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的練習理論

  孫式太極拳是眾多太極拳流派中,練習的人比較多的一派。練孫式太極拳需要理解孫式太極拳的五大理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三合一拳架”

  什麼是孫式太極拳的“三合一”,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下吧!

  “三合一”是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一,也就是說跳架子就是推手,就是散手,在跳架子時也就同時練了推手和散手。

  我在練習中發現拳架的每一式都是推手或散手的精華用法。因此,我認為,練拳架時勤加體會,天長日久,必有感受,在推手和散手時自然就會運用出來。

  孫式太極拳的所有的動作和拳架,都是需要經過反覆的練習的。

  準確地說,就是每一個動作都是武術技擊的精華全息元,也就是每一個動作包含了無限的可能性用法。

  所以說,初學者應該學一些具體用法,但必須明白,絕對不能僅僅限於這幾個用法,隨著水平的不斷提高,應該突破具體用法而達到對全息元的理解,這樣,才能理解為什麼“無限勝有限,無招勝有招”、“無勝於有”。

  2、“孫式太極拳修煉的三原則”

  要練好孫式太極拳,必須把握“三原則”,一是高度協調,在孫式太極拳訓練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動作,都要全身高度協調,而且身體和心靈也要高度協調。

  在孫式太極拳的修煉過程中,最主要的運動方法就是要鍛鍊自己身體的協調性。

  一旦調性達到高水平,那就會出現德國當代著名學者哈肯的《協同論》中所說的“協調產生新的力量”,在孫式太極拳的修煉中才能產生不可思議的整勁力量。

  二是和合凝聚,和合凝聚是一種感覺,從一開始,練習者就應該把握這一點,所有的動作都必須體現和合凝聚。

  和即和諧,合即合作,凝聚是力量、感覺、精氣神,都要有一種凝聚在一起的感受,絕對不能分散,特別是感覺不能分散。

  三是向內收斂,收斂和分散是對立的,所有的動作都產生一種感覺,向內收斂,而不是向外發散。

  協調、凝聚、收斂,我認為這就是修煉中國各種功夫,特別是孫式太極拳功夫的根本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練成功夫。

  3、“打空”解

  古拳譜中說“輕比重來重比輕”,又說“打重不如打輕,打輕不如打空”,說的都是一個意思,高明的打法是打宅。

  所謂“空”有兩層意思,一是“引進落空”,使對方進入“空”的狀態,即對方所有的力量全部落空,任你千般力,瞬間全落空;二是把對方打空,比如對方一隻手過來,我抓住其手,翻轉其手,並託其肘,下壓,一個“白鶴亮翅”,對方立刻被打翻在空中。

  廣義地講,孫式太極拳的75個招式中的任何一個招式都可以瞬間把對方打在空中,把對方凌空發放出去。能同時做到這兩點,就達到了“空”的境界。

  4、“中正”解

  “中正”為陰陽平衡之意,在孫式太極拳的練習中,表現為在任何情況下,身體都不能失去平衡,重心不能歪斜,身形不能破體,力量不能出身形之界限。

  虛領頂勁,肩身正直,不能歪斜;頭項正直,不能歪斜;整體正直,不能歪斜。特別要注意的是,手隨身轉,手到身到,手能超越身形之中線。

  在推手與散手中,唯有中正,才能保證自己處於順勢,而背勢往往因為違背中正原則。

  5、論 “無為”

  “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順“其 自然,捨己從人”。

  在清朝時,許多高手都已經認識到 “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拳無拳,意無意,九意之中見真意”,古人的見解絕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其實踐中的深刻體會,只有當練到一定的水平之後才能體會到。

  我認為,練到十幾年後,就會感覺到,已經有一種隨心所欲的境界,無所謂練也無所謂打,練就是打,打就是練,正所謂“無為方能無不為”。

  孫式太極拳的訓練方法

  太極拳既然是拳,就是可以實戰的,太極拳之所以能在眾多的武術拳種中脫穎而出,大放異彩,絕不是靠空口說白話,而是一招一式地打出來的。只是在近代,才淡化了它的實用價值,而張揚了鍛鍊健身價值。這本無可非議,因為文明社會,法制時代,不需要用拳頭來說話了。但是如果因此而遺失了太極拳最本質的東西,那將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遺失。太極拳的三重功能:養生、祛病、技擊,後者是龍頭,是導向,是目標,是最高層次的體和用,因為它不僅要知己,而且要知彼;不僅要求自己練時把動作做得完滿無暇,而且要求在實戰中,在對方移動和防守的情況下也能把動作做出來;不僅要求能把動作做出來,而且要求做得效果好,用在對方的身上能達到預期目的。總之,以用為綱,綱舉目張,我們在練習套路時就會本著高標準、嚴要求,就不會滿足於僅僅把動作完成。

  有這樣一種說法,認為孫式太極拳遵從老子的哲學思想,從無為而始以達致無不為。具體地說,就是通過恬淡虛無達致人之心理、生理適應機能的雙重完善。所謂技擊,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相互作用,當人之身心的適應能力漸臻完善時,自然能適應這種相互作用,故能產生“不求勝於人,而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的能力。

  此話看似深奧,玄之又玄,卻大而無當,於拳事無補。“從無為而始”,這話就不通,要說虛無,乾脆連拳也不練,什麼都不做,不是更虛更無嗎?子日:不知生,焉知死。這是說的老實話。套用之:不知實,焉知虛;不知有,焉知無?要想達到虛無恬淡之境界,還得老老實實地從一招一式的有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