,是形體動作之鍛練,還沒有“惟內之是求”的門道在。求其門道,是先把盤架子而著熟的全過程,作為通作大鬆大軟的求索之通道,否則,就一定做不到“惟內之是求”,做不到“意合”。
倒過來說,意之合,首在於練拳架之通體、全過程之大鬆大軟,求其慢、勻、輕、鬆、軟、柔,處處貫串、節節貫串。這些原則道理與現實生活、為人習慣大相徑庭,有時甚至完全相違背。如以臥、立、坐、行為例而察之,凡人日常用力,心意、精神皆專注於用力點,其力皆大於擺各種姿勢、行各種動作所需之最小之力。所謂化去拙力、硬力,就是在吾人練太極拳時,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通體放鬆柔軟,以意行氣,只用最小的力去擺姿勢、行動作。就是由外而內的第一步。無此一步,是決然求不到、也得不到太極拳之真髓的。
舉太極拳“起勢”為例:雙手由下向前往上徐徐提起,此“徐徐”二字,動作慢而習之謂也。“提起”二字,即指動作。其要領有四:其一,用最小的力;其二,“一動無有不動”,膝、腿、腰、體、肩、肘、指、掌、呼吸都以“最小的力”開始動作,叫做”周身一家”;其三,以肩為小軸,以腰為大軸,腰帶肩,肩帶肘,肘帶掌,掌帶指,而絕非相反;其四,“虛領頂勁”、立身中正、“心神內斂”、默識揣摩,此乃“由外及內”之正當通道。心神專一,來自心神內斂;內斂,才有練內功之一點苗頭。
楊澄甫釋太極拳起勢曰:“……精神內固,氣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牽強。守成之靜,以待人之動,則內外合一,體用兼全。人皆於此勢易為忽略,殊不知練法用法,俱有根本於此。望學者首當於此注意焉。”
諄諄數語,是由外及內、內外兼修之灌頂提醍醐,金玉良言。
不明是理者,難得不忽而略之,拋而棄之;知之卻非必得,其難惟在於行耳。知而行之,才能求太極拳之真,無知或不行,不足以論其真,行其道矣。
於此,學拳者便有了三條路:其一,全部學會,練完拳架再專求其大鬆大軟,再求其意合,再“惟內之是求”;這是大多數教拳、學拳者慣走的道路。
其二,練一式,即求一式之大鬆大軟。得其精要,再學下一式;這是吾師張義敬力倡的辦法。
其三,學幾式,或幾十式,再求自己通體大鬆軟;得其基本鬆軟,再學後而的幾式,或幾十式。
其四,每學一式,即內外兼顧、兼修,不求其臻於至善,只是“弗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求其內外皆有三分、有五分、有八分……內外皆求,皆練,互相不斷滲透轉化。
上述的“其四”,為其一、其二兩端之儘可能的充分的融合。取其四,難上難,非一蹴可成,亦非旦夕之功也。
但倘若要求索太極拳之“真”,恐怕只有這條路好走一點。
用上述的“其一”,可能拳架盡數在外,難免失之於緊張僵硬,犯了“惟外之是鶩”的毛商,改之大不易。
用“其二”,人皆缺足夠耐性,亦有失於節節貫串之意,而且後面幾十招或十幾招易犯生疏、僵直之病,搞得不好,“虎頭蛇尾”之弊,恐在所難免。
“陰相濟,方為懂勁。”大鬆大軟,其陰陽相濟在哪裡?
愚意大鬆大軟之陰陽相濟,至少有:天地之堅實與自身通體大鬆大軟,一也;“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二也。至於“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皆含陰影相濟之道。但鬆柔則是其基礎,是其靈魂。
求大鬆大軟大柔,惟在意。大腦意識指揮微力動作,才能漸漸以鬆軟為主,拳形為次。不用心、不用意,就一定會顛而倒之。內外顛倒,或有外無內,都不能算是真的太極拳。
各種太極拳之書籍文字,大抵詳述動作,而獨缺具體指導,如何意注鬆柔,教學者雙方都難能“惟內之是求”。無全身大鬆大軟之練意,則萬難以柔克剛,更達不到“發勁須沉著鬆淨”之境界與水平。
《太極拳論》有兩句話:“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可見各個拳勢見之於散手、實用,既可能很慢,也可以極快,完全隨對手的拳或手的速度而定。沾連粘隨,不丟不頂,不即不離地隨對方出手之速度,在不丟不頂這種靈敏觸覺中或快或慢,才是正道。謬傳“以慢勝快”之語,“舍已從人”安全相背,一誤也。
然而吾人要在實用時能夠極靈敏極快速,則必須有大鬆大軟練拳架之多年基礎。正如鋼琴、提琴、二胡、琵琶等樂器演奏,必自極放鬆、極緩慢的日常練習始,並持之以恆,才有異日之靈動快速之演奏技巧,才能借技巧而表達音樂之深厚感情也。
鬆軟輕柔,遍及全身內外,肌肉、骨骼、血管、筋絡、心意、精神,莫不如此。肩、肘、腕、膝、足、腰、脊各關節,在掌勢開時,皆須鬆開,拳勢合時,各關節自然回收。初練拳架時,鬆開關節也得用最小之力,否則關節仍然如日常生活習慣緊縮如故。在鬆開關節之力,已臻極小,甚至幾近於虛無之時日,則關節縮回,純屬自然,用力則拙,而且必致聳肩縮背之弊。雙腿、雙足,承全身之重,在虛步、移步時,以意引氣,極輕極柔地伸展下肢各關節,便是此中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