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城鎮建設研究論文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農業作為其他產業發展的重要根基,對我國的經濟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淺談小城鎮建設對發展農村經濟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小城鎮建設;農村經濟;新農村建設
論文提要: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小城鎮建設變得越來越重要。本文就小城鎮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有益的探討。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域性。中國有9億農民,要實現全面小康、促進整個國家的和諧發展和政局穩定,必然要解決“三農”向題。小城鎮建設,直接關係農村經濟發展,同農業現代化戰略、人口戰略和城市化戰略相關聯。小城鎮的建設與發展,是建設現代農業、提高人口素質、調整並建立我國合理的人口、城鄉結構的重要程序,也是建立我國新型城鄉關係,逐步縮小城鄉差別的有效之舉。
一、小城鎮建設促進鄉鎮企業快速發展
鄉鎮企業與農村小城鎮是一對“孿生兄弟”,不抓小城鎮建設,以鄉鎮企業為主的農村二三產業就發展不起來,大量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就退不出來。相應地,不發展鄉鎮企業,小城鎮建設就失去依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就要減慢,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就難以生成。發展鄉鎮企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發展小城鎮也是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這兩個戰略要同步實施,才能使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才能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解決“三農”問題找到共同點。因此,促進鄉鎮企業與小城鎮互動發展既是鄉鎮企業今後發展壯大的內在要求,也是小城鎮建設的內在需要。
二、農村人口轉移與小城鎮建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小城鎮是聯結城市和農村的紐帶,是國家經濟帶動農村經濟的樞紐,也是農村社群發展的發動機。一方面小城鎮建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新特點應與農村人口轉移相呼應,小城鎮基礎建設中對簡單勞動力的客觀要求與農村人口能力水平之間的協調,為轉移的農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小城鎮建設不僅緩解了農村就業壓力,提高了農民的自身素質和生活水平,也為農村外出打工人員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大舞臺,並得到了更高層次的發展;另一方面農村人口轉移為小城鎮建設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加速了小城鎮的基礎建設。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在一個時期內將呈加速發展態勢,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必將引起農村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將有更多的農業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縮小城鄉差別是大勢所趨。作為這一系列變化外在表象的農村人口流動,將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小城鎮建設過程中最為敏感的因素,小城鎮建設與發展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量會有增無減。
三、小城鎮建設與鄉鎮企業叢集的發展相互促進
產業叢集是指在同一地區集中了大量生產同類產品或相關產品的企業,它們之間進行專業化分工與協作,能夠產生顯著的規模效益,具有地理上集聚的特徵。目前,我國鄉鎮企業也在向叢集化發展,如浙江嶸州的領帶、大唐的襪業,都是這樣的產業叢集。它們不僅提高了叢集整體的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強了企業競爭力,而且大大促進了小城鎮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因此,鄉鎮企業叢集對於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小城鎮是鄉鎮企業叢集最好的載體。培育和發展鄉鎮企業叢集,關鍵是要搞好小城鎮的建設,包括基礎設施、社會化服務體系、政策環境、產業定位等,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促使產業集聚,形成產業叢集,推動區域經濟和城鎮經濟發展。反過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也會為鄉鎮企業叢集的發展提供功能更為完善的環境。
四、小城鎮建設有利於農民轉變角色、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現代化
現代化理論和實踐表明:人的現代化是經濟社會現代化的核心,國民素質是人的現代化程度的標誌,也是現代化的基石。農民轉變為小城鎮居民,進入到第二和第三產業的領域,新的勞動方式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使他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都發生了變化,亦即當物質需要達到一定臨界值時,必然產生不滿足、產生新的慾望,推動精神世界的創新,開始追求更高一級的精神需求,包括對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求。
農村小城鎮受到自身規模和功能的限制,只能起到向農村傳播城市文明“接力棒”的作用,剛剛轉變角色的農民,適應小城鎮有限功能的要求,也是向人的現代化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我國農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在解決了制度變革之後,還有兩個大的瓶頸制約:一是物質技術生產力過於低下;二是人的素質不高。農村小城鎮的發展和建設,既有利於將傳統落後的生產力轉化為現代化的機器生產,實現物質技術生產力的進步,又有利於改變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尺度等社會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造就現代化人。
五、小城鎮建設有利於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石,由於大量富餘勞動力滯留在農村,生產經營分散,形不成適度規模,生產成本很高,勞動生產率低下,造成農民人均純收入遠低於城鎮。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實行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但這需要各種條件,而最關鍵的一個條件,是必須減少農業勞動力數量,加快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
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加快農業產業化、工廠化,依靠科技進步,採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技術裝備,把大批農民從傳統種植業中解脫出來,按照高產、優質、高效原則,廣泛採用優良品種,提高農副產品產量與質量,使農業朝著種養加工、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方向發展,實施產業化經營戰略;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推進耕地集約化經營,使剩餘的勞動力從事務工經商、第三產業,促進小城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小城鎮的工業經濟源於鄉鎮企業的崛起,我國2,400餘萬家鄉鎮企業,70%左右分佈在村一級地域,其中規模較大的多集中於小城鎮,但總體上看,鄉鎮企業尚未走出佈局分散、規模偏小、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趨同,以粗放經營和外延式增長為主的階段,並以高投入、高耗費、低產出、低質量、低勞動生產率實現其發展;還存在汙染環境、浪費耕地等負面效應,改變這種狀況,迫切要求加速小城鎮的建設與發展。以小城鎮為載體,通過相應的措施和有效機制,吸引鄉企向工業小區集中、連片發展,不僅可以有效地克服以上種種缺陷和弊端,又能相應地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更多地吸收農業富餘勞動力。
小城鎮的發展和功能的進一步完善,還可以為鄉鎮企業和新建企業提供合適的地理區位、基礎設施以及人才、技術、市場、服務等環境,推動鄉鎮工業和新建企業良性發展。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小城鎮對實現農村產業化和現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六、小城鎮建設是發展鄉鎮第三產業的載體
隨著我國工業化的加速發展,城鎮化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實踐表明,城鎮化水平越高,農民收入水平也會越高,也只有加快城鎮化程序,減少農民數量,增加城鎮人口,增加對農產品的需求,才能提高農民收入。因此,以小城鎮為載體大力發展鄉鎮第三產業,是城鄉統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應著力營造鄉鎮第三產業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加大對第三產業的資金投入,打造鄉鎮第三產業服務體系和產業鏈條,建設信用擔保體系、行業專業協會、技術創新和教育培訓體系,鞏固提高傳統產業,努力開創新型現代服務業。
七、小城鎮建設有利於農村迴圈經濟發展
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執行良好,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但是,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土地、植被、水資源等浪費嚴重,農村汙染、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突出,農業的安全問題也沒有徹底解決,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期,要解決長期困擾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就必須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農村迴圈經濟。
小城鎮建設是可以通過加速農村城鎮化程序,縮減農村住宅用地,使農民住宅向城鎮集中,大力發展小城鎮的建設。可以節約大量的住宅用地和道路用地,從而使更多的土地能夠用於農業生產,也體現了我們迴圈經濟理論中的減量化原則。
八、小城鎮建設有利於促進城鄉互動發展
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積極構築多種形式的以城帶鄉平臺,擴大就業容量。一是構築資訊共享平臺。把農村資訊化建設納入國家基礎工程建設的範疇,加快農村網路普及和應用,建立起城鄉資訊溝通的有效平臺,加強資訊交流,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二是構築產業對接平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通過壯大傳統產業,做強非農產業,開發新興產業,提高農業內部吸納就業的能力,發展農村小城鎮、縣域經濟和中小城市,擴大就業容量;三是構築文化融合平臺,推動城鄉文化交流,特別是要採取“文化下鄉”等多種行之有效的形式,繁榮農村文化市場,進一步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程度,實現城鄉地位平等、利益均享。
主要參考文獻:
[1]牛德林,徐靈.積極發展小城鎮是加速農村現代化的戰略選擇.邊疆經濟與文化,2004.1.
[2]張常明.加強新型農民培養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新農村建設,2006.8.
[3]惠國琴.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商業經濟,2006.12.
[4]李辰.淺談我國迴圈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商場現代化,2008.1.
範文二:加快小城鎮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摘 要】小城鎮的建設與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一方面,農村現代化程度的提高是小城鎮建設最紮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小城鎮的建設又能夠有力地促進和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然而也必須看到,一些小城鎮的建設對農村資源、環境的破壞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後果,對周邊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因此,要積極發揮小城鎮與農村的相互作用,實現小城鎮建設與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互促進和良性迴圈。
【關鍵詞】小城鎮 農村經濟 可持續發展
一、小城鎮建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客觀地講,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面對的是多層次的二元結構,現代經濟部分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傳統經濟主要集中在廣大農村,二者的收斂與彌合出現斷層。因此,要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現代經濟份額和降低傳統經濟份額,就必須處理好小城鎮建設與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係,發揮小城鎮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相互作用,不僅要實現小城鎮與鄉鎮企業的有機結合,還需要從戰略上把小城鎮的經濟發展與整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實施城市發展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互動融合。即發展農村要跳出“城市抓工業,農村抓農業”的思維定式,用現代工業、現代城市發展的理念謀劃農業、農村的發展,用工業化、城鎮化的方式組織農業、農村的生產經營,構建工農、城鄉機動機制,形成城鎮與農村相互發展,促進國民經濟良性迴圈發展。具體來講,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小城鎮和農村應該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特色將帶來發展,特色就是生命力”。1996年9月,亞洲建築師代表在雅加達開會,提出“建設有靈魂的城市與鄉村”的主題。可以說,個性與特色就是品牌,它對於小城鎮的經濟集聚與帶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和小城鎮的建設應避免出現“千鎮村一面”、“模式化”和城區的“翻版”。而是要根據農村和小城鎮內部自然要素稟賦的差異性、產業結構的不均衡性,來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村和小城鎮經濟。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農村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資源,迅速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競爭優勢,促進自身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還將為小城鎮和農村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小城鎮和農村的再發展,將會為此特色經濟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匯聚,從而增強農村和小城鎮的特色競爭力。如此點面結合,農村和小城鎮將會在互動中形成一個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最終實現農村和小城鎮經濟的騰飛。
其次,小城鎮和農村應該集中發展,發揮集聚效應。小城鎮和農村主導產業的建立和發展,可以促進輔助性產業的建立和發展,最終建立起小城鎮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合理產業結構體系。在發展這個特色體系的時候,要注意發揮產業集聚的作用。通過集聚,農村和小城鎮企業都可以共享社會生產條件,節約基礎設施的費用,共享輔助行業提供的專門服務,以及專業化分工和規模化生產帶來的好處,減少企業實際生產費用,擴大企業的資本積累,促進企業的發展。在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小城鎮的產業規劃要時刻注意為農業產業化服務。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關鍵是要建設上聯市場、下聯農戶的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通過各種市場中介組織和農村社會化服務中心,依託小城鎮連線大中城市和輻射農村的功能,把供、產、銷串聯起來,有利於推動產品市場相對侷限的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帶動廣大農村經濟的發展。
最後,小城鎮還應該建立專業市場,以此來解決產品和特色產品“賣難”的問題。農產品和特色產品“賣難”矛盾的根源是分散農戶和單個企業與市場的聯絡層,掌握的市場資訊非常有限。農戶和企業進入市場亦要付出各種各樣的代價,由此導致了交易費用的增加,即交易成本很高包括資訊成本、評估成本、交易約簽訂成本,使單個農戶和企業難以承擔這些交易成本,生產也就不是圍繞著市場而進行,這就出現了農產和特色產品“賣難”的問題。
解決“賣難”問題的思路是通過政府和一些民間公會,建立起一些專業市場,立起產品與市場聯絡的紐帶,從而解決農產品和特色產品“賣難”的問題。由此可見,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可分的。小城鎮的建設為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許多便利條件,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小城鎮建設最現實的基礎和最直接的動力。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除了為小城鎮建設解決了一些資金外,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和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一方面使農產品大幅增加,為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為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和消費市場,為加速小城鎮建設創造了條件。 二、小城鎮建設與農村人口轉移
小城鎮的發展,吸收了集鎮周圍農村的大批剩餘勞動力,是農村剩餘人口向城鎮轉移的蓄水池與有效載體,既解決了農村人口壓力,又避免了眾多農村人口向大中城市帶來的社會問題。對於農民來說,土地不僅是收入的來源之一,也是其生產生活的最後保障。只有在家庭主要勞動力都已相當穩定地轉入城鎮非農業部門就業,並獲得可靠的收入來源以後,他們才可能退出農業部門。因此,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前提條件是為其提供相對穩定的就業機會,在農村當地發展非農產業,其重點應是第一產業,尤其是農產品流通業和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務業。這既適應了目前農業商品化、產業化發展的趨勢,又可以轉移大量的農業剩餘勞動力,真正實現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
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村勞動力徹底從農業中分離出去,一方面可以減少依賴土地的人口,使留農村中的勞動力有可能從事專業化、規模化的生產,提高勞動效率,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另一方面,讓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定居小城鎮,不僅能為小城鎮的建設提供大量的勞動力,又能使從農業中轉移出來的人口集中居住,這對發展小城鎮中的第三產業又是極為有利的。農村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轉移的農業人口很分散,難以形成對第三產業有消費需求的社會群體。因此,發展小城鎮和促進農業現代化、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通過這種互動關係最終實現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三、小城鎮建設與農村資源的綜合利用
農村資源的持續培育與利用不僅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而且也是小城鎮自身發展的物質基礎。最高限度地利用資源和最低限度地產生廢物,應該成為小城鎮建設過程中貫穿始終的重要原則,尤其要注意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佔用耕地是小城鎮與農村經濟發展關係最密切的問題之一。農村由於人口基數大,增長快,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如果為數眾多的小城鎮在發展中過多佔用耕地,我國的耕地將面臨嚴重的損失,給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反之,如果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合理規劃,節約用地,小城鎮可以在促使原來分散的企業和農村富餘的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中,節約各種社會經濟資源。當然,做到這一點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農民在進城過程中把他們原有的宅基地轉移出去,然後在城裡集中居住,節省出更多的土地。
而且剩餘人口的轉移,使農村耕地減少人口壓力,從而為農業規模經營創造前提條件,農業現代化對規模的要求也能得到滿足,農民收入增長所面臨的市場問題也能得到緩解。有人認為,水資源將成為21世紀城市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農業缺水和城市缺水是中國缺水的兩大主要表現。小城鎮的發展應根據水資源的條件合理確定城鎮佈局,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嚴格控制耗水量大的工業專案,發展節水、環保型工業,並對水資源的管理、開發和利用進行相應的規劃和建設,建立完善的水利基礎設施,為小城鎮建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水資源的保障。
四、小城鎮建設與農村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設
小城鎮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演化過程中農村與城市的結合體,其經濟社會發育程度存在著中間性、主體來源的多渠化和素質的多層性,因此,要加快小城鎮的建設,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關注其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農村可持續發展要求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全面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齊頭並進。因此,在農村的發展過程中既要重視經濟發展,也要重視社會發展,大力加強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
小城鎮的建設與農村的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設依然是密不可分的。農村的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提高農民素質、穩定農村環境、豐富農民生活的過程,只有建設好農村的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小城鎮的建設才有一個堅實的基礎,小城鎮的發展才能持久不衰。同樣的,當小城鎮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自然就能帶動農村民主法制、精神文明的建設,最終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由此可見,小城鎮建設與農村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設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當然,在民主法制與精神文明的建設過程中,應根據農村和小城鎮的特點,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種違法亂紀行為,為農村和小城鎮的穩定、健設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秩序;同時,加強農村和小城鎮的精神文明建設,大力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要採用各種行之有效的形式,宣傳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和引導農民移風易俗,破除迷信,破除陋習,達到適應科學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和生育觀念,實現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的轉變,從文化、教育、公共道德、社會秩序等各方面體現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