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茶文化是怎樣的

  閩南茶文化是以鐵觀音為代表的茶文化,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鐵觀音的發源地,閩南茶文化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閩南飲茶風俗普及,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飲茶習慣。閩南人家好客,每有客人到來,都要以茶相待,品茶,賞茶,說茶,是閩南人家的一大特色。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閩南茶文化。

  閩南茶文化的歷史溯源

  閩南已有一千多年的產茶歷史,最早可考始於唐末。如今,閩南泉州地區仍有許多茶事古蹟。如南安豐州蓮花峰,唐宋時期,南安故城就在蓮花峰下,唐朝名相姜公輔、文學家歐陽詹,宋代朱熹、黃庭堅等歷史名人都常遊此地,或築室修學、或隱身修身、或講學佈道,在蓮花峰留下豐富的活動痕跡,而摩崖石刻就有三十來處,其中就有“蓮花茶襟”、“巖縫茶香”、“蓮花茶懷古”等茶事石刻。而“蓮花茶襟”是在晉太元丙子年***即公元376***留下,這也是福建現存年代最早的茶事古蹟。另外,同在南安的九日山,還有泉州清源山,也有不同的茶事石刻。而安溪清水巖聖泉,在海拔500米的蓬萊山上,宋元以來文人墨客多來此處烹泉啜茗,留下不少詩篇。這些石刻古蹟都給閩南茶文化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也彰顯出了閩南茶文化的歷史底蘊。

  閩南茶文化茶葉代表

  閩南地區產茶主要是以烏龍茶為主,而又以鐵觀音最為出名。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是中國六大茶種之一。在閩南,主要的烏龍茶種類有: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梅佔、大葉烏龍、永春佛手等,其中以鐵觀音最為出名。

  鐵觀音***又名紅心鐵觀音、紅樣鐵觀音***,起於雍正年間,大約公元1720年前後。關於鐵觀音的起源這裡有很多傳說,有觀音託夢說、王士讓在“南軒”發現說。“觀音託夢說”則是,安溪人魏萌,每天都以茶奉觀音,誠心感動天,於是觀音託夢於他,讓他發現一棵破石而出的茶樹,魏萌將之移植栽種,廣為蔓延,而他栽種的茶樹製成的茶沖泡後更是滋味醇厚甘甜,香氣持久,不同於其他茶葉。因其茶樹黑重如鐵,又因魏萌信仰觀音,所以稱之為“鐵觀音”。比較可靠的還是後者,有清朝安溪人王士讓寫的一篇名為《堯陽鄉南巖小引》的文獻可考,王士讓發現觀音茶樹,製成茶葉芳香無比。於是前往京城專程帶給侍郎方望溪品嚐,方望溪也很是喜歡,遂將茶送給乾隆皇帝品嚐,乾隆一喝,龍心大悅,賜名----“南巖鐵觀音”。隨後,安溪的鐵觀音便名震全國。

  “鐵觀音”是樹種名,因成茶韻如觀音重如鐵,故名為鐵觀音。作為極品烏龍茶,《清水巖志》這樣描寫鐵觀音的:“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生風。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如此好茶,就差陸羽在他的《茶經》上補上文字了,只可惜時代相隔。鐵觀音茶條卷,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沖泡後的湯色濃豔金黃,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甜,香氣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安溪鐵觀音一年分四季採製,穀雨至立夏***4月中旬、下旬至5月上旬***為春茶;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為夏茶;立秋至處暑***8月上旬至8月下旬***為暑茶;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為秋茶;冬天沒有采茶。其中茶葉品質以秋茶最好,春茶產量最多,秋茶香氣最濃,夏茶略帶苦味,暑茶較夏茶好。

  鐵觀音的製作工序依次:鮮葉、晒青、晾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復烘、復包揉、烘乾、毛茶等十道工序。毛茶進廠後,在經揀枝,揀片、揀異物為之毛淨。此過程中,控制水分,不超過8%,謂之“走水焙”。

  除了安溪鐵觀音,在臺灣也有另外一種鐵觀音,叫“木柵鐵觀音”,它是在一百多年前,一位叫張乃妙的唐山茶師從安溪帶鐵觀音茶樹種到臺灣木柵,因此叫“木柵鐵觀音”。木柵鐵觀音以炭焙成為最大特質,讓人聯想起褐色外皮的龍眼,粒粒如豆,茶麵油亮,擲入杯中,發出有如鐵粒般的叮叮之聲,可為實至名歸的鐵觀音。

  在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鐵觀音茶已風靡全國,更是出口到世界各地,並且在多個地區都有鐵觀音茶行。尤其在東南亞,許多海外華人在東南亞開了鐵觀音茶行。安溪人注重保護自己的家鄉產業,由於隨著茶葉銷量增加,市場上鐵觀音種類和好壞參差不齊,更是有貼著“鐵觀音”牌子的假觀音,於是安溪政府花大力氣,在1952年成立安溪縣茶葉總公司申請“安溪鐵觀音”註冊商標,重整鐵觀音市場。而今,鐵觀音是安溪縣的支柱產業,全縣有60%人口從事產茶工作,安溪茶葉一年的交易量也有上億人民幣。

  閩南茶文化的其他茶葉

  在閩南淵源博大的茶文化下,不只除了安溪鐵觀音還有如同永春佛手、黃旦等。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櫞種、雪梨,因其形似佛手、名貴勝金,又稱“金佛手”。 佛手茶樹品種有紅芽佛手與綠芽佛手兩種***以春芽顏色區分***,以紅芽為佳。鮮葉大的如掌,橢圓形,葉肉肥厚,3月下旬萌芽,4月中旬開採,分四季採摘,春茶佔40%。

  說到安溪茶,當然不得不提的西坪的“茶王賽”了。茶王賽,即鬥茶始於唐朝,宋代其風最盛。蘇東坡詩云:“勝者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安溪茶王賽評選出茶王一名、一等獎兩名、二,三等獎及優秀獎若干名,評選後還舉行茶藝表演、茶王拍賣會及“踩街”活動。1999年6月11日,安溪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辦茶王賽,震動京城。同年在安溪***香港***茶王賽,創下了100克鐵觀音拍賣11萬港元的天價,產生極大的轟動效應。

  閩南茶文化的功夫茶

  而提到茶葉,當然不得不提的就是福建地區的“工夫茶”,工夫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衝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訣。《茶經》說:“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那個時候還沒有自來水,陸羽自然沒有加以論列,自來水不宜於煮茶,這已經是一個常識。它是明清以來風靡於閩北、閩南、潮汕和臺灣等地區的民間飲茶習俗,亦是一種品茗藝術的流風餘韻。關於工夫茶的沖泡流程也頗有意思,該流程總共有十八道工序依次是: 焚香靜氣、葉嘉酬賓、火煮山泉、孟臣淋漓、烏龍入宮、懸壺高衝、春風拂面、重洗仙顏、 若琛出韻、玉液回壺、遊山玩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喜聞幽香、鑑賞三色、初品奇茗、盡杯謝茶。在閩南,也有專門的表演團隊,在全國以及國外都做過多次演出,取到很好的效果。而喝茶的時候也有工序,稱為品茗八法:賞澤起舞、招君出塞、聞香識茶、喜逢甘露、蒼龍入宮、溫床暖玉、香消玉蘊、歸閣凝香。這工夫茶道可謂是博大精深。同時,工夫茶在茶具上的要求也別有一套,以紫砂壺最佳,壺為扁圓鼓形,長嘴長柄,很為古雅,有兩杯、三杯、四杯壺之分。