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課本上冊答案
做七年級語文課本練習需要努力,要再接再厲。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大家閱讀!
***一***
河中石獸
一、1.廟僧和講學家都犯了拘泥於一般的道理而主觀臆斷的錯誤。石獸掉進河裡,廟僧以為水能漂物,石獸一定被衝到下游去了。講學家認為石性重而沙性鬆,石獸深陷河沙裡。只有老河兵憑藉著多年治河的實踐經驗,具體分析了石、沙、水三者的關係,得出石獸逆流而上的結論。事實證明老河兵的判斷是正確的,實踐出真知。
2.講學家的笑,包含了對廟僧的嘲諷和自信;老河兵的笑是對講學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現了老河兵的自信。
二、1. 二石獸並沉焉
並:一起
2.閱十餘歲
閱:經過,過了
3.求石獸於水中
求:尋找
4.竟不可得
竟:終於,到底
5.凡河中失石
凡:凡是
6.如其言
如:按照,依照
三、示例***1***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這個成語故事尖銳的諷刺了那是些不顧客觀實際的發展變化,不知變通的愚蠢之人;告誡我們不要靜止的看問題,不要拘泥而不知道變通。
***2***《河中石獸》這篇文章通過一個尋找市售的故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主觀臆斷。古人云,“三思而後行”。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深思,注意尋求不同事物的特殊規律,不要拘泥於一般的道理主觀臆斷。
***二***
雖有佳餚
一、1.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分析: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分析: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3.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分析: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這幾句話,句式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頗有韻味,韻律感極強,很好體現了古漢語特有的韻律美。
二、教學相長。人學習之後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後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到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三、1.***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即使。 食:吃、品嚐。
2.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善:好處。
3.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自強:自我勉勵。
4.教學相***長***
長:促進。
四、示例: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作為一名老師,不能滿足於已有的知識結構,固步自封,而應在教學中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擁有淵博的知識,才能更好的服務於教學,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引領和指導作用。這樣,教師在教育別人的同時也增長了自己的學問,並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三***
風雨
一、古人評論含蓄而精彩的作品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課文沒有一個“風”字,但是一直在寫風;也不見一個“雨”字,但是也寫到了雨。細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說一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風的,寫出風怎樣的特點。
分析:文章先從樹林子開始著手,呈現給我們一幅恣意的狂風圖。接下來,作者從形狀、聲狀方面對被風吹亂的垂柳、楊葉、蘆葦進行了生動的描寫,繼續展現狂風大作的畫面。寫了幾組自然物,作者的筆鋒陡轉,寫到了動物,寫到了人。文章用大量的篇幅進行景物描寫來具體表現風雨之大之猛烈。
2.有人說結尾寫到大雨了,你是怎麼看的?說一說結尾的場景和情調跟前面相比有什麼不同。
分析:同意這種說法。文章結尾,寫孩子們“全趴在門縫,驚喜的疊著紙船,一隻一隻放出去……”由此看來,孩子們的腳下、門外,已是積水漫漫,否則又怎麼可能放紙船呢?
結尾處,與前面風雨中無法自主的植物、驚恐萬狀的鳥畜不同,孩子們天性活潑,看一切都有趣,即使是暴風驟雨也阻擋不了快樂的遊戲。至此,揪著讀者心的著長風雨總算有了溫暖的畫面,可以鬆口氣,合上書閉目回味了。
二、作者有著銳利的眼光,能在狂風暴雨中看清楚景物的細節及其變化,試舉課文的一兩處,說一說作者是如何細緻觀察和真切描寫的。
示例1.寫垂柳,先寫風剛吹到垂柳,使線條“全亂”;次寫風最強勁時柳條被“拋舉在空中”,且“出奇的顯出清楚”;最後寫風過時柳條“隨即就撲撒下來”。這樣寫,無生命的柳條似乎有了生命:它在風雨中欣喜若狂地舞蹈起來了!
示例2.寫斷纖繩的羊,先是“跑”,接著“撐”“撞”“跌”,甚至“失去”了顏色。此時“衝”出門尋羊的紅杉女孩,像是一個鮮活的感嘆號突然“衝”到了我們面前,比之前句“白的顏色”,衝擊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