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第二十一課課堂練習題

  信心來自於實力,實力來自於勤奮,關於七年級語文第二十一課的課堂練習題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

  一、理解運用

  1、對修辭方法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A、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反問***

  B、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對偶***

  C、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是閃著無數的明星。***迴環比喻***

  D、想像要合乎情理,想像要富有新意,想像要生動多姿。***排比***

  2、下列成語書寫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隨聲附和 以身作則 一事無成 心不在焉

  B、精美絕倫 改邪歸正 根深蒂固 閒情逸致

  C、感人肺腹 一語雙關 行之有效 赫赫有名

  D、不可救藥 荒誕不經 不言而喻 孜孜不倦

  二、拓展閱讀

  風箏暢想曲

  假日到河灘上轉轉,看見許多孩子在放風箏。一根根長長的引線,一頭系在天上,一頭系在地上。孩子同風箏都在天與地之間遊蕩,連心也被悠盪得恍恍惚惚了,好像又回到了童年。

  兒時放的風箏,大多是自己的長輩或家長編扎的。幾根削得很薄的竹篾,用細紗線紮成各種鳥獸的造型,糊上雪白的紙片,再用彩筆勾勒出面孔與翅膀的圖案。通常扎得最多的是“老鵰”“美人兒”“八拐”“花蝴蝶”等。

  我們家前院就有位叔公,擅扎風箏,遠近聞名。他扎的風箏不僅體型好看,色彩豔麗,放飛得高遠,還在風箏上繃一葉用蒲薄葦削成的膜片。經風一吹,發出“嗡嗡”的聲響,彷彿是風箏的歌唱,在藍天下播揚,給開闊的天空增添了無聲的韻味,給暢快的童心帶來幾分瘋狂。

  我們那條巷道的左鄰右舍的孩子們放的風箏幾乎都是叔公編扎的。他的風箏不送人,也不賣錢,誰上門去討,就給誰,自家貼錢買材料,他樂意。有一年他給自己紮了一隻好大的“八拐”,足有磨盤大,上面繃了三根蒲葦片,頭天晚上放上天去,用了十幾丈長的細麻線,線的末端拴在自家院中的老槐樹上。風箏穩穩地升上夜空,向四周播出巨集大的音響,半個古城人家都聽到了。風箏也作美,這隻“八拐”整整放了三天三夜。

  後來,這位叔公去了海外,“放風箏”也漸與孩子們遠離了。不過叔公年年給家鄉寫信,總不忘提起那時的放風箏,每每情意綿綿,不能釋懷。去年,香港迴歸之後,他在家信中說到他這隻被故鄉放飛到海外的風箏,儘管飄蕩遊弋,經沐風雨,可那線頭一直在故鄉和親人手中牽著。如今飄飛得太累了,也該要回歸到家鄉和親人身邊來了。

  是的。我想,不光是叔公,我們每個人都是風箏,在媽媽手中牽著,從小放到大,再從家鄉放飛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啊!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兒時放的風箏”的特點。

  2、品析文章第3段的劃線句子。

  3、第4段“有一年他給自己紮了一隻好大的‘八拐’……”暗示了什麼?

  4、文章結尾一段意蘊悠長,你是如何理解的?

  5、讀了本文,你認為叔公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問題探討

  1、閱讀下面句子,說說這些句子所涉及的人物給你留下的印象。

  ①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

  ②我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

  ③“有過這樣的事麼?”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

  2、認真閱讀這篇散文,我們可以發現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多重的,從不同的角度看我們可以得到不同的主題:

  從手足之情看:

  從遊戲的意義上看:

  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

  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看

  四、表達交流

  童年是每個人最真的夢,已是初一的你對生活多童年有沒有更多的理解,再次去走進童年、感受童年,走進童年的春夏秋冬,感受童年的酸甜苦辣。把你對童年最深的感受寫下來。字數150字左右。

  答案:

  一、1、C2、D

  二、1、兒時放的風箏,多是自己的長輩或家長編扎的,做工精美。2、語言優美、生動,意境高遠,用擬人手法寫出了風箏給孩子帶來的樂趣。3、暗示下文中叔公會象風箏一樣放飛到海外。4、我們每個人都象風箏一樣,在廣闊的天空中翱翔,無論到哪裡,都離不開祖國母親。5、叔公手巧、心善,他是一個心繫故土,不忘祖國的人。***意思對即可***

  三、1、①可以看出弟弟是軟弱的,膽小的。②可以看出“我”是專橫粗暴的,活脫脫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③弟弟對往事徹底忘卻,說明他當時把哥哥的管束當作正常現象,表現了弟弟懦弱、逆來順受的一面。2、手足情:當年不允許弟弟放風箏,是為弟弟有出息,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也要討弟弟寬恕。表現了深厚的手足之情。遊戲意義: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抑,從此能夠健康成長。自省精神:表現了魯迅先生勇於解剖自己、嚴於自省、知錯就改的可貴精神。弟弟:文章通過“我”的沉重和悲哀表達了作者對於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

  四、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