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名師課堂實錄***2***

  桃花源記名師課堂實錄第二課時

  師:看一看,這是並字甲骨文,像什麼一樣?

  生:我覺得應該是不能的,老師從圖上看的話是兩個人,表示兩點,黃髮垂髫就是老人、小孩,沒有青年和壯年的,而“悉、鹹”都是指全部的人,所以我覺得不能換。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 但是從甲骨文中看出,好像是人人都是怡然自樂的,不僅是老人和小孩。

  師:人人,他比你的範圍大了,還有嗎?

  生:從文字上看出他們手牽著手,就好像是他們和睦相處。

  師: 手牽著手,我快樂著你的快樂,你快樂著我的快樂,有一句歌詞是“我要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如果變成“我要和你都變老”味道就不對了,是不是?從最不起眼的詞 上發現了字裡行間的風景和奧妙,得一字而境界全出,真厲害,咱們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像這樣不經意的字上的風景,還有嗎?仔細的 搜尋,有點困難,課堂上我們是學習的夥伴,我們可以相互幫助。我就發現,大家剛才提到了一個比較熟悉的句子

  師出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 我們剛才抓住了動詞“設”“殺”“邀”三個字,但是有一個常被我們忽略的字,哪個字?我們一起來說一下?

  生:“便”。

  師:“便“這個字,什麼意思?

  生:於是,就。

  師:它表示的是?

  生:表示的是,漁人到那邊之後,他們就立刻把他邀請到家中去。

  師:它有這樣一種過程,那我們來看看原來的吧。

  師出示文字:請同學來讀句子,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師:在這個地方,你發現,他們立刻把陌生人邀請到自己的家裡,什麼樣的感覺啊?

  生:感覺到村中人的熱情好客。

  師:很好,熱情好客,除此之外,我們還感覺到了村人對外人的信任,在這裡我發現陶淵明先生把所有表示人稱的詞都省略了,我們試試給他填進去,能填嗎?

  師生共同填空。

  *** ***見漁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 ***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師:為了我們初學者方便,我們會把這些詞都放進去,可以嗎?讀讀看,想想,我可以把這些詞保留進來嗎?

  生:不可以,我覺得如果把這些省略的詞都加進去的話,會顯得多餘

  師:多餘,不簡潔,那麼在表達情境上,有區別嗎?試著讀讀看?

  生讀加上主語的文字。

  師:什麼感覺?

  生:我感覺有點彆扭。

  師:他感覺到彆扭,其他同學有什麼感覺嗎?在表情境方面?

  生:我覺得加進去之後有一種特別多餘的感覺。

  師:多在哪?

  生:村中人對漁人說的話,有一種預設的感覺,因為漁人來到了世外桃源,見得肯定師村中的人。

  師:而且你還會發現?

  生:主人和賓客分的太遠了,沒有一種融洽的感覺了。

  師:看來省略不僅是簡潔,還有這樣的妙處啊!一起來把原句讀一讀看。

  生讀第三段。

  師:重讀這兩段文字,再次品味桃源的風光,我們發現,漁人在這裡得到的不僅僅是亂世當中的一種安寧與安樂,我們還發現屬於陶淵明在語言上新的的感受,你能整理一下嗎?說說你的收穫嗎?對於陶淵明的語言,你有什麼發現嗎?

  生:語言上可以看出陶淵明簡潔明瞭,不拖泥帶水。還可以感受到陶淵明本人熱情。

  師:語言簡潔明瞭,但是仔細品讀下去,裡面卻有一個廣闊的天地,這就是陶淵明語言的特色,教師板書“簡淨有味 意蘊豐厚”。

  陶淵明用這樣的語言為我們描述了一個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可是,這個桃源到底有沒有嘛?這是我們昨天同學最疑惑的問題?

  生:我覺得這個桃源並不存在,因為,原文最後說他們在返回去找的時候找不到了,所以說不存在。

  生:我覺得不一定的,因為他們說是找不到了,但是感覺這個社會是存在的。

  師:感覺這個地方應該存在的,漁人都去過了。

  生:我覺得不一定,既然說不存在,漁人是如何進去的?

  師: 奇怪了,有到底還是沒有呢?悠悠千古事,留予後人說啊,其實,亦真亦幻可能就是桃源的魅力所在,但,陶淵明卻在文章的最後留下了淡淡的六個字,說“後遂無 問津者”,咱們班有兩位同學一個是鄭文瑜,一個是沈甜,兩位同學很敏銳的關注了這句話,我們該怎麼樣理解呢?大家一起來思索一下,思而不得,可以用讀,讀 是讓文字走進我們心靈的方法,可急讀,可緩讀,這個句子,你覺得應該讀的快,讀的慢?

  生:慢。這句話應在暗示,像世外桃源這樣的桃花源是並不存在的一個理想社會。

  師:“後遂無問津者”,怎麼就沒人找了呢?

  生:我覺得我同意他的觀點,還有一點就是,作者感嘆這個社會有很少人像他一樣去找一個安適寧靜的地方。

  師:嘆息世人啊。

  生:我同意前面同學的觀點,他前面提出了前面的南陽劉子驥,更說他是品德高尚的人,更反映出他對世人的無奈,他想為什麼只有我們這樣的人才想到這樣安靜和平的社會。

  師:對啊,其他的人呢?為什麼都沒人相信了呢?所以讀這個句子要慢慢的讀。怎麼讀呢?一起來試試看。

  生齊讀。

  師:突出哪個字?

  生:“遂”“無”。

  師生齊讀。

  師:在深深地嘆惋中,先生遠去了,但是他追尋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們的心裡,來看一看吧,先生的一生就是這樣追尋的一生啊。

  年 輕的時候,他做官,希望大濟蒼生,可是官場汙濁,他不為五斗米折腰,後來選擇了歸隱,可是,生活依然窘困,寫此文的時候,他已經五十七歲了,年近花甲,但 世人都不相信有這樣的夢想,無人問津時,他依然有夢,在桃花源詩的最後,他寫了這樣的兩句:“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我希望能夠駕著清風高高的飛揚去尋找我們的同道之人啊。先生的貢獻就在這裡了,他給我們亂世之中的世人一塊“恬靜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