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茶具文化是怎樣的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自唐代開始提倡飲茶,飲茶之風遍及全國。至宋代,已經成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茶具也有很大的發展。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宋朝的茶具文化。

  宋朝的茶具文化:黑釉茶盞的釉色與鬥茶

  黑釉瓷器和青瓷一樣,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出現。

  宋代是我國陶瓷工藝和美學大發展的重要時期,黑釉瓷經歷了近千年的發展,也終於迎來了大顯身手的高潮期。這與宋代點茶、鬥茶的流行密切相關。

  宋代茶碗多稱為盞。盞也作琖,是一種比碗小的器皿,故亦稱碗,宋代文獻亦稱為甌。盞,小杯。

  宋代鬥茶以茶湯乳花純白鮮明、著盞無水痕或咬盞持久,水痕晚現為勝,完全由視覺感官來驗定,因此,茶盞就要以易於觀察茶色、水痕為宜。黑釉瓷茶盞最適合鬥茶之需。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如兔毫。„„其青白盞,鬥試自不用”。

  從蔡襄的《茶錄》中可看出,由於飲茶方式和審美趣味的變化,唐朝陸羽衡量再三的青瓷、白瓷茶碗,到了宋朝,已不得不讓位黑瓷了。

  正是由於黑釉茶盞宜於煥發茶色,鬥茶流風所至,宋代各地窯場生產黑瓷者甚多。在市場需求和陶瓷藝人的努力下,宋代黑釉瓷燒造工藝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燒製技術也日臻成熟,使得黑釉呈現出了兔毫紋、鷓鴣斑紋、油滴釉、玳瑁釉、剪紙漏花、樹葉紋等特殊的肌理效果和紋飾,花樣倍出。平凡的黑釉也由此而煥彩勃發,所製茶盞深受茶人喜愛,尤以建窯黑盞盛極一時,吉州窯黑釉茶盞也很有名。

  a、黑釉茶盞黑色釉是建窯的本色釉,由於在窯爐焙燒的過程中,火候與氣氛的微妙變 化,又出現呈色純正、烏亮漆黑的烏金釉和稍微泛黃或泛紅的黑褐色釉以及藍黑色釉。藍黑色釉是建窯的典型釉色,於黑中泛天青色,瑩亮滋潤,深沉厚重,

  b、兔毫紋茶盞

  兔毫盞是宋代黑釉茶盞中最著名的品種,尤以福建建陽窯最為突出,由於其盞身內外皆有棕色或鐵鏽色條紋,尤以閃銀光色的細長條紋者為最佳,狀如兔毛,故稱兔毫盞建窯兔毫盞為全國之最。

  c、油滴釉茶盞

  油滴釉也是黑釉的特殊品種之一,因在其釉面上有許多大小不一、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形似油滴而得名,油滴大者如豆,小如針尖。

  d、鷓鴣斑紋茶盞

  e、玳瑁釉茶盞

  吉州窯遺址位於今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除建窯外,是宋代另一以生產黑釉茶盞 著稱的名窯,兩窯共同代表了宋代黑釉茶盞的最高水平。

  f、剪紙貼花紋茶盞

  剪紙是我國民間美術中一種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唐宋時期剪紙十分流行,將剪紙貼於茶盞內壁偽為花身的漏影春法是把剪紙直接用於點茶,但這種異花現於盞中的幻象須臾即滅,難以操作和久觀。吉州窯的陶瓷藝人可能就是從此得到了啟發,別出心裁地將民間剪紙藝術和陶瓷藝術結合起來,發明了剪紙貼花紋茶盞。

  g、木葉紋茶盞

  木葉紋茶盞也是吉州窯獨具特色的產品。

  宋朝的茶具文化:黑釉茶盞的造型與點茶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對茶器的釉色、紋理、造型及及其與點茶的關係等各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關於茶盞的色與紋,“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 關於茶盞的造型,“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以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可見,茶盞的口與足、寬度與深度對點茶十分重要。根據茶量的多少,要使用不同大小的茶盞。綜觀建盞的造型,基本是大口小足,形如漏斗狀,但在區域性又有所不同。根據考古型別學的原理和趙佶的關注點,宋代建窯的黑釉碗盞按照造型來分,主要有束口、斂口、撇口、敞口四種類型,以束口型和斂口型數量最多。

  a、斂口型

  由於點茶需要七次注湯,並不停地攪動擊拂茶湯,在點注時,斂口碗內斂的口沿則能起到防止茶湯外濺的作用。

  b、束口型

  黑釉束口型茶盞是建窯的陶瓷藝人根據點茶的實際需要所創新制作的獨特造型。早在唐代就製作有類似束口形制的碗,但這種形制的碗在以煎茶法為主流的唐代沒有引起茶人的注意。到了以點茶法為主流的宋代,建窯工匠針對點茶的需要,對其造型進行了改進,並與各種流光異彩的黑釉相結合,使束口碗得到充分的發展,成為茶人的心愛之物。

  束口碗在口沿與腹部交接處的內壁束成的一週凸圈,起到了衡量注湯多少的標註注水線的作用,經由視覺感官傳達給點茶者,顯而易見,十分方便,因此深受茶人歡迎。各種花色黑釉均有製作。

  斂口碗和束口碗是從鬥茶的實際操作需要出發而設計製作的,撇口碗和敞口碗則更多地是從茶人吃茶的使用需要而製作的。

  c、撇口型和敞口型

  撇口碗口沿外撇,器壁由底至口逐漸侈張,形如喇叭狀,亦有深、淺腹兩種形式。撇口碗也是宋代建盞採用較多的形式,建窯大型敞口碗出土不多,中、小型敞口碗較多。當然,這四種形式的碗的分類也不是絕對的,有的碗是融合了兩式碗的造型特徵兼而有之,使其功能更加完善,點茶需七次受湯乃成,然後要觀察茶色和咬盞的情況來判定勝負,這樣就難免存在“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宋徽宗《大觀茶論》***的問題,這就要求盞的大小要能受七湯而適量,盞的高度又要以便於觀察茶色為宜,盞口還要不礙擊拂,這個標準具體到每隻大小不同的盞,就很難把握。建窯的工匠們經過反覆實踐,終於確定了達到這一要求的盞口與盞高的最佳比例為二比一,從而使點茶與觀茶都能達到最佳狀態。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也指出:“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也就是說,在點茶之前,必須用熱水燙盞,使茶盞保持一定的溫度,這樣才能使茶乳浮湧,並咬盞持久,水痕晚現,這正是鬥茶的“鬥點”和判定勝負的重要標準,宋代茶人十分看重。建盞胎釉厚重,熁盞後不易冷卻,而且建盞採用含鐵質較多的砂質瓷礦土,胎質粗而堅實,可以增強隔熱的效果,既能防止燙指,又能保持茶盞和茶湯的溫度,可謂兩全其美。

  宋朝的茶具文化:盞託

  自茶托出現以來,一直是茶人喜愛的茶器,不論飲茶方式怎樣變化,但有碗、盞、杯等,皆可用托子。茶托的材質有金銀銅鐵、瓷器、漆器等,造型也是花樣倍出。精美的盞託增添了茗飲的情趣,唐代盞託最主要的使用功能在於避免燙指。宋代茶盞為寬口小足型,而且宋代點茶要七次點湯擊拂乃成,盞足太小,穩定性弱,配以盞託使用則增強了穩定性,沒有傾倒之虞,可放心點茶。。宋代漆盞託多為硃紅色。

  根據不同造型及承嵌茶盞的不同方式,宋代的盞託大致可分為託心下凹式、圓柱上凸式、碗形託圈式***含中空式***等。

  總的來說,不管是加高託圈、託座,還是減低盤心,雖然一加一減看似簡單,但古代制瓷藝人那豐富的造型設計和不斷創新的能力已然在其中了。茶人在吃茶時手捧盞託,如花葉舉舉,更加優雅而富有情趣。

  無論是作茶瓶還是酒注,早期的注子多口廣,流短嘴粗,腹部碩大,把柄寬扁,體形渾圓,粗大穩重,重心在下部。但到了唐晚期、五代,注子的造型有了顯著的改變,小喇叭口,頸部變細,腹作拉長的橢圓形,有的還有內凹的瓜稜直線,加強了修長的感覺,流逐漸呈細長的圓管狀,注裝、傾倒都十分方便,秀麗頎美。

  宋朝的茶具文化: 茶***湯***瓶的演變與點茶

  宋代盛行的點茶與唐代盛行的煎茶最大的不同在於茶末不再放入茶釜裡與水同煮,而是放在茶盞裡用茶瓶煮水來衝點。因此,宋代茶器裡出現了一件陸羽《茶經》中未曾提及的重要器具--茶瓶。

  茶瓶在點茶時用於燒煮或貯盛開水即湯,不在裡面放茶末,故又名湯瓶。

  點茶法在唐朝雖未普及,但已經開始出現,宋代茶瓶仍有用銀瓶者,但總體上以瓷製茶瓶為主流。

  正如專用茶器是從飲食器具逐漸轉化而來的一樣,茶瓶也有一個嬗變演化的過程。唐代茶瓶即為注子。注子習慣上稱作執壺,是中唐時出現的一種酒器,

  在比較輕鬆隨意的茶會中,這兩件茶器可用注子來代替。注子有柄,便於把持,其廣口或喇叭口易於臨流取水,或向其中傾倒清水或熟水,其流可迅速出水“止沸育華”,比較方便,因此,不難理解唐代有些茶人在煮茶時使用注子。

  在唐代點茶、鬥茶尚處於萌芽階段,對茶瓶的要求並不高,專業應用性也不十分明顯,因此,唐代茶瓶與酒注的造型頗不易區分。

  唐、五代、宋執壺的這種變化,一方面是當時審美趣味的變化所致;更主要的是其越來越多地被應用於點茶的反映,順應了點茶的使用需求。蘇翼的《十六湯品》就注意到了湯瓶的形制與點茶的關係,指出若茶瓶之嘴不能使注湯收放自如,斷斷續續,若存若亡,湯不通順,猶如人之氣血不暢,百脈不通,是為“斷脈湯”。

  到了宋代,茶瓶成為點茶專用的煎水器和點茶器。茶瓶對鬥茶成功與否十分關鍵,因此,茶人們十分注重茶瓶的形制。

  a、茶瓶與候湯:

  唐朝用茶鍑煮茶,故可目視觀形、耳聞辨聲以候湯,選擇最恰當的時機下茶末,易於把握。宋朝點茶以茶瓶煮水,只能耳聞聲辨煮水過程中細微的變化,要求茶人的感官相當敏銳,因此宋代茶人多感嘆“候湯最難”。蔡襄《茶錄·茶論》論候湯:“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況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湯最難。”宋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明確地闡述了茶器的這種變化和候湯之難。

  既然候湯最難,茶瓶就要易於候湯為宜。

  由於對點茶技巧要求不高,但需求量大,以實用為主,所使用的茶瓶自然就不能太小了。

  b、茶瓶與點茶:

  關於茶瓶對點茶的利害關係,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闡述得最詳細恰切。“大小之制,惟所裁給。注湯害利,獨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苑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嘴之末,欲圓小而峻削,則用湯有節,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速有節;不滴瀝,則茶麵不破。”也就是說,茶瓶的大小可根據茶人的需要來選擇,尚無大礙。點茶需七湯乃成,因此,最關鍵的在於注湯所用茶瓶的流與嘴。流要細長,增加出水的落差,這樣點茶注湯時力量緊勁而不鬆散;流嘴的最末端要圓小而峻削,這樣注湯時易於節制,收放自如,不會滴瀝不止,破壞茶湯冷粥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