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課本下冊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可以作為學校評價七年級歷史教師教學的標準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設計

  中外的交往與衝突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係的概況。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的我國古代造船業、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以及鄭和遠航增進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這些史實,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重點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標誌著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發展達到了頂峰,是我國古代經濟發達的體現,同時也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習這一內容,對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鄭和下西洋後,中國文化進一步影響到亞非地區,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樑,在鄭和船隊到達的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遺蹟,影響至今,意義深遠。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教學過程】

  一、鄭和下西洋

  1、鄭和下西洋的概括

  將鄭和的航海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作一簡單比較,並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不僅時間早,而且航海規模之大、遠航次數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區範圍之廣,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人物 地點 時間 次數人數船數

  鄭和下 “西洋” 1405~1433年 7次 27800人 大號寶船63艘***共百餘艘***

  哥倫布 到達美洲 1492~1504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

  達·伽馬 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 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說3艘***

  船隻大小

  大號寶船長44.4丈,寬18丈***淮尺***,摺合公制長151.8米,寬61.6米

  旗艦100噸,長24.5米,寬6米,其他二艦50噸、40噸

  120噸100噸50噸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學生討論、歸納。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的發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絡。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觀察《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4枚***,請學生結合各枚郵票的內容,弄清各幅畫面所反映的史實,概括一下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係。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後回答***

  基本概括為四點:首先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一個原因。

  小結:民族英雄戚繼光在人民的支援下,肅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是歷史上我國人民抵禦外侮的第一次勝利,捍衛了中國的主權,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學習這一內容,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體會到“得道多助”、正義必定會戰勝邪惡的道理。特別是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在民間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曆史上,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戚繼光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鬥志的旗幟。***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出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詞片段: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為什麼澳門被稱為“媽港”?

  由學生在課上簡要講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國澳門居住權的。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3、1557年後,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屬中國;

  4、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

  小結: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於友好交往;明中後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鬥爭,並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於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並在那裡開始了殖民活動。後兩者表現為衝突和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範圍內已經落後了。

  作業:課後作業

  中學歷史教學思考探究

  一、樹立終身學習觀,提升自人格魅力與修養

  1.21世紀是一個學習型社會,“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知識改變命運”、“知識為人們的幸福生活奠基”……我們從小就開始接受教育,學校教育使我們獲得的知識無疑會讓我們終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化的教育需要。當今世界,科技突飛猛進、資訊與日俱增,社會各個領域的科學知識不斷由單一走向多元,不斷向更深更廣的層面發展,作為老師,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

  2.“德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個人德行與魅力也對學生產生著深遠的影響,甚至影響其一生,通過學習,一方面可以用新知識啟發學生,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修養,和學識影響學生,使他們喜歡自己,以便產生一定的學習動力,從而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

  二、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新課標指出,歷史教學要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提高人文素養,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在工作中堅信:用真心關愛學生,用真愛溫暖學生,用真誠感動學生。那是2013年2月,應學校安排,我有幸承接××班主任,班上有一個極為特殊的孩子,母親雙目失明,父親沒有工作,爺爺奶奶年邁,還有一個妹妹就讀初一,平日裡就靠父親打零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也許是從小就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深知生活的艱辛,於是養成了小偷小摸的惡習,初二時,就因為偷盜被抓到派出所,由於年幼,班主任又把他領回學校進行教育。有一天,他又來到我們辦公室取暖,這天我的手提包裡有1000元現金,他趁我不注意,偷拿了我200元,第二天,他父親帶著他專程來給我道歉了。事情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後來,畢業了,我收到他託人帶給我的一句話:“老師,我對不起您,我對不起您,謝謝您的包容,謝謝您!”用心用情教育,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只有這樣,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

  三、關注“學困生”學習及生活,提升其學習能力

  新課程要求教師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學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由於非智力因素造成學習困難的學生。轉化情況的好壞不僅僅關係到一個班級道德品質和學習成績,同時還可能給學校、家庭、社會帶來嚴重不良後果。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發展和提高,首先要尊重學困生,使他從被尊重中獲得點滴自信。其次,對於“學困生”,我們要從慢慢“扶著走”到嘗試讓他們自己走,怎麼辦呢?發現亮點,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發現優點,及時表揚與肯定,提升個人自信心。最後,加強師生情感交流,喚起學習熱情。

  四、總結

  總之,拒絕落下一個孩子。教育是一項艱難、複雜和長期的工作,需要教師、學生、家長多方面力量密切配合才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效。隨著時代的變革,傳統教學方式、教學理念也必須隨之而改變,只有這樣才能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

  作者:楊焜 單位:貴州省織金縣化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